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圆形分步法了解舟山市道路交通伤害院前医疗急救时间规律,为合理安排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车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取舟山市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院前医疗急救出车记录,并通过采用圆形分布分析当地急救出车的时间集中度,推算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高峰时点和高峰时期。结果2020年舟山市发生道路交通伤害共4 349例,男女比例为1.35∶1;年龄4~73岁,主要年龄分布范围为21~40岁(50.31%);交通伤害主要部位头面部1 776例(40.83%);交通伤害类型以非机动车事故为主,共2 479例(57.00%)。道路交通伤害院前医疗急救的发生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特征,按年分布的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期为6月27日至10月25日;按周分布的高峰期在周二至周五;日发生高峰时段为9:04~17:58。结论舟山市每年夏秋季、每周二至周五、每日白天时间,均为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期。

  • 标签: 急救医疗服务 圆形分布法 时间规律 海岛 交通事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天津市全人口全死因监测数据库,户籍人口数据来源于天津市公安局。分析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数据,计算不同性别和地区的构成比、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和过早死亡概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不同人群的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26 919例,城市男性占比从21.28%下降到18.38%,城市女性从7.01%下降到6.28%;农村男性从59.16%下降到55.59%,农村女性由12.55%上升到19.75%。2000-2019年全市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为14.08/10万~7.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28/10万~5.51/10万,过早死亡概率为0.70%~0.38%。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在研究期间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进入快速下降期。2000-2019年男性标化死亡率为20.97/10万~8.01/10万,女性为5.10/10万~2.85/10万。男性死亡水平高于女性,下降速度快于女性。2000-2019年城市标化死亡率为6.99/10万~2.46/10万,农村为19.85/10万~8.75/10万。农村死亡水平高于城市,近年来下降速度较快。农村男性是交通事故死亡水平最高的群体,从2016年起进入快速下降期,2016-2019年标化死亡率APC为-18.55%。结论全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已出现下降拐点,且近几年进入快速下降期,近年来对交通事故所开展的干预措施较为有效,未来交通事故防控的重点人群是男性、农村居民和老年人群。

  • 标签: 事故,交通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病原微生物保藏是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我国病原微生物保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病原微生物保藏规划思路及对策、与实现路径建议,以期更好的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自我保障能力,持续推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保藏 体系 规划 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6个省份28个县(区)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状况,并提出预防建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于2017年对6个省份28个县(区)61个乡镇/街道(社区)特定年龄段儿童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204 628名儿童,发生908人次(0.44%)道路交通伤害,未上幼儿园儿童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为0.94%。男童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0.54%)高于女童(0.34%)。7月份是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高发期(12.92%)。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时活动前三位依次是玩耍/娱乐(21.61%)、骑/乘电动自行车(20.40%)、步行(20.07%)。绝大多数病例的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2.26%。受伤部位主要以下肢(38.85%)、上肢(23.29%)、头部(20.20%)为主。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大多数治疗后痊愈,占全部病例数的85.43%。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儿童,住院时间M为7 d,花费M为3 000元。结论我国6个省份28个县(区)男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童,未上幼儿园儿童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学段的儿童,儿童在玩耍/娱乐、骑/乘电动自行车、步行时容易发生道路交通伤害。

  • 标签: 道路交通 伤害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门诊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充分融入PDCA循环后整体质量的改善前情况。方法:试验执行时间时段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DCA改善循环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有效运用。方法:选择2019.10-2020.10我院接受的放射科检查的患者108例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参照和实验两组,每组各54例。参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实验组应用PDCA改善循环。观察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对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PDCA改善循环法 放射科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DCA改善循环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方法:此次研究需要选取放射科患者,共计120例,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3月~2020年9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60例)与对照组(n=60例),组别不同运用的管理对策不同,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PDCA改善循环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运用PDCA改善循环护理安全管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提升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此次研究对患者实施PDCA改善循环管理,结果显示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有效提高,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PDCA改善循环法 放射科 护理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放射科采用PDCA改善循环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2月某院放射科收治的200例患者资料展开系统化调查,随机进行分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PDCA改善循环,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候检时间、满意程度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候检时间较短,管理满意度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放射科 PDCA改善循环法 护理安全 管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替布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2例,给予甲氨蝶呤+托替布治疗,比较治疗6个月后炎症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疾病活动度评分等,并观察托替布治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安全性。 结果:治疗6个月后炎症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下降,患者疾病活动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小。 结论:托替布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能显著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关节症状,耐受性较好,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托法替布
  • 简介:【摘要】 目的 利用我院使用数字化护理质量管理的契机,结合柏拉图分析找出病房用药安全中的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落实整改措施,从而提高病房给药安全规范率。 方法 根据护理质控平台系统护理质量查检的数据汇总出查检结果,指出病房安全给药存在问题,使用柏拉图“二八”原则分析找出主要护理不合格项累计占比,再针对问题进行PDCA循环管理。 结论 数字化护理管理结合柏拉图分析在病区安全给药中的应用,能准确找出给药过程中的主要护理问题,护理管理者能够一目了然地发现护理问题,制定并落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提高了护理管理效率,减少护理人力成本,保证护理安全

