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沙棘属于胡颓子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与盐碱,萌生和繁衍能力很强,是改良土壤和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介绍了适合山西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棘育苗、造林技术。

  • 标签: 山西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棘
  • 简介:本文针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四条主要技术措施:即适地适树、苗木质量、整地先行、科学栽植;并逐条逐项进行了论述,对开展造林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干旱 造林成活 技术规程
  • 简介: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加强草原保护不仅有利于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还有利于牧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牧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由于草原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草原管理与草原治理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在草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最后提出促进甘肃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管理的措施与建议,促进牧区生态、牧民生活、牧区经济的保障与发展。

  • 标签: 甘肃省 干旱半干旱区 草原管理
  • 简介:油用牡丹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牡丹籽油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多项指标超过橄榄油,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滋补功能,在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多种领域广泛应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 标签: 牡丹栽培 油用 浅山区 半干旱 不饱和脂肪酸 食用价值
  • 简介:本文采集9个臭柏种源221个优良无性系,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扦插繁殖,对不同种源臭柏成活率及一、二年生长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臭柏扦插苗成活率表现不同的差异,成活率较高的为内蒙古陶利、内蒙古纳林高勒、内蒙古图克,大于70%;成活率较低的为陕西横山、甘肃天祝祁连山,约50%。造成成活率差异的原因是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原产地环境与试验地环境差异小,植物与环境的矛盾达到了统一,繁殖成活率高;反之,繁殖成活率低。不同种源的臭柏扦插苗一、二年生长量表现不同的差异,因只是初选结果,仅能证明所选优良种源属于苗期优良种源,需要进一步进行试验才能确定最优种源。

  • 标签: 臭柏 种源 扦插
  • 简介:通过对三个沙棘品种辽阜Ⅱ号、楚伊和辽阜Ⅰ号的形态特征、光合生理和水分生理等方面的测定和调查,比较了三个沙棘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抗旱性。结果表明,辽阜Ⅱ号更易适应该环境,具备更好的生长势和抗旱性,而且它是大果沙棘,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在造林方面应该着重考虑。

  • 标签: 沙棘 生物学特性 良种选育 抗旱能力 新技术研究
  • 简介:本文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吴起县北部沙棘人工成林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了沙棘林地林木蒸腾、土壤蒸发及土壤水分状况等,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退耕地沙棘林适宜密度及其动态调控。结果表明:沙棘林分生长季节内,丰水年土壤贮水量总体为盈余;平水年的同期降水不能满足林地蒸散消耗;枯水年土壤水分明显亏缺。该地区沙棘林稳定群落密度为1445株(丛)/hm^2,初植密度为2223株(丛)/hm^2。造林密度过大是造成土壤水分亏缺、植被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沙棘林 密度调控
  • 简介:为了丰富我国沙棘良种资源,提高沙棘种植建园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及沙棘企业收益,引进俄罗斯优质大果沙棘,观察其在辽宁半干旱区的物候特征及生长表现显得十分重要。试验通过观测成活率、生长状况等相关因子,分析其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从中选择表现较好的资源深化研究,将为今后沙棘杂交育种提供丰富的种源材料。

  • 标签: 辽宁半干旱区 俄罗斯沙棘 优质资源 引种试验
  • 简介:半干旱黄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其生态恢复过程受到全世界生态学者的普遍关注。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的表现形式。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自然恢复10a的合沟流域地上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立地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立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沟底、阴向沟坡、阴向梁坡、阳向沟坡、梁顶、阳向梁坡;2)梁坡和沟坡的地上生物量随坡度升高均呈现反S形态,梁坡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20°~25°处,最小值出现在35°~40°处,沟坡的地上生物量的最小值出现在30°~35°处,最大值出现在40°~45°处;3)坡向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是显著的(P=0.049),其余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可知,该区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是植被对不同立地类型水分、光照等自然条件综合利用的结果。

  • 标签: 地上生物量 立地 土壤含水量 光照 黄土区
  • 简介:半干旱地区矸石山进行林木工程绿化改造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紫穗槐是矸石山造林绿化的首选优良树种,其表现为抗逆性强,成活率高,改良环境迅速,成本低廉。

  • 标签: 半干旱地区 矸石山 造林 优良树种 紫穗槐
  • 简介:为了解半干旱地区城市草坪的节水途径,对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L.)庭院休闲草坪在不同修剪高度下秋季水分的蒸散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秋季气温的逐渐降低,在修剪高度为5cm、8cm和12cm的草地早熟禾草坪中,草坪蒸散量随着修剪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修剪高度对控制草坪0-15cm土层土壤失水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5-30cm土层,而对30-60cm土层的土壤失水基本没有影响。

  • 标签: 草地早熟禾 草坪 修剪高度 秋季 蒸散 土壤水分
  • 简介:1994~2003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陕西吴旗县、安塞县进行中国沙棘优良类型和俄罗斯优良沙棘品种引种试验,采用家系选择法初步筛选出5个中国沙棘生态经济型优良单株,对3个俄罗斯良种沙棘的生长适应性经济性状进行了评价.前者生长迅速、树冠好、根系发达、郁闭快、水土保持效益好,果实较大、单株产量较高、Vc和含油量较高,适于在黄土丘陵区种植;后者经济性状较好,果实大、无刺或少刺,但适应性较中国沙棘差.

