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的手术方法.方法127例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经MRI确诊,采用小脑扁桃体下疝切除,并脊髓中央管开口隔膜切开术.结果术中发现脊髓中央管开口隔膜形成;术后随访89例,MRI检查示,所有患者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均消失,并存脊髓空洞明显缩小和消失.结论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中央管开口隔膜形成是造成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的原因之一;小脑扁桃体下疝切除,脊髓中央管隔膜切开术是手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 扁桃体切除 隔膜
  • 简介:最近三星的爆炸们闹得沸沸扬扬。其实任何手机的电池,如果使用不当都有爆炸的危险。电池用来储存电量,为何会出现这种炸炸炸的情况呢?质检总局发布通告称,某国外大品牌新发布的旗舰手机召回部分产品。据悉,本次召回范围内的电话机电池在阳极与阴极隔离膜局部变薄,并且绝缘胶带未完全覆盖极板涂层的情况下,出现短路现象,导致电池异常发热,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燃烧,存在安全隐患。

  • 标签: 电池 爆炸 手机 隔膜 使用不当 质检总局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二尖瓣瓣上隔膜(SMR)的超声心动图影像特征,通过超声心动图随访其手术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外科手术治疗的SMR患者53例,根据有无合并二尖瓣器异常分为单纯组28例及复合组25例,分析两组超声心动图特征、漏误诊原因及近中期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结果单纯组和复合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二尖瓣峰值及平均跨瓣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复合组合并二尖瓣反流及左室流出道梗阻数量大于单纯组(均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4.69±11.14)个月。术前超声诊断共漏诊7例,总漏诊率13%,复合组漏诊率较高(20%对7%),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和随访期二尖瓣峰值及平均跨瓣压差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复合组术后早期和随访期二尖瓣峰值及平均跨瓣压差高于单纯组(均P<0.05)。两组二尖瓣再狭窄者各3例,复合组3例接受了再次手术干预。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诊断不同类型SMR及伴发畸形,评估手术效果并随访SMR是否复发。单纯SMR手术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二尖瓣瓣上隔膜 先天性二尖瓣狭窄 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主动脉瓣狭窄和室间隔膜部瘤均是心内科疾病。主动脉瓣狭窄预后不佳,室间隔膜部瘤破裂造成室间隔缺损前不易被发现。本文拟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室间隔膜部瘤的治疗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室间隔膜部瘤病例,分析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手术治疗预后情况。结论:患者因高龄、心功能不全伴有心绞痛并且合并多个基础疾病丧失外科手术换瓣机会,经团队评估后符合TAVR手术指征。在手术过程中在进行人工瓣膜置入时,对于瓣膜位置选取较常规人工瓣膜置入位置稍下方,使人工瓣膜下方开口处于室间隔膜部瘤开口处,利用人工瓣膜瓣膜释放将室间隔膜部瘤开口处压住,不仅能够进行瓣膜置换且能够进行室间隔膜部瘤血流的封堵。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主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膜部瘤
  • 简介:【摘要】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室间隔膜部瘤患者行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胸闷、气短症状明显缓解,并进行半年的随访。

  • 标签: 室间隔膜部瘤 主动脉瓣狭窄 TAVR
  • 简介:【摘要】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室间隔膜部瘤患者行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胸闷、气短症状明显缓解,并进行半年的随访。

  • 标签: 室间隔膜部瘤 主动脉瓣狭窄 TAV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心动图(彩超)在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膜部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15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治疗。经胸壁彩超获取图像。结果20例ASD和15例VSD均成功封堵。术中经胸壁彩超能观察到封堵器在心腔内的图像。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血流消失。术后1周彩超复查,35例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有2例ASD患者上腔静脉入口处血流速度较术前加快,术后半年彩超复查流速正常范围。结论彩超在ASD和VSD封堵术中对病例选择、术中引导和术后随访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室间缺损 封堵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内趋化因子受体6(chemokine receptor,CCR6)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3α,MIP-3α)的表达。方法选用距离Treitz韧带15 cm以内的空肠Ⅰ型闭锁患儿的隔膜组织为研究组(12例),以同一患儿术中行肠切除肠吻合过程中钳取收集的正常肠壁组织为对照组(1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半定量比较两组CCR6和MIP-3α的表达差异。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正常肠壁组织黏膜层内未见CCR6表达,隔膜组织黏膜层可见CCR6表达。正常肠壁组织和隔膜组织黏膜层均可见MIP-3α表达,其在隔膜组织黏膜层表达明显。半定量检测结果显示CCR6和MIP-3α分子在隔膜组织黏膜层表达增多,与正常肠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7和P=0.0130)。结论在胚胎发育早期,隔膜组织黏膜层高表达MIP-3α和CCR6。本研究结果提示隔膜组织黏膜层内MIP-3α通过介导CCR6对树突状细胞和效应/记忆性T淋巴细胞产生选择性趋化作用,MIP-3α和CCR6的高表达介导了树突状细胞和效应/记忆性T淋巴细胞参与肠壁自身局部免疫应答和肠闭锁隔膜组织的发生。

