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晚期NSCLC临床病理资料,以NLR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分析NLR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预后的变化。结果NLR与肺癌病理类型、ECOG评分、血小板计数有关(P<0.05),住院死亡组NLR值更高。结论NLR越高,NSCLC患者住院死亡率越高,NLR对判断NSCLC患者的病情危险性及预后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非小细胞肺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能够发育为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方案。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增作用,本文对基质细胞促进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做一综述。

  • 标签: 造血干细胞 基质细胞 共培养 体外扩增
  • 简介:摘要目的噬血细胞淋巴组织增生症是一组较为罕见的疾病,它在儿童中发病远高于成人。本研究为了解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HL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状态,明确在HLH发生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及活化情况及其在诊断及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对29例HL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面标记和T细胞活化后表面分子的表达进行分析,并以健康儿童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LH患者CD4+T细胞明显下降,CD8+T细胞明显升高,CD4+/CD8+T细胞比值降低,NK细胞明显减低。结论HLH患者CD8+T细胞异常升高,CD4+T细胞增生程度减低,NK细胞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失控在HLH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状态有助于了解HLH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 标签: 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分析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中国地区确诊BPDCN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共收集23篇文献,包括患者33例,男性23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病变,可合并骨髓、外周血或淋巴结受累.免疫表型提示BPDCN细胞多表达CD4为90.0%(27/30),CD56为100%(33/33),CD123为100%(28/28),TCL-1为87.5%(7/8),CD43为94.4%(17/18);而CD3,CD20,CD79a,MPO阳性表达率较低.应用急性白血病或淋巴瘤样治疗方案,疗效不佳,患者生存期短,中位生存仅8个月,95%置信区间为3.508-12.492.结论BPDCN为血液系统少见的恶性肿瘤,有特征性的免疫病理学标记,预后差,需要更多样本的资料来加强对疾病认识进而提高疗效.

  • 标签: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免疫表型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脱落细胞涂片染色法是病理科最常用的、较可靠的一种检查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清晰地显示出细胞结构,从而较容易发现异常细胞,特别是能早期发现癌细胞。由于方法简单,检查速度快,阳性率和准确率较高,也是肿瘤普查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取含有脱落细胞的体液或分泌物制成涂片以镜下观察脱落下来的正常或异常细胞形态的变化。

  • 标签: 脱落细胞涂片染色 细胞涂片 脱落镜检
  • 简介:颅内碰撞瘤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在颅内混杂或相邻生长,肿瘤组织中不含脑组织。颅咽管瘤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都是常见的颅内肿瘤,

  • 标签: 颅内肿瘤 碰撞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颅咽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表现,提高该病临床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例儿童颅内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手术病理资料以术前MRI诊断资料,分析MRI影像学表现。结果受试者中,肿瘤位于幕上者25.0%肿瘤位于幕下者75.0%均为良性。MRI常规扫描肿块周围水肿者2例,肿块囊实性构成比最高为70.0%(P<0.05);肿块囊性部分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呈稍长T1、长T2信号,肿块均为DWI低信号或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的壁结节不伴囊壁强化占比(70.0%)最高(P<0.05)。结论颅内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 标签: 颅内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对两个组别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WBC)、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中,由于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临床症状表现缺乏典型性的现象,导致在早期诊断中其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不高、特异性值不高,及时联合检测患儿的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率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浆膜腔积液细胞块制作成功率。方法利用自制细胞铲取固定好的细胞块。结果对于<1细cm?胞块取出率大大提高。结论自制细胞铲对于细胞量少的细胞块制作十分有用,适合用于实际工作。

  • 标签: 细胞铲 浆膜腔积液 细胞块制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分离纯化比较。方法对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和骨细胞采用序列酶消化及EDTA整合法进行分析纯化,并进行染色,对活性进行检测。结果骨细胞有多个突触结构,形态比较丰满,呈现树枝状和星状,细胞之间都是通过突触相互连接的;成骨细胞呈现纤维细胞状形态和梭形细胞形态;经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骨细胞表达量低,为浅棕色,成骨细胞表达量高,为深棕黄色;经过BGP免疫荧光染色,骨细胞表达高,成骨细胞表达低;经过ALP免疫组化染色,成骨细胞的ALP活性高于骨细胞,呈现棕黄色。经过ALP活性检测,骨细胞ALP活性低于成骨细胞,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序列酶消化及EDTA整合法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成骨细胞和骨细胞

  • 标签: 大鼠颅骨成骨细胞 骨细胞 分离纯化
  • 简介:摘要目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是一组组织细胞增生活化伴有吞噬血细胞现象的一类综合征,该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为了解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HL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状态,明确在HPS发生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及活化情况。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对29例HP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面标记和T细胞活化后表面分子的表达进行分析,并以健康儿童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PS患者CD4+细胞活化不明显,CD8+细胞明显活化。存活患者CD4+HLA-DR+表达较死亡患者明显偏低,CD8+CD25+细胞比例高。结论HPS患者CD8+T细胞异常升高、活化,CD4+T细胞增生程度减低免疫反应失控在HP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状态有助于了解HPS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 标签: 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细胞亚群 T淋巴细胞 活化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鳞状细胞癌抗原(CYFRA21-1)对老年人舌鳞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人舌鳞癌患者50例为研究组,50例行健康体检的人为对照组,运用受试者回归曲线(ROC曲线)判定NLR诊断老年人舌鳞癌的临界值,并结合CYFRA21-1诊断分析NLR联合CYFRA21-1对早期诊断老年人舌鳞癌的意义。结果:运用ROC曲线分析NLR诊断老年人舌鳞癌临界值为2.75,灵敏度为0.79,特异度为0.85,Youden指数为0.65,准确度为0.72。NLR与CYFRA21-1联合对老年人舌鳞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Youden指数分别为0.82,0.86,5.85,0.21,0.68。结论:选择NLR诊断老年人舌鳞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提高,NLR结合CYFRA21-1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舌鳞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 标签: NLR 鳞状细胞癌抗原(CYFRA21-1) 老年人 舌鳞癌 早期诊断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0期
  • 机构:美国梅奥诊所研究人员实验证明,通过技术手段去除实验鼠的衰老细胞,可以在没有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延缓肿瘤形成、保留组织和器官功能以及延长寿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液贮存温度和贮存时间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细胞清除效果的影响,选择并建立合适的去除白细胞的操作方法,进一步提高血液中白细胞的清除效果。方法抽取本站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全血220{9,在不同的贮存温度(2℃~6℃、18℃~25℃)、贮存时间(2、4、6、12、24、36、48、60、72h)和即采即滤条件下随机分组,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留取相应的标本检测血液过滤前后的白细胞含量,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2℃~6℃组白细胞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且明显低于18℃~25℃组和即采即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i)。②2h组白细胞残留量明显高于4h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72h组白细胞残留量呈逐步增高趋势,4~24h各组白细胞残留量均明显低于国家标准,与4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36h组、48h组白细胞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与4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h组:P〈0.05;48h组:P〈0.01);60h组、72h组白细胞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与4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血采集完成应置于4℃4-2℃环境条件下贮存4h后,最好在24h内但不超过48h,尽快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有效提高白细胞清除效果。

  • 标签: 贮存温度 贮存时间 悬浮红细胞 白细胞过滤 白细胞残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