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但随之而来的疾病、不良生活方式、不均衡的膳食营养、社会压力增加等造成的亚健康状态,让骨质疏松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年轻化。由于骨密度是影响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所以有必要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运动锻炼等多方面了解骨密度测定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加强高危人群的随访,预防骨质疏松;给与骨量减少的病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但随之而来的疾病、不良生活方式、不均衡的膳食营养、社会压力增加等造成的亚健康状态,让骨质疏松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年轻化。由于骨密度是影响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所以有必要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运动锻炼等多方面了解骨密度测定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加强高危人群的随访,预防骨质疏松;给与骨量减少的病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健康查体中心就诊的100名近绝经期女性进行随访,定期(3、6、9、12、18、24、36、48、60、72……180月)进行骨密度测定,对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绝经女性的绝经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和和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但随着绝经年限的增长,腰椎、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逐年降低,且在绝经后1~4年间丢失速度最快,5-11年间丢失速度次之,绝经11年后渐趋于平台期。结论绝经女性的绝经年龄与骨密度无相关性,但绝经年限影响骨密度的丢失速度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绝经年限 绝经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北京车道沟地区体检人群进行骨密度测量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性别之间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对1527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桡骨远端1/3处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测定。结果受检者BMD均值为(0.418±0.128)g/cm2,且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与年龄成负相关(r=-0.392,P<0.001)。男性桡骨BMD峰值位于30~岁,均值为(0.596±0.076)g/cm2;女性BMD峰值位于40~岁组,均值为(0.450±0.067)g/cm2。各年龄段女性BMD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本次共检出OP病例477例,患病率为31.24%,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OP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段女性OP患病率均高于男性。结论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女性50岁以后、男性60岁以后患病率增高,应及早预防。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双光能X线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群骨密度(BMD)与25-羟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为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提供可靠的临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47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定。将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密度正常组,对比各组的年龄、身高、体重及血清中25羟维生素D的含量,并将骨密度与以上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的身高、体重及25OHD均随着骨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骨密度均与身高、体重及25OHD分别呈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3、0.174和0.2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身高、体重及25OHD分别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患者中的身高、体重及25OHD均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检测血清中25OHD的含量可为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 标签: 骨密度 老年 高寒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不同密度,不同质量的颌骨对牙种植修复手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方法对临床26例不同颌骨质量,不同颌骨密度患者行牙种植手术。对出现牙槽骨吸收,颌骨质量较差的9例患者行人工植骨术和引导性骨再生术行牙种植修复(实验A组);对颌骨质量骨密度较高的11例患者直接行牙种植修复手术(实验B组);对照组6例为颌骨质量较差,不植骨直接行种植手术患者。分期3个月、6个月观察骨密度高低、种植体和骨间隙大小、种植体咬合力大小及预后修复效果。结果手术后3、6个月复查显示实验A组患者植骨区骨密度较高,3个月X线片显示自体骨和种植体结合部出现低密度阴影,6个月骨密度测量值趋于稳定,X线片显示种植体和骨组织结合良好,无透射阴影或透射影密度增高,咬合力测定值较大。实验B组患者3个月X线片显示自体骨和种植体结合部出现低密度阴影,6个月骨密度测量值趋于稳定,密度较高,X线片显示种植体和骨组织结合良好,种植体和骨结合部间隙变小,咬合力测定值较大。对照组6例患者3、6个月X线片均显示种植体与骨结合区低密度阴影,且间隙较宽。骨密度值低,咬合力值偏小。结论颌骨骨量多、密致骨含量多有利于种植体的生长和骨结合;骨密度较低、颌骨质量差的患者牙种植体愈合不佳,修复及预后较差。

  • 标签: 牙种植 膜引导骨再生 骨密度
  • 简介:编辑部医生:经过服用他汀类药物一年的时间,我的低密度脂蛋白测量值是50mg/dL,这个数值看起来有点低。较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什么危害吗?读者:汪女士汪女士:您好。基于你上述所知道的情况,50mg/dL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是相当安全的,特别是能够自然保持这样低的水平时会更加有益。对已经发生心脏病患者的研究表明,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到约50mg/dL与降低到70mg/dL相比,前者可防止远期复发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多项持续7年左右的研究中发现,这些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低的人的耐受性很好。

  • 标签: 低密度脂蛋白 心血管事件 他汀类药物 降脂药物 降胆固醇药物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和体重对贵阳市居民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5年9月30日在我院体检中心行骨密度检测的贵阳市籍常住居民8107例,采用美国Prodigy数字化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体检者腰椎正位骨密度(g/cm2),记录体检者年龄和体重。结果男性、女性骨密度均呈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趋势,75~80岁组骨密度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骨密度呈随体重增加而升高趋势。40~组骨密度与其他体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较大、体重较小的人群,应定期检测骨密度,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骨质疏松。