  • 标签: 数字化 护理管理 柏拉图 病区安全给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次性根充与分次根充在急性牙髓炎治疗中的长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研究我院2019年7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急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将分次根充应用在对照组急性牙髓炎患者治疗中,给予研究组患者一次性根充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33%)与对照组的(16.28%)相比明显要低,且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00%)与对照组的(89.26%)相比要高,P

  • 标签: 一次性根充法 分次根充法 急性牙髓炎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牙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分别应用一次性与多次根充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入样本90例,均为急性牙髓炎患者,选入样本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将样本经双盲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5例,一般资料对比后分别予以一次性根充治疗、多次根充治疗,总结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牙体损伤、牙釉质腐蚀、牙齿遇冷热痛)。结果:实验组在长期治疗效果方面相比于参照组更优,且指标之间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

  • 标签: 一次性根充法 多次根充法 急性牙髓炎 长期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医务人员在缺乏科学证据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或在某个问题上存在相互矛盾证据的情况下面临着如何决策的问题,制订共识是其解决手段之一。本文回顾2种常用的共识制订方法即德尔菲(Delphi process)和名义小组(nominal group technique)。德尔菲是通过问卷收集相关专家关于给定问题的看法并进行反复评估;名义小组是通过结构化会议收集相关专家关于给定问题的看法并进行反复评估。(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69-373)

  • 标签: 共识制订 德尔菲法 名义小组法 研究方法学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尿液检验中试纸以及镜检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我院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应用华林治疗的安全性和转归。方法选择2011至2020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1支冠状动脉血管内发生多个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内发生血栓的患儿共2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应用华林治疗,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范围控制在2.0~3.0。在治疗开始时,治疗后1、2、3、4周及2、3、6、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瘤直径、数量、部位和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变化,并监测INR、心电图、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实施规范的华林出血风险培训与管理,并根据家长实际落实情况,分为落实组和未落实组,比较2组患儿出血的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结果21例患儿男15例、女6例,发病年龄为2月龄至6岁。入组时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为Ⅱ级有4例、Ⅲ级有7例、Ⅳ级有7例、Ⅴ级有3例。10例发生血栓的患儿临床发现血栓的时间为病程第4天至4个月。应用华林治疗后,其剂量分布在0.06~0.10 mg/(kg·d),INR为1.80~2.59,10例有血栓的患儿有8例消失,2例未消失的Ⅴ级患儿的血栓有不同程度机化。治疗后,4例Ⅱ级病变患儿的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7例Ⅲ级病变患儿中有3例冠状动脉瘤消失,4例无改变;7例Ⅳ级病变患儿中5例冠状动脉瘤缩小为Ⅲ级,2例无改变;3例Ⅴ级病变患儿瘤体无改变。治疗后均没有新发血栓及新冠状动脉瘤出现。21例患儿治疗前后心电图无特殊改变,治疗前后肌钙蛋白I和CK-M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7(0~3.01)比0.04(0~0.29) μg/L,20.6(11.2~58.2)比29.0(16.7~47.0)U/L,Z=0.932、1.906,均P>0.05]。华林出血风险管理落实组患儿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落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比4/6,Fisher值=5.689,P=0.031)。结论应用INR 2.0~3.0为目标范围,结合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瘤的严重程度来调整华林剂量,并予以规范而严格的管理与培训,可增加川崎病患儿华林治疗的安全性,改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治疗血栓及预防新血栓,降低出血风险。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华法林 冠状动脉瘤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阴道细菌检验中应用PCR检验和细菌培养后的对比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4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8年12月至2020 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诊治并符合研究标准;给予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分别采用PCR检验(实验组)和细菌培养(常规组)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其临床检验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阳性检出率为95.00%(棒状杆菌10例、肠球菌13例、加特纳菌15例),常规组的阳性检出率为80.00%(棒状杆菌例9、肠球菌例10、加特纳菌13例);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细菌培养,PCR检验的应用在阴道细菌检验中效果更加显著;可给予推广和采纳。

  • 标签: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检验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PCR检验和细菌培养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疗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对胶体金标检测(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检测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检出率对比。方法 采用两种方法检测分别对536例临床血清标本进行HBsAg、HBeAg、HBeAb、HBcAg、HBsAb五项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将HBsAg、HBcAb2份质控血清作不同倍数的稀释,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TRFI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ELISA检测。结论 GICA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的特异度较好,但其灵敏度有限;乙肝病毒五项血清学标志物ELISA检测更适合于临床诊治的应用,临床乙肝早期诊断和疗效的观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胶体金标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