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黑龙省布鲁氏菌病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黑龙鹤岗地区发生布鲁氏菌感染(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的20例牛羊养殖场从业人员作为感染组,另选择本地同期未发生布鲁氏菌感染的40例从业人员作为未感染组。收集两组牛羊养殖场从业人员的相关资料,以是否感染布鲁氏菌为因变量,分析诱发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 挤奶操作、喝生牛羊乳、接触流产畜及其排泄物、接生、人工授精、戴口罩与手套和穿防护服是影响牛羊养殖场从业人员布鲁氏菌病感染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牛羊养殖场从业人员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风险因素较多,需针对性强化感染风险因素管理,提升职业防护水平,进而降低布鲁氏菌病感染风险。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风险因素 黑龙江鹤岗 职业暴露 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掌握哈尔滨市松北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品种、分布状况及栽培情况。方法:通过资料收集、样地调查、样线调查、走访调查等方式对松北区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并对记录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经初步统计,松北区现有野生药用植物153种46科113属,其中重点药材有15种,菊科植物资源占比较大,具有明显的优势科特征。结论:根据松北区野生药用植物分布情况,为当地中药材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 标签: 中药资源普查 药用植物 重点药材 松北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黑龙省人口变动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积极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提供参考。方法:深入分析黑龙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人口总量、结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总人口降至3185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超过600万人,年均减少1.83%;人口年龄结构老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8.32%快速增加到2020年的15.60%,跃居全国第6位;劳动人口的社会负担加重,总抚养比从2010年的25.4%上升至2020年的35.0%;农村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外流,老龄化程度加快,较10年前翻了一番,且反超城市和城镇,分别高出1.88和1.36个百分点。结论:人口总量下降、结构老化和人口外流成为了黑龙省近十年来人口变动最主要的特点。黑龙省人口总量、劳动力人口持续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未富先老形势更加严峻。

  • 标签: 人口变动 老龄化 抚养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黑龙省老年人口的卫生资源利用和需求情况,为卫生健康规划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深入分析研究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对黑龙省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和利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调查老年人中,有近五分之一的老年人自感疼痛或不适,自评健康平均分仅为67.9分。轻度失能老人占7.5%,中度失能老人占1.2%,重度失能老人占2.5%。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高达89.9%,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66.4%。老年人住院率为27.5%。结论:老年人将成为医疗卫生资源主要的需求者,建议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对其生活行为和方式进行适当的干预,规避疾病和损伤风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积极应对老龄化。

  • 标签: 老年人口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和利用自评健康两周患病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黑龙省萨尔图区药用植物资源,为区域内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对萨尔图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此次普查共完成36个样地,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166种,隶属于45科118属,其中重点药材37种。结论萨尔图区中药资源较为匮乏,现已基本摸清区域内中草药的种类和资源分布,可为萨尔图区乃至本省建立中药资源保护区提供可靠信息。

  • 标签: 资源调查 萨尔图区 药用植物(中药)
  • 简介:摘要:为建立关黄柏规范化种植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简称中药材GAP)要求,根据黄檗树的生物学特性,结合产区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多年实践并验证。试验结果达到了关黄柏药材优质高产无公害的目的,并建立了关黄柏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2]。

  • 标签: 关黄柏 黄檗 规范化种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黑龙省5所高校医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黑龙省5所高校1 146名全日制在读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劳动素养量表、劳动教育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医学生劳动素养评分为(66.36±11.94)分。医学生劳动教育总分为(115.15±19.62)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评分分别为(41.24±7.79)分、(24.29±4.76)分、(26.04±4.79)分、(23.58±4.5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教育(b=0.224,P<0.001)、家庭教育(b=0.116,P=0.002)、社会教育(b=0.185,P<0.001)及自我教育(b=0.269,P<0.001)评分越高的医学生劳动素养水平越高;与普通医学生相比,医学生党员(b=0.042,P=0.047)的劳动素养水平更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及是否中共党员5个变量共可以解释医学生劳动素养变异的53.1%。结论黑龙省医学生劳动素养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是否中共党员是医学生劳动素养评分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医学生 劳动素养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自我教育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连续两年调查哈尔滨市区气传花粉种类和数目及播散规律,结合临床患者发病情况,明确气传花粉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重力沉降法,连续采集2020、2021年(每年3月1日至10月15日)哈尔滨市道外区每日花粉颗粒,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并鉴定花粉的种类。 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门诊就诊患者的特异性IgE(specific IgE, sIgE)检测结果。结果 共监测到花粉2020年63080粒;2021年29229粒(花粉数量/1000mm2/日),鉴定到的花粉有杨柳科(杨属、柳属)、榆科,桦木科,胡桃科,木犀科,(白蜡属),柏科,松科、蔷薇科、豆科、桑科,莎草科,壳斗科,蓼科,菊科(蒿属),禾本科、藜科、香蒲科,漆树科,椴树科,每年两个高峰均出现在4月和8月,4月以杨树花粉最多,分别占51.47%、37.21%,其次为榆树,18.74%,26.75%,8月以蒿草花粉最多分别为7%,7.83%,其次为桑科6.12%,2.06%。变应性鼻炎患者过敏原检测170例,血清sIgE阳性患者101例,阳性率为59.4%,多为多种变应原混合过敏,其中花粉过敏者78人,占变应原阳性的77.2%;蒿变应原阳性患者占63.3% (64/101),树组合2阳性占38.6%(39/101),其次是豚草23.7%(24/101)、葎草4.95(5/101)。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和8月,与主要致敏花粉播散浓度高峰期相符。结论 哈尔滨市气传花粉播散时间和含量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成正相关,春季以树木花粉含量最高,秋季蒿草花粉致敏症状最重。