  • 标签: 年龄 体重 贵阳市居民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以指导提升患者预后。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12月,我院尚未开展循证护理时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为对照组;以次年我院全面推行循证护理后入院的同类患者120例为观察组。行持续随访,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及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统计患者护理前及出院1年后抑郁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HAMD、BI、FMA及WHOQOL-BREF量表各项评分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末期上述评分均显著性改善,较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有助于提升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预后,且能显著提高其出院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妇女 低骨密度骨折 循证护理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喝牛奶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1478例福州汉族绝经后妇女,喝牛奶组795例,不喝牛奶组683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喝牛奶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1喝牛奶组与不喝牛奶组两组比较,结果为年龄、体重、质量指数有差异。2腰椎骨密度与年龄、体重指数、喝牛奶、体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y=0.843-0.003×年龄-0.010×BMI+0.006×体重+0.016×喝牛奶,β=0.392,回归系数t检验P=0.000),体重对腰椎骨密度影响较大。3体重、体重指数、年龄为协变量,喝牛奶为变量,行协方差分析,喝牛奶组腰椎BMD(0.754±0.138g/cm2)明显高于不喝牛奶组(0.742±0.113g/cm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F=5.935,P=0.015),股骨颈骨密度无差异。4喝牛奶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9.18%,不喝牛奶组患病率为71.16%,两者比较无差异(P=0.42)。结论喝牛奶可维持绝经后女性腰椎高骨密度,这类人群适量饮用牛奶,一定程度上,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 标签: 喝牛奶 骨密度 绝经后妇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对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收集我院尚未开展循证护理时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为对照组;以次年我院全面推行循证护理后入院的同类患者120例为观察组。行持续随访,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及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统计患者护理前及出院1年后抑郁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HAMD、BI、FMA及WHOQOL-BREF量表各项评分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末期上述评分均显著性改善,较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有助于提升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预后,且能显著提高其出院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妇女 低骨密度骨折 循证护理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调查厦门市湖里区蚊虫密度及种群构成,为有效控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所采蚊虫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计数。结果湖里区采获蚊虫2属4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群。诱蚊灯诱蚊密度为1.35只/(灯·h)。成蚊密度城乡结合部、医院较高。密度随监测年份逐渐增加,2012-2013年高峰期出现在5、6月份。结论湖里区灭蚊工作可选在5、6月蚊虫密度高峰前开展,特别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和医院的灭蚊工作。

  • 标签: 蚊虫 密度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骨密度测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风险评估及其在骨折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分别对病人四肢长骨远端进行骨密度测定,计算出骨矿物质(BMC,g)及骨矿物质密度(BMD,g/cm2),利用计算机软件分别与同身高、同年龄比,所得的T值及Z值,与国际卫生组织T值标准进行比对(T-Score>-1正常;-1>T-Score>-2.5骨量减少;-2.5>T-Score>-3.5骨质疏松;-3.5>T-Score严重骨质疏松)。结果骨量正常42例,占42%;骨量减少22例,占22%;骨质疏松9例,占9%;严重骨质疏松27例,占27%。结论骨密度异常,尤其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骨密度异常,预示着骨折的风险增大,低骨密度更预示着骨折的危险。

  • 标签: 骨密度测定 骨折 四肢骨远端
  • 简介:目的探讨按钉螺密度高低分级设定现场系统抽样查螺的间距,以提高查螺效率,降低查螺成本。方法选择江陵县廖堤村和熊堤村为试验村,对其有螺环境按500m分段,采用系统抽样法,以50m和10m设框分别对两村进行调查。用GPS定位每一自然环境每段起止点,捡获的钉螺统一进行压碎逸蚴法检测感染性钉螺,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比较两种方法查螺的效果和效率。结果对两村共39段有螺环境进行调查,系统抽样10m设框调查2584框,活螺平均密度2.0406只/框,用工209h;50m设框调查539框,活螺平均密度2.6067只/框,用工73h。10m抽样调查所用工时是50m抽样调查所用工时的近3倍,相同地点两方法查螺查出的钉螺级别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4.667,P>0.05)。结论在有螺环境中采用分级设定系统抽样查螺距离和模式具有用工少、提高效率,同时也可掌握有螺环境螺情分布现状等优点。

  • 标签: 钉螺密度 查螺 方法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骨密度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产检和住院的孕妇,分为2组。正常孕妇160例(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28.91岁,平均孕周27.12周。临床确诊为GDM的患者156例(GDM组),年龄27~35岁,平均年龄30.72岁,平均孕周27.64周。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孕妇右侧跟骨骨密度,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DM组孕妇骨密度检测结果中声幅衰减(BUA)、超声速度(SOS)、硬度指数(S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DM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比例分别为15.38%、5.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I与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FPG、HbA1C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GDM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较正常孕妇明显升高;且跟骨超声骨密度、SI与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FPG、HbA1C相关。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超声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