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线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主要由幼虫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也可因食入虫卵而感染。该病为机会致病,多为散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不容易及时诊断,感染者易进展为重症感染,病死率极高。现报道2例线虫感染所致肠梗阻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为临床医师加深对该病致病特点和治疗要点的理解提供参考。

  • 标签: 类圆线虫,粪 肠梗阻 机会性感染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1例线虫及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致重症肺炎患者。该患者为老年女性,既往基础疾病较多,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半年余,因"乏力、纳差半个月,加重伴意识不清1 d"入院。病原学检查中发现线虫、烟曲霉、新型隐球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考虑该患者的肺部重症感染是由线虫及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予阿苯达唑、卡泊芬净、奥司他韦等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之后患者病情加重,自动出院。提示长期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患者免疫功能较弱,需考虑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的可能。

  • 标签: 类圆线虫,粪 重症肺炎 混合感染 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导致的营养不良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及混合线虫感染的营养支持个案护理。方法:明确患者营养问题的重点及难点,结合多学科会诊治疗意见,查阅相关文献支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患者病情复杂,于进一步加重后自动出院。讨论:肾病综合征导致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而肺部感染导致发热等疾病消耗,患者呈现恶病质状态,营养支持治疗对该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线虫感染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患者肠内营养困难。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序贯疗法的基础上,加强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营养支持 重症肺炎 肾病综合征 粪类圆线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沐川地区就医患者寄生虫感染情况,了解沐川地区就医患者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现状,提高当地居民的防治意识,减少寄生虫对人群的危害。方法:回顾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沐川县人民医院就医患者大便检测结果,并按寄生虫类别,人群年龄分布,地域分布、就诊科室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蛔虫检出13例,肠滴虫检出6例 , 钩虫与蛔虫混合感染1例,钩虫检出190例,60岁以上老人144例,中青年47例;农村地区178例,城镇13例;其中呼吸系统相关72例、心脑系统60例、消化系统相关30例、外科18例、眼科5例、其他科室(康复科和重症监护室)6例。结论:沐川地区就医患者感染寄生虫主要为钩虫,农村地区感染人数大于城镇地区;就诊人群以6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病因大致以呼吸、消化、心脑为主。

  • 标签: 钩虫 感染现状 农村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与胎儿临床结局的相关性,重新认识胎源性疾病。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前超声诊断、出生后证实的46例胎性腹膜炎患儿病例,保守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胎龄(38. 42±0. 86)周;手术组11例(男8例,女3例),胎龄(37. 85±1. 65)周。胎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标准为腹腔内钙化灶,伴或不伴腹水、假性囊肿、肠管扩张和羊水过多等超声声像学表现。所有诊断病例均动态监测孕期过程至分娩,超声检查对病灶形态、大小或内部回声等发生变化进行分析和形态描述,结合产前临床胎儿学分析和孕期管理。生后进行临床追踪复查及随访,有明确手术指征者手术治疗。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前超声诊断胎性腹膜炎共46例,腹腔内钙化灶46例(100%),钙化灶合并腹水25例(54. 3%),合并假性囊肿18例(39. 1%),合并肠管扩张12例(26%),合并羊水过多11例(23. 9%)。46例胎性腹膜炎全部出生,生后体检和X线检查再次得到确定诊断,35例(76%)生后仅需要保守治疗,11例(23. 9%)生后因肠梗阻新生儿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治疗成活,随访1~5年均健康发育,有2例分别于6个月和8个月因腹股沟疝和隐睾腹腔镜手术检查发现腹腔钙化灶已经吸收。腹腔内钙化合并腹腔积液、腹腔内假性囊肿、肠管扩张和羊水过多的发生比例在各组手术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胎性腹膜炎产前超声与胎儿临床结局关系密切,需要从胎源性疾病再认识。大多数胎性腹膜炎出生后仅需要保守治疗,小部分需手术治疗,临床结局均良好。

