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缠腰”是带状疱疹的俗称,也叫“盘疮”、“缠腰龙”、“缠腰火丹”等,发病率不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病,中老年居多,病程有自限性,年轻人常2周左右消退,而老年人病程可达3—4周消退,预后较好,患了“缠腰”后机体会获得较长久的免疫能力,因此很少会再次复发。“缠腰”是怎样引起的呢?又该如何治疗呢?会不会传染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正确认识“缠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后护理对接受负压封闭引流系统(VSD)治疗的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观察组(n=60),两组均给予VSD负压封闭引流系统治疗,并给予观察组术后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睡眠质量。结果:①观察组闭合创面时间、住院时间、新生肉芽组织平均生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两组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满意度为98.33%,对照组满意度为83.33%,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伤患者行VSD后,进行术后规范化护理,有助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系统 术后护理 蛇伤
  • 简介:摘要:新研制的黄散疗效显著,配方制作合理、质量标准易于控制、价格亲民实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新黄散不同粒径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希望为粒径控制过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伤熏洗剂在毒蛇咬伤肢体肿胀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治疗的80例毒蛇咬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中药伤熏洗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2d、4d,观察组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2d,两组5-羟色胺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4d,观察组5-羟色胺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毒蛇咬伤治疗中,中药伤熏洗剂有助于肢体肿胀消退,临床使用效果理想。

  • 标签: 中药蛇伤熏洗剂 毒蛇咬伤 肢体肿胀
  • 简介:【摘要】目的:就新黄散粉末粒径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皮肤科接受新黄散治疗的患者(180例),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60例,分别给予新黄散(细粉)、新黄散(最细粉)、新黄散(极细粉)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在皮损恢复情况、治疗效果等方面,C组均更为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蛇黄散 临床疗效 粉末粒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蛭通络胶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两组均应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B组添加蛭通络胶囊治疗,并对比疗效。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伤解毒汤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在蝮蛇咬伤风火毒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伤解毒汤外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水平相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胀、疼痛消失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CK、CK-MB、LDH水平比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指标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伤解毒汤外洗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口服治疗蝮蛇咬伤风火毒证的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CK、CK-MB、LDH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五味消毒饮 蛇伤解毒汤 蝮蛇咬伤 风火毒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伤外敷散外敷联合刺血拔罐对蝮蛇咬伤后患者疼痛及肢体肿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的均为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因蝮蛇咬伤于我院就诊的患者,共100例,随机数据表法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伤外敷散外敷联合刺血拔罐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伤口处的肿胀程度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均减少,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 标签: 蛇伤外敷散 刺血拔罐 蝮蛇咬伤后患者 疼痛 肢体肿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α-眼镜神经毒素(α-cobratoxin,α-CbTX)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PKA)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ICR小鼠(n=10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α-CbTX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 mg/kg、3 mg/kg、9 mg/kg,灌胃,每组n=21)、溶剂对照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n=21)和吗啡阳性对照组(3 mg /kg,腹腔注射,n=6)或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300 mg/kg,灌胃,n=12)。采用热板实验、醋酸扭体实验及福尔马林舔足实验评价α-CbTX的镇痛效应。采用福尔马林足底注射诱发疼痛30 min后,取L4~L6背根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DRG内PKA C-α表达变化。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热板实验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实验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在热板实验中,小鼠舔爪潜伏期的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8.902,P<0.05);小鼠给药后0.5 h,α-CbTX中剂量组[(11.83±1.47)s]、高剂量组[(14.33±12.1)s]舔爪潜伏期均长于溶剂对照组[(8.17±0.75)s] (t= 4.461,7.053,均P<0.05),α-CbTX中剂量组药效持续到给药后1.5 h(均P<0.05),α-CbTX高剂量组药效持续到给药后2 h(均P<0.05)。在醋酸扭体实验中,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34.50±3.62)次、(26.17±2.40)次、(13.83±3.76)次]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42.50±4.59)次](t=3.938,8.040,14.112,均P<0.05)。在福尔马林实验Ⅱ相时间段,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舔爪总时间[(71.17±6.46)s、(54.67±6.41)s、(40.50±3.89)s]均明显短于溶剂对照组[(98.67±11.50)s] (t=6.950,11.120,14.700,均P<0.05)。在Western blot检测实验中,与溶剂对照组[(0.22±0.01)]比较,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DRG中PKA C-α[(0.31±0.02)、(0.41±0.03)、(0.44±0.02)]表达均上调(t=3.140, 6.471,7.492,均P<0.05)。结论α-CbTX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激活蛋白激酶A的活性有关。

  • 标签: α-眼镜蛇神经毒素 镇痛 背根神经节 蛋白激酶A 小鼠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中药角药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肿瘤迁移侵袭能力影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半枝莲、白花舌草、山慈菇组成的角药,分为中药角药高、中、低剂量组、空白组采取灌胃,氟尿嘧啶组腹腔注射,制备含药血清干扰人胃癌SGC7901细胞培氧;细胞划痕实验含药血清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血清干预培养缺氧诱导后各组细胞中HIF-1α、uPA、uPAR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划痕实验显示,氟尿嘧啶与角药血清干扰人胃癌SGC7901细胞后其细胞划痕愈合时间较慢,氟尿嘧啶与角药血清干扰人胃癌SGC7901细胞后的迁移距离较空白组干扰培养更短(p