  • 标签: 受体,趋化因子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质类 小肠闭锁
  • 简介:目的探讨Q-Syte分隔膜密闭式无针接头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血液病患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0例,观察组采用Q-syte分隔膜密闭式无针接头,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帽接头。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期间管腔回血、管腔堵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接头与输液器脱开率情况。结果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期间管腔回血、管腔堵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接头与输液器脱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Q-syte分隔膜密闭式安全接头PICC在血液病患儿输液中应用,可以降低置管期间管腔回血、管腔堵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其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Q-Syte分隔膜密闭式无针接头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病 患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Ⅰ型小肠闭锁肠腔隔膜组织黏膜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髓样分化蛋白88(myeloid differential protein-88,MyD88)信号通路分子表达,并探索胚胎期TLR4/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与肠管再通过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例术中证实为Ⅰ型小肠闭锁患儿的肠腔隔膜组织。其中,空肠闭锁13例(男5例,女8例),回肠闭锁3例(男1例,女2例);手术年龄为出生后1~3 d。以同一患儿行肠切除肠吻合过程中钳取收集的正常肠壁组织为对照组。组织标本转入快速组织处理系统进行组织标本连续切片。采用常规HE染色进行定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观察TLR4和MyD88,以及该信号通路下游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分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nterleukin-1 receptor associated kinase-4,IRAK4)在正常新生儿肠壁组织黏膜层内、隔膜组织黏膜层内的表达。各组分别随机取4个视野(非肌肉区域),应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pro plus 6.0测量积分光密度(IOD)值和面积(Area)并计算出平均光密度(OD)值。OD=IOD/Area。采用双盲法分析比较免疫组织化学平均光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肠壁组织黏膜层TLR4、MyD88、TRAF6和IRAK4分子表达不明显,但上述指标在隔膜组织黏膜层表达显著。半定量结果显示,TLR4、MyD88、TRAF6和IRAK4分子在新生儿正常肠壁黏膜层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10、0.0122、0.1008和0.0102,而其在隔膜组织黏膜层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48、0.1072、0.0887和0.0468,两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46、0.0016和0.001)。结论Ⅰ型肠闭锁隔膜黏膜层TLR4、MyD88、TRAF6和IRAK4分子表达相对正常肠壁组织增多,提示TLR4/MyD88信号通路可能与Ⅰ型肠闭锁隔膜组织的形成或发展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小肠闭锁 隔膜组织 黏膜层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IVMSA)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2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放射科经冠状动脉CTA检出的50例IVMSA,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35~80(59±11)岁。冠状动脉CTA横断面图像上找到室间隔膜部的位置,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IVMSA在形态、大小、膨出方向、瘤壁及瘤腔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1)IVMSA形态:50例IVMSA中多叶状47例,呈分叶大小不均的多分叶状;半球形2例,其表面较光滑,瘤颈直径大于瘤体长径;隧道样1例,表现为弯曲长条形瘤腔,游离于右心室内,瘤体长径超过瘤颈直径4倍。(2)IVMSA大小:瘤颈直径为1.95~18.95(8.36±3.84)mm,瘤体长径范围为2.39~20.70(9.67±3.77)mm。(3)IVMSA膨出方向:49例患者IVMSA膨向右室流入道,1例膨向右室流出道。(4)IVMSA瘤壁: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术后合并之IVMSA瘤壁破裂,其余49例未见瘤壁破裂迹象。(5)IVMSA瘤腔:50例患者均未见IVMSA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IVMSA形态上以多叶状最多见,大小不一,多数膨向右室流入道,极少数可出现瘤壁破裂,瘤腔内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冠状动脉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IVMSA的影像形态进行综合观察,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室间隔 室间隔膜部膨出瘤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