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治疗中,往往会对一些口腔疾病患者实施拔牙术治疗方式,但是,拔除牙齿后,机体功能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一些改变,在变化重大的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生活品质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医院通常会在患者拔牙后90天左右,利用口腔种植的方式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然而在此过程中,很多患者会出现牙骨吸收或是牙龈退缩情况,从而对后期的口腔种植形成制约,或是导致种植体难以保持长期稳定,本文以降低拔牙术引起牙骨吸收的研究进展为主题展开分析,希望可以对此做出一些贡献。

  • 标签: 拔牙术 降低引起牙槽骨吸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微创技术在牙及牙外科当中的主要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选取2019年12月份到2020年12月份,我院在对牙及牙外科治疗患者的10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且通过采取随机分配的实验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的患者为50例。对于对照组,通过对他们采取传统的拔牙手术进行治疗。而对于实验组,则对这50例患者进行微创技术的治疗。在对这100例患者完成治疗之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情况,手术过后的感染情况,拔完牙窝完整性来进行综合比较,对两组患者的拔牙效果开展具体的评价活动。结果:在实验完成之后,实验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并且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率以及手术过后的感染率,实验组也比较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在拔完牙之后,完整性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将微创技术应用到牙基牙糟的外壳当中,可以取得比较突出的效果,所以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应用。

  • 标签: 微创技术 牙槽 外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外科无痛微创拔牙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门诊部牙外科收治的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成2组,每组40例,比较各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其他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拔牙时间、拔牙窝完整性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 牙槽外科 应用效果 研究 观察
  • 简介:摘要临床常见下颌后牙缺失后垂直骨高度严重不足的患者,如何在避免损伤下牙神经的同时进行微创精准的种植手术非常关键。现报道1例采用实时导航技术对下颌后牙区牙骨严重吸收垂直距离不足患者进行跨下牙神经种植的病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泌尿外科手术中运用多硅胶引流管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泌尿疾病患者共108例,均需开展泌尿外科手术治疗,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5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传统的橡胶引流管,实验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多硅胶引流管。最后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24h引流量、引流管治疗时间以及拔管时的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24h 引流量远多于对照组,且引流管滞留时间远远比对照组短,在拔管过程中实验组患者中感到轻度疼痛的例数远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泌尿外科手术中采用多硅胶引流管能够取得良好的引流效果,降低患者疼痛感,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泌尿外科手术 多槽硅胶引流管 传统橡胶引流管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相对于唇腭裂患者牙突裂的常规手术治疗方法,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免疫原性低等优点,整形外科医生已逐渐关注唇腭裂患者牙突裂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该文对胚胎干细胞、人间充质干细胞、颌面部来源干细胞在唇腭裂患者牙突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干细胞 唇腭裂 牙槽突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牙嵴吸收时上前牙不同程度龈乳头缺陷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6至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且经治疗后牙周炎控制稳定并定期进行牙周维护的14例牙周炎患者的64个上前牙龈乳头,通过标准化临床图像及锥形束CT影像资料综合分析,评价邻接触点至骨嵴顶的距离(distance from contact point to bone crest,CP-BC)、邻面釉质牙骨质界至骨嵴顶的距离(distance from proximal cemento-enamel junction to bone crest,pCEJ-BC)、骨嵴顶水平的根间距(distance between roots,RD)、骨嵴顶水平龈乳头高度(height of gingival papilla,PH)、骨嵴顶水平颊舌向骨宽度(width of bone crest,BCW)等指标与龈乳头充满和轻中重度缺陷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64个上前牙龈乳头,充满率为28%(18/64),缺陷率为72%(46/64),其中轻、中、重度缺陷率分别为36%(23/64)、27%(17/64)和9%(6/64)。当CP-BC≥7.0 mm或pCEJ-BC≥4.5 mm时,龈乳头均为中、重度缺陷;而当CP-BC<5.0 mm或pCEJ-BC<1.5 mm时,龈乳头为充满或轻度缺陷。上前牙CP-BC与pCEJ-BC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812(P<0.01),线性拟合系数为0.93(R2=0.659)。64个上前牙龈乳头不同程度缺陷时,其骨嵴顶水平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嵴顶水平BCW随龈乳头缺陷程度增加略有增加,龈乳头充满与中重度缺陷时BC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嵴顶水平PH随龈乳头缺陷程度增加略有减少,龈乳头充满与中重度缺陷时P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牙嵴吸收的牙周炎控制稳定患者的龈乳头缺陷率高,且主要与龈乳头根方骨嵴顶的吸收有关。