  • 标签: HIF-1α/uPAR 中药角药 胃癌SGC7901细胞 迁移侵袭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莨菪碱是否可以调节复苏后动物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比值(Th17/Treg比值)及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北京白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室颤动(室颤)除颤+生理盐水组(SA组)、室颤除颤+氢溴酸莨菪碱组(AH组),每组8只。SA组和AH组通过心室内电极持续刺激诱发室颤8 min并复苏制备缺血/再灌注(I/R)模型,其中SA组心肺复苏(CPR)后仅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静滴),AH组CPR后给予生理盐水+氢溴酸莨菪碱静滴。分别于心搏骤停(CA)前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1、2、4、6 h记录各组猪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静脉血白细胞介素(IL-17、IL-10)水平及IL-17/IL-10比值。ROSC后6 h处死动物,留取肠道淋巴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同时检测组织匀浆中IL-17和IL-10水平(以IL-17/IL-10比值代表Th17/Treg比值)评估复苏猪的免疫状态,并对组织进行培养以评估细菌移位情况。结果随ROSC时间延长,SA组和AH组静脉血IL-17及IL-17/IL-10比值均呈明显降低趋势,IL-10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且从ROSC后2 h开始,AH组IL-17/IL-10比值均明显高于SA组,持续至ROSC后6 h(0.79±0.05比0.49±0.08,P<0.05)。光镜下显示,与SA组相比,AH组肠淋巴组织皮质区淋巴小结数量较少、体积较小。ROSC后6 h,与Sham组比较,SA组和AH组猪肠道淋巴组织内IL-17及IL-17/IL-10比值均明显降低〔IL-17(ng/L):155.23±0.92、178.76±7.25比209.21±19.82,IL-17/IL-10比值:1.43±0.13、1.92±0.18比3.30±0.31,均P<0.05〕,IL-10均明显升高(ng/L:109.85±11.60、93.55±81.83比63.45±0.62,均P<0.05);而AH组IL-17/IL-10比值明显高于SA组(1.92±0.18比1.43±0.13,P<0.05)。细菌培养结果显示,SA组和AH组猪复苏后均出现肠道细菌移位,提示复苏后动物出现免疫抑制,肠源性继发感染风险升高;而AH组肠道淋巴组织细菌培养率明显低于SA组〔62.5%(5/8)比87.5%(7/8),P<0.05〕,提示莨菪碱可降低细菌移位风险。结论莨菪碱可以通过影响复苏动物Th17/Treg细胞因子平衡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以减少肠源性继发感染的风险,具有器官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Th细胞 氢溴酸山莨菪碱 细菌移位
  • 简介:[摘要]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杨少山名老中医药专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规律。方法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作为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杨少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方剂资料挖掘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等方法,分析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剂中的常用药物、核心组合等。结果 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医处方323张,涉及中药142味,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方剂中较高频次中药有62味,药物关联度较高的药对10组,得到8个方剂组合。结论 通过证治规律的分析与挖掘,为总结杨少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提供了参考,也为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提供了借鉴。

  • 标签: []  数据挖掘 名老中医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治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石嘴山市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其疾病负担水平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全面的职业性尘肺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7至12月,对1963-2020年石嘴市报告的职业性尘肺病开展回顾性调查,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采用Kaplan-Meier法和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使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分析职业性尘肺病引起的疾病负担水平及其时间变化趋势。结果1963-2020年,石嘴山市累计报告职业性尘肺病3 263例,其中1 467人死亡(44.96%),中位生存时间为26.71年,平均死亡年龄为(70.55±10.92)岁。不同种类、诊断年龄、接尘工龄、行业、初次诊断期别以及是否晋级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生存时间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逐渐降低,当生存时间≥50年时,患者累积生存率为4.20%。Cox回归分析提示,尘肺病种类、行业、诊断年龄、接尘工龄、初次诊断期别和是否晋级是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1963-2020年石嘴市归因于职业性尘肺病的DALY为48 026.65人年,其中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为15 155.39人年,平均YLL为10.33年/人,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为32 871.26人年,平均YLD为10.07年/人。归因于煤工尘肺、矽肺的DALY分别为39 408.51人年(82.06%)、6 565.02人年(13.67%),诊断年龄40~49岁组、初次诊断Ⅰ期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造成的DALY较高,分别为20 899.71、36 231.97人年。随着时间推移,职业性尘肺病平均YLL、平均YLD呈波动下降趋势。结论石嘴山市由职业性尘肺病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对重点人群、重点行业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建议为患者实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 标签: 尘肺 职业病 生存分析 伤残调整寿命年 疾病负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20年文州手足口病患儿病原学特征并对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和CVA16 VP1区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直接从2020年云南省手足口病实验室监测系统收集的文山州手足口病患儿粪便标本中提取病毒核酸,先用MD91/OL68-1引物扩增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VP4/VP2结合区基因并进行测序,确定病毒型别,再用各型病毒的相关引物扩增VP1区全序并测序,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按参考文献下载基因库中CVA6和CVA16 VP1区参考序列,用MEGA5.2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基因特征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从317份标本中检测到32株EV,1株星状病毒MLB1型(astrovirus MLB1)。病毒总体检出率为10.41%(33/317),EV检出率为10.09%(32/317),其中肠道病毒A组(enterovirus species A, EVA)31株,占EV阳性数的96.88%(31/32),EVB组病毒1株,占3.12%(1/32),未检测到EVC和EVD组病毒。EV中,检出率最高的病毒是CVA6,占62.50%(20/32),其次是CVA16(18.75%,6/32)、CVA4(9.37%,3/32)、CVA10(3.12%,1/32),未检测到EVA71病毒。基因进化分析表明20株CVA6为D3a亚型,并可分为3个进化分支。6株CVA16为B1a亚型,是中国一直流行的基因型,文山州6株B1a亚型可分为两个进化分支。结论2020年云南省文山州手足口病的病原检测率为10.41%,EV中CVA6是主要的流行毒株,其次是CVA16。基于VP1区基因特征分析表明,2020年文州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CVA6 D3a亚型,其次是CVA16 B1a亚型,未检测到EVA71。

  • 标签: 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A组6型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基因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