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植被对控制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缓径流、削减洪峰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乔木型、乔灌混交型、灌木型不同植被降水径流及泥沙观测,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对降水径流及泥沙的影响,为水土流失治理采用生物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植被类型 降雨径流泥沙 水土流失 影响
  • 简介: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和Pettitt系列显著性突变点的无参数识别方法分析延河流域径流和泥沙演变趋势及突变点,基于流量历时曲线分析延河流域突变点前后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径流和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径流和输沙量均呈减少趋势,输沙量在1971和1996年有2个显著性的突变点,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河川径流量和输沙量。随着突变点后期水土保持措施力度的加大,水土保持措施拦蓄径流和泥沙的作用逐渐增强。水土保持措施使径流高流量部分减少,常流量和低流量部分增加,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可削减汛期流量,增补枯季流量。突变点后期输沙量较之变化前期整体呈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水土保持 径流 泥沙 演变趋势 延河流域
  • 简介:该文通过对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经不同处理后的集流面相关的经济指标对比分析后认为:对面积为3m×4m、3m×3m的坡面进行有机硅喷涂和压实拍光处理均是提高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对面积为3m×4m的坡面进行有机硅喷涂处理,效益最好,其9年(从造林至结果)的净现值为37060.28/hm2,其产出投入比最高;对面积为3m×3m的坡面进行有机硅喷涂,效益其次,其9年的净现值为30408.72元/hm2;对面积为3m×4m的坡面进行压实拍光处理后,9年的净现值为25198.68元/hm2.在所有处理中,对面积为3m×3m的坡面进行压实拍光处理的效果最差,9年的净现值为21233.32元/hm2,但产出投入比仍较高,为4.52:1.

  • 标签: 径流集水技术 旱地果园 经济效益分析
  • 简介:为了解植被与坡面径流侵蚀动力的关系,通过野外模拟冲刷试验,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草类植被坡面径流的水动力学特性和侵蚀产沙规律。结果表明:植被完整程度的差异,对坡面径流的流速有显著影响。试验小区上坡面径流流速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裸地小区(0.27m/s)〉铲草小区(0.24m/s)〉剪草小区(0.16m/s)〉原状坡面小区(0.1m/s)〉除草剂小区(0.08m/s),径流雷诺数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植被越完整,径流运动所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相应的坡面径流深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径流含沙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小区的径流含沙量都随试验进行而逐渐降低,植被结构越完整,径流舍沙率降低的趋势也就越明显,相应地径流输沙率也从最大裸地小区的400g/min降低到3g/min。

  • 标签: 径流流速 雷诺数 径流阻力 径流深 径流含沙量 植被覆盖
  • 简介:为了寻找适合闽江流域径流趋势的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径流特征,基于闽江流域4个控制水文站近61a(1950--2010年)的月径流资料,采用TFPw—MK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演变趋势,并与MK、PW—MK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序列普遍存在自相关,TFPw—MK法比较适合闽江流域径流趋势检测,且序列自相关系数是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2)闽江流域近61a径流演变主要趋势为年径流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汛期和春季径流以下降趋势为主,非汛期、夏秋冬季径流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趋势显著,月最大和月最小径流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且多数站点趋势显著,同时序列长度对趋势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

  • 标签: 径流 TFPW-MK 时间尺度 自相关系数 闽江流域
  • 简介:为进一步探讨森林植被对流域尺度径流和输沙的影响,给黄土区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黄土区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嵌套流域的聚类分析,选取地形地貌特征相似的森林流域和无林流域,对其雨季径流和输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可以大幅度地延缓产流时间、减少小流域的暴雨洪峰流量;随着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增加,流域雨季径流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减少,无林流域比森林流域的雨季径流深和径流系数高5-20倍,少林流域比多林流域的雨季径流深和径流系数高2.7-2.9倍;少林流域暴雨径流输沙量是多林流域的3-6倍,且前者暴雨径流输沙过程线的变化比后者剧烈得多。由于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影响的复杂性和尺度依赖性,森林在区域(或大流域)尺度的水文功能评价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森林植被 流域径流 输沙 聚类分析 黄土区
  • 简介:通过对退耕还林地监测结果定量计算和综合分析,初步得出不同技术措施类型蓄水保土效果,并为北方土石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有益建议。

  • 标签: 退耕还林 坡面径流 土壤侵蚀 研究
  • 简介:运用定位监测研究了雷竹林不同垦复方式(块状垦复、沿等高线带状垦复和全垦)下地表径流量和氮素养分流失状况。结果表明:垦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表径流,与未垦复林地相比,块状垦复减少幅度最大,平均减少23.49%;带状垦复次之,减少18.93%;全垦减少幅度7.52%。就土壤中全氮养分的维持而言,块垦效果优于带垦,带垦好于全垦;不同垦复方式对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维持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垦复方式径流中的泥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全垦〉未垦复(对照)〉带垦〉块垦;块垦和带垦分别较全垦减少泥沙流失10.60%和8.02%,林地的水土保持效益十分明显。

  • 标签: 雷竹林 耕垦方式 林地垦复 地表径流 氮素养分
  • 简介: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时空变异特征,估算影响因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其中29条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17~2.61mm/a;28条流域年径流量具有显著跃变时间,无定河流域各水文站跃变时间多在1970—1973年间,其余则多为1978—1985年,最晚为1994年;在5%、50%和95%的发生频率上,跃变前后时段年径流量减少幅度以30%~60%普遍,最大分别为73.2%、63.5%和69.7%;河龙区间整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79mm/a,跃变时间发生在1979年,3个频率上的减少幅度分别为46.5%、42.4%和24.1%。估算的11条流域中有9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减少影响程度超过50%。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尤其淤地坝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持续修建,对区域地表径流变化具有明显影响。

  • 标签: 年径流 时空响应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黄河中游地区
  • 简介:在对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1982—2005年侵蚀产沙资料统计计算的基础上,从流域尺度上,以次降雨径流产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不同降雨强度及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降雨量—径流量、径流量—输沙量的相互关系特征,并模拟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吕二沟流域同一土地利用情况下,场降雨量和场径流量之间存在指数函数相关关系,场径流量和场产沙量之间存在幂函数相关关系;相同降雨量条件下,同样的径流量,土地利用结构得到改善的土地利用模式3能有效地减少大降雨强度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同样的径流量,降雨强度越大,场产沙量越大。从长远来看,改善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流域下垫面的情况,增加森林植被覆盖度是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 标签: 降雨强度 输沙量 土地利用变化 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