  • 标签: 中国沙棘 生态经济型优良单株 半干旱黄土区
  • 简介:为研究半干旱黄土区长期封禁条件下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动态特征,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为研究区,基于2009和2016年样方调查数据,应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封禁25-32年之间坡面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9年到2016年物种新增16种,坡面优势种由菊科、禾本科加豆科变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2)坡面生物量的平均值由2009年的98.57g/m2增加到2016年的141.27g/m2,坡下部的生物量明显增加,生境差异对生物量的影响减弱,群落更加稳定。3)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均值都明显增加,坡面总体上物种更为丰富,群落稳定性增大;半阳坡坡下物种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其他立地类型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4)与2009年相比,2016年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和干鲜质量比的空间自相关性均减弱;2009—2016年Margalef指数空间自相关性由弱变强,自相关距离约为60m;Shannon-Wiener指数空间自相关性持续微弱,Pielou指数由空间正相关变为负相关。总体上梁峁坡面植物物种更加丰富,空间分布更加均匀,群落稳定性增强。经过32年的封禁,在半干旱黄土梁峁坡面,植物生活型依然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半灌木的优势度明显增加,群落正在向更稳定的方向演替;但植被演替过程缓慢,为了加速植被恢复,适当的人工干预是必要途径。

  • 标签: 封禁治理区 物种多样性 Moran氏Ⅰ指数 黄土高原
  • 简介:半干旱地区九成宫研究了"太阳"、"楚依"和"优胜"与"蛮汗山"杂种F1代无性株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杂种性状优势表现为:提高了单株果枝数、新梢数、叶面积指数和百果重,并增强了对干旱的适应能力,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杂种生理优势表现为:光合强度偏向母本,水分利用效率偏向于父本,没有"光合午休"现象。

  • 标签: 沙棘 杂种优势 表型指标 光合生理特性
  • 简介:为准确评价土壤有机碳的尺度效应,分析其多尺度的变异特征并找到控制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选取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区,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进行多尺度采样,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敖汉旗表层(0~20cm深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县域、中等区域和小流域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49,7.57和7.54g/kg。3种研究尺度上土壤有机碳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变程在980~2100m之间,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土壤有机碳的空间自相关距离逐渐缩小。不同研究尺度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县域尺度上土壤和植被因子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中等区域尺度上植被和海拔因子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小流域尺度上海拔和坡度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

  • 标签: 尺度效应 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半干旱区
  • 简介:在"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的景观"三元论"的哲学基础上,风景园林这一综合学科应对黄土高原的人居环境改善产生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黄土高原东部半干旱区环县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从人居角度分析影响集水造绿的各类因素,从降水、坡度、坡向、河流、泉眼等自然因素以及城镇、道路、水库等人工因素的角度评价集水造绿的适宜性;以GIS技术进行数据整理与量化分级,通过综合考量确定集水造绿的优势地带等级,即适宜度分析;识别集水造绿的"节点"与"路径";规划水绿双赢的空间网络。研究证明,在引入适当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基底—节点—路径"方式构建的集水造绿优势空间网络能够适应人居环境集水造绿的需求。

  • 标签: 集水造绿 气候变化 生态修复 景观三元论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 简介:杂交育种的首要任务是重视亲本的比较生态生物学研究与筛选。利用Li-6400光合仪对内蒙古九成宫基地的中国沙棘与引进的俄罗斯沙棘开展了多指标对比测定。结果表明:俄罗斯沙棘特点是: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在湿润条件下百果重大,果实成熟期短,干物质积累快,产量高;光合速率高,蒸腾强度大,但水分利用效率低;叶片厚度、叶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都薄,具湿生植物属性;中国沙棘的特点是:叶面积小,叶绿素含量低,百果重小,果实成熟期长,干物质积累慢,产量低;光合速率低,蒸腾强度小,具有"光合午休"现象,但水分利用效率高;叶片厚度、叶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都厚,具旱生植物属性。在半干旱地区,水分胁迫是影响沙棘产量的主要因子,因此,俄罗斯沙棘与中国沙棘杂交,是获得优良性状互补且杂种优势显著的杂种沙棘的有效育种方法。

  • 标签: 俄罗斯沙棘 中国沙棘 果实发育 光合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光合午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