  • 标签: 牙周炎 牙龈退缩 牙槽骨质丢失 龈乳头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裂钻辅助骨劈开技术在上颌萎缩性牙骨中进行种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科室分别完成上颌单个牙位18例和多个牙位种植16例,分为2组:单个牙位组A;多个牙位组B。每个组再随机各自分出a对照组单纯采用MCT骨劈开工具行骨劈开后,再进行逐级骨挤压植入种植体。b实验组采用MCT骨劈开工具联合低速裂钻进行骨劈开,再行骨挤压器械预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分别对各组内进行比较,再对同一技术的所有病例比较。结果:34例50颗种植体均成活,单个牙位组a组和b组骨板裂开率分别为7/9和2/9,多个牙位组a组和b组骨板裂开率分别为11/16和4/16,唇侧骨板裂开率比较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个牙位组a组和b组植入扭矩大于20N分别占22.22%和77.78%,多个牙位组a组和b组植入扭矩大于20N分别占37.5%和75%,2种方法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个牙位组时a组和b组术后疼痛评分(VAS)分别为5.5±0.93和4.88±0.8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个牙位组时a组和b组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4.56±0.53和2.56±0.7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比较,唇侧骨裂开率、植入扭矩大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对l例疑似额早闭胎儿的确诊过程,实现产前诊断技术的有效联合应用。方法应用影像学检查、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和SNP-array技术以及尸体解剖对胎儿进行检测及验证。结果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未发现异常,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9p23p22.2区段存在长度7.8 Mb的缺失;父母双方核型分析以及SNP-array分析均未发现异常,胎儿为新发突变。并通过尸体解剖证实额早闭的诊断。结论结合临床超声和SNP-array分析确诊胎儿患有额早闭,尸体解剖明确诊断,为患者提供了准确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

  • 标签: 额缝早闭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拔牙后牙嵴缺损(alveolar ridge defect,ARD)可影响剩余牙齿的正畸移动。自体骨移植已被证明是牙嵴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用于固定自体骨块的固位钉需要通过二次手术移除,可增加患者的不适。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患者,在拔除右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后,拔牙位点愈合后存在严重的ARD。对本病例通过游离龈移植术增宽角化龈后,进行自体皮质骨片移植并联合脱蛋白牛骨骨粉和可吸收胶原膜进行牙嵴增量,重建患区软硬组织,术中采用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术后2周开始正畸加力移动牙齿。术后36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患者右上后牙区牙周软硬组织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自觉美学和功能均较满意。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有效增加了患者的牙嵴骨量,使正畸治疗可以顺利进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将引导骨再生术联合骨劈开及牙嵴扩张术应用于上颌前牙狭窄患者的治疗中,探讨其治疗方案的疗效体现及影响价值。方法 以随机抽取法在2019.1月-2020.1月期间,择本院42例已确诊上颌前牙狭窄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经同意后将其以单双数字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对两组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并予以详细记录,将修复满意度及术前、术后唇腭平均宽度、牙骨高度与骨量等一系列数据作为此次研究的价值体现,简列数据并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实验组修复效果较参照组显优且患者满意度显高,引用统计学将其数据予以分析,其术前、术后唇腭平均宽度、牙骨高度与骨量等一系列数据均明显增加,较参照组各数据,检验结果均具有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将引导骨再生术联合骨劈开及牙嵴扩张术应用在上颌前牙狭窄患者的治疗中,修复效果较为理想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可行性,此项治疗方案操作对患者自身损伤性相对较少,同时降低其痛苦不适感且患者易接受,与此同时,还可显著增加其骨量、强化修复效果,进而提升患者整体修复满意度,可提倡推广,建议将此项治疗方案大规模应用。