  • 标签: [] 花粉 变应性鼻炎 季节性 花粉监测 蒿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黑龙省某医科大学本科生的国际视野水平,为改进医学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2020年11月,以黑龙省某医科大学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医学生国际视野自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通过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1 383名医学生参与调查,医学生的国际视野评分为[3.03(0.68)]分。男性在国际视野知识[3.13(1.00)分比3.00(0.63)分]、国际视野能力[3.00(0.94)分比3.00(0.52)分]和国际视野素质[3.25(1.00)分比3.00(0.88)分]3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女性(均P<0.001);有科创经历的医学生在国际视野知识[3.00(1.00)分比3.00(0.63)分,P=0.001]、国际视野能力[3.00(0.83)分比3.00(0.58)分,P=0.002]、国际视野素质[3.13(1.00)分比3.00(0.88)分,P=0.009]3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无科创经历者。来自城镇地区的医学生在国际视野知识[3.00(1.00)分比3.00(0.63)分]、国际视野能力[3.00(0.71)分比3.00(0.57)分]、国际视野素质[3.13(1.00)分比3.00(0.81)分]3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来自农村的医学生(均P<0.001)。结论医学本科生的国际视野评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生源和有无科创经历的医学生,其国际视野水平不同,可重点关注女性、无科创经历、来自农村的医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国际视野知识、国际视野能力和国际视野素质。

  • 标签: 医学生 国际视野 调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黑龙省未成年人急、慢性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未成年人布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荒集团总医院收治入院的未成年人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感染科确诊的150例未成年人布病患者,按临床分型分成急性组125例、慢性组25例;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未成年人急、慢性布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比较未成年人急、慢性组及对照组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全血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结果2016 - 2020年未成年人布病在同年总布病患者中占比分别为3.26%(37/1 136)、2.50%(28/1 119)、3.31%(36/1 088)、2.80%(35/1 250)、2.00%(14/701)。急、慢性布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6∶1.00(78/47)、1.27∶1.00(14/11);学龄期患病率最高[35.2%(44/125),44.0%(11/25)],婴儿期最低[2.4%(3/125)、0(0/25)];3 - 6月最常见[52.8%(66/125)、44.0%(11/25)];分布在齐齐哈尔市较多[19.2%(24/125)、28.0%(7/25)];易感因素以牛/羊接触最多[89.6%(112/125)、96.0%(24/25)],急性组出现罕见感染因素即哺乳期患病1例。两组出现4种典型症状的分别有32例[25.6%(32/125)]、8例[32.0%(8/25)]。早期发热体温,急性组以高热最常见[41.2%(47/114)];在两组关节疼痛患者中,膝关节痛最常见[50.0%(36/72)、60.0%(12/20)]。急性组出现骨骼肌肉疼痛比例高于慢性组(χ2 = 4.57,P = 0.033),而慢性组出现乏力和关节疼痛比例均高于急性组(χ2 = 4.49、4.41,P均< 0.05)。布病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占57.3%(86/150),急性组占49.3%(74/150),慢性组占8.0%(12/150),其中感冒最常见,占38.0%(57/150)。急性组血培养阳性者比例(38.4%,48/125)明显高于慢性组(16.0%,4/25, χ2 = 4.62, P = 0.038)。与对照组比较,急、慢性组的单核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急性组与慢性组比较,CRP、LDH均较高(P均< 0.01)。结论黑龙省未成年人急、慢性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单核细胞、红细胞系、转氨酶、TP、ALB、心肌酶会发生显著变化,需定期监测并予以一定的保护措施。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未成年人 流行病学特点
  • 简介:摘要黑龙地区属严寒之地,其地居民易罹患痹证,以寒燥夹湿证及寒热错杂证为高发证型。吴惟康、王德光、邓福树、卢芳等龙江医家针对此高发疾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多结合当地寒冷与干燥的气候特点,兼顾当地居民饮食结构和风土人情等因素,运用乌头汤加减及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以乌头汤为底方取其温经通络、除湿止痛之功,可合补气温阳之品,寒湿困于上加桂枝、困于中加干姜、困于下加附子;可合清热利湿之品,以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湿热,或用四妙散、黄连温胆汤等清热祛湿常用方;还可合藤类、虫类药等活血散瘀之品。如此治疗当地痹证,常获佳效。

  • 标签: 痹证 风湿病 乌头汤 龙江医派 经验
  • 简介:摘要黑龙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人群患病的差异。本文从地域及饮食因素方面,总结龙江地区中风病生理病理特点,并从“博涉知病,取精用宏”“化繁为简,化理为验”“中西合参,古为今用”“针药并重,相辅相成”“见微知著,防患未然”5个方面概括龙江针灸医者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旨在总结龙江针灸学者经验,丰富龙江地区医学内涵。

  • 标签: 中医流派 龙江地区 寒地 中风病 针灸 学术思想
  • 简介:【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掌握中医药发展新契机,以文化传承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利用中医课程中所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树立“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程思政”的目标。

  • 标签: 龙江中医药 传记 课程思政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