  • 标签: 引导骨再生术 骨劈开 牙槽嵴扩张术 上颌前牙狭窄 应用效果 价值体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椎小关节错给予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2019.6—2020.9我院收治的68例颈椎小关节错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将颈椎牵引治疗应用在对照组颈椎小关节错患者的治疗中,将中医针灸治疗应用在研究组颈椎小关节错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感觉恢复时间(7.15±1.14)d、肌力恢复时间(9.88±1.02)d以及疼痛消失时间(7.25±1.36)d相比对照组的要短(P

  • 标签: 中医针灸 颈椎小关节错缝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史(曾接受唇侧固定矫治且已矫治完成)的患者30例(正畸组),年龄(27.0±5.4)岁(18~41岁),按照年龄、性别及牙周炎严重程度配对,同时选取60例无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非正畸组),年龄(26.7±5.2)岁(18~41岁)。应用锥形束CT测量纳入患者全口牙齿各位点的牙骨缺损高度,比较正畸组与非正畸组在上下颌同一牙位的牙骨缺损高度差异,分析正畸组牙骨缺损高度在上下颌不同牙位及同一牙位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并比较正畸组各牙周炎分期的牙骨缺损高度的牙位特异性。结果正畸组患者上颌尖牙区和磨牙区、下颌切牙区、尖牙区和前磨牙区的牙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非正畸组(P<0.05)。正畸组患者上下颌牙骨高度缺损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分别为(3.75±1.00)、(3.83±1.10) mm],其次上颌牙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磨牙区[(3.67±0.84) mm]及切牙区[(3.39±0.83) mm],下颌牙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切牙区[(3.73±1.42) mm]及磨牙区[(3.54±0.81) mm],且下颌切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上颌切牙区 (P<0.05),上颌磨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下颌磨牙区(P<0.05);除上颌切牙区外,上下颌其他牙位颊舌侧牙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近远中侧(P<0.05)。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发生改变,牙周炎Ⅰ期上颌最重牙位为磨牙区[(3.26±0.63) mm],下颌最重牙位为切牙区[(3.14±1.04) mm],牙周炎Ⅱ期上颌牙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为尖牙区,Ⅲ、Ⅳ期各期上下颌同颌内4个不同牙位区域,牙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P<0.05)。结论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骨缺损高度存在牙位及位点特异性;随着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骨缺损最重牙位发生变化,应对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的牙骨改变提高重视,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 标签: 牙周炎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错,安氏Ⅱ类 牙槽骨质丢失
  • 作者: 沈松 孙圣军 葛少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Wnt3a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确定Wnt3a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骨再生的作用。方法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Wnt3a(0、20、100、200、500 μg/L)刺激PDLSC(计为5组),培养2、4、7或10 d后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培养21 d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Ⅰ型胶原、runt 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情况。将Wnt3a蛋白包裹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复合透明质酸水凝胶中,注入牙周炎小鼠的龈沟中。在1、2、4和8周取上颌牙骨样本,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HE染色及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Runx2和骨钙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牙骨再生情况。结果培养10 d后,与0 μg/L Wnt3a组相比,Wnt3a在20~500 μg/L时均可显著促进PDLSC增殖(P<0.01)。培养21 d时,0、20、100、200及500 μg/L组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96±0.27、1.90±0.47、2.18±0.24、2.32±0.15、1.99±0.43,Runx2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8±0.15、3.19±0.17、6.19±0.28、9.19±0.41、5.55±0.06,Ⅰ型胶原和Runx2 mRNA的表达与0 μg/L Wnt3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射水凝胶第1、2、4、8周后,包裹Wnt3a的水凝胶组小鼠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为(497.3±18.2)、(455.7±12.5)、(401.0±8.5)、(362.3±15.5) μm]与牙周炎组小鼠[分别为(710.3±10.2)、(614.0±16.4)、(564.3±12.5)、(502.3±6.8) μm]相比均显著减少(P<0.01),牙周炎症减轻。注射水凝胶4周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牙周炎组相比,Wnt3a水凝胶组成骨相关基因ALP(0.72±0.01)、Runx2(0.77±0.03)及骨钙蛋白(0.72±0.07)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Wnt3a可以促进PDLSC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以及实验性牙周炎小鼠的牙骨再生。

  • 标签: WNT蛋白质类 牙周炎 牙周膜干细胞 牙槽骨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 在 伴牙骨缺损患者中应用的整体效果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分析,探究其对患者咬合功能、面部美观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本研究从所在医院随机选取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的就诊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均为创伤性牙缺失伴牙骨缺失,选取的患者数量一共为60例,全面采集患者资料,对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将这些患者根据挂号的顺序分成两组,分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取种植牙修复技术,而研究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了口腔正畸疗法,最后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并发症出现、种植留存率等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和对比。结果 根据具体的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①研究组患者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②研究组患者的种植留存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根据本文研究,对创伤 患者采取 联合 ,有利于提高患者种植体的留存率,对于牙齿的咬合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口腔正畸疗法 种植牙修复技术 创伤性牙缺失 牙槽骨缺损 效果
  • 简介:摘要颅早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颅面畸形,严重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发育。相关因子及基因参与硬脑膜、颅骨和颅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最终使颅闭合;而相关调控基因的突变将导致不同类型的颅早闭。调控颅形成和成骨细胞发育的多种细胞因子及与颅骨发育、颅闭合相关的基因突变,通过多维度相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调控网络。颅发育及闭合的信号级联传导系统受到许多遗传突变及细胞内外信号干扰的破坏,可导致颅早闭的发生。该文对颅早闭的关键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缝早闭 分子生物学 遗传变异 基因表达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老年性肛裂病人采取改良纵切横术以及传统肛裂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加以对比。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老年性肛裂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根据所选病人进入医院的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病人接受改良纵切横术进行治疗,一共40例纳入成为研究组,剩余一组病人接受传统肛裂切除术进行治疗,一共40例纳入成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接受改良纵切横术的研究组老年性肛裂病人的临床整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性肛裂 改良纵切横缝术 传统肛裂切除术 治疗效果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非综合征型颅早闭患者基因芯片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并预测疾病相关的关键基因(Hub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50796,该数据集包括7例非综合征型颅早闭患者的闭合颅组织样本(闭合组)以及未闭合颅组织样本(未闭合组)各7份。利用GEO数据库在线工具GEO2R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获取和分析,设置筛选条件为P<0.05和差异表达倍数对数的绝对值(|logFC|)> 2;应用R语言中的ggplot2程序包进行基因本体功能(GO)富集分析,并利用在线工具Enrichr完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GSEA 3.0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以研究基因集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其次,应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不同组织差异表达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Cytoscape软件以及相关插件完成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并筛选Hub基因,完成核心基因所涉及的关键模块、生物过程的构建及多种共表达关系的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共获得255个基于筛选条件的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得出的神经发育调控、KEGG富集分析得到的PI3K-Akt信号通路、GSEA富集分析得到的重要生物通路(DNA复制、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及受体相互作用),以及Cytoscape软件的ClueGO分析得出的成骨细胞分化的正向调控等生物过程,均可能与非综合征型颅早闭的发病密切相关;根据蛋白互作网络并结合文献分析,CLEC12A、MS4A3和DNTT基因在颅闭合组中显著上调,揭示了其可能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多维度深入的富集分析以及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加深了对非综合征型颅早闭发病机制中所涉及到的差异表达基因、重要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筛选出的Hub基因可能成为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

  • 标签: 颅缝早闭 基因表达谱 蛋白互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