  • 标签: 腹膜炎 产前诊断 胎儿
  • 简介:摘要:当前时代背景下消化系统疾病不在少数,而且消化系统疾病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特点。据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分析来看,多数患者存在肠道内动态平衡被打破的情况,肠道菌群紊乱便是最为直接的现象。人体肠道内菌群类型复杂多样,因此可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旦出现消化疾病,便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临床上对于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的患者可以实施菌移植,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通过菌移植治疗,可以帮助重新建立肠道微生态,进而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中便围绕菌移植的临床应用及其护理进展进行了简单分析。

  • 标签: 粪菌移植 消化疾病 实际应用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菌移植(FMT)的临床治疗价值已得到学者们的重新认识,目前FMT已被写入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临床治疗指南。笔者在对FMT的探索中发现,其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多代谢性疾病中均有不俗表现。该文现就FMT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代谢疾病 肠道菌群 粪菌移植
  • 简介:摘要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感染的常用方法。成功的根管治疗依赖于良好的根管预备、冲洗消毒以及对三维根管系统的严密充填,其中通过清除根管系统内感染生物膜、细菌毒素以防止高度复杂的根管系统再次感染是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从根管内严苛环境下肠球菌的致病机制、根管顽固感染的根尖周组织炎症与局部免疫、感染根管控制方法进展等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 标签: 根管疗法 根管制备 肠球菌,粪 生物膜 感染根管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及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1-2021.6月我院检验科的1024份尿液标本及780份粪便标本,统计标本不合格率,分析不合格因素,制定改进对策。结果:1024份尿液不合格40份,不合格率为3.91%(40/1024),780份粪便标本不合格52份,不合格率为6.67%(52/780)。对不合格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包括缺少申请信息、信息不符、标本量不足、标本被污染。实施改进措施后科室工作人员对检验结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导致和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因素较多,因此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改进对策,降低不合格率,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粪常规 尿常规 检验标本 不合格因素 改进对策
  • 简介: 【摘要】本文从运动理论探讨中医“质能守恒”关系,认为经络是阴阳纠缠和五行同构全息的信息通道,是一种能量结构平衡现象。由五大能量现象的粒子本质分析出物质的“色”和“空”两种属性,发现微观世界以能量为轴心的运动现象,得出宏观和微观世界统一的运动学说。经络运现象的感传以电磁能量为主进行量子化传递。由此提出假说:经络传感的实质就是电磁感应释放的感应电流和光波,经络传感的粒子介质具有量子化特征。

  • 标签: 圆运动理论 经络圆运现象 电磁感应猜想 量子假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儿中枕增生的发生情况及外科处理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20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治疗的4 922例儿童OS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 266 例,女1 656 例;年龄1~14 岁(中位年龄5岁);筛选在我院或外院接受过腺样体和/或扁桃体手术,因症状复发而再次就诊病例22例,详细记录上述患儿性别、首次手术年龄、症状复发年龄及发病情况及手术方式。采用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应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 922例儿童OSA患者中,因症状复发需要再次手术的病例共计22例,其中11例为枕增生,占全部病例的2.23‰(11/4 922);1例咽鼓管枕瘢痕增生黏连,占全部病例的0.20‰(1/4 922);10例为残留腺样体增生+管扁桃体肥大,占全部病例的2.03‰(10/4 922)。11例枕增生病例接受腺样体和/或扁桃体手术治疗的年龄为2.4~6.0岁(中位数3.0岁),症状复发时间为术后2个月~5.5年[(2.4±1.9)年],接受枕部分切除术的年龄在4.0~12.0 岁[(7.0±2.7)岁];2 次手术时间间隔0.5~6.0年[(3.5±2.1)年]。采用低温等离子技术以枕部分切除术为基本术式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所有病例治疗效果良好,均未发生鼻咽狭窄并发症。随访时间1.6~13.0年(中位随访时间6.2年),22例病例随访率100%。结论枕增生为腺扁术后OSA症状复发的原因之一,且易与管扁桃体肥大混淆;低温等离子辅助枕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 复发 圆枕增生 管扁桃体肥大 低温等离子 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黄帝内经》基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将阴阳、五行、六气、时空之运动与人体脏腑经络相合。《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经和五脏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六经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六经辨证体系实则暗含运动理论,因此我们提出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的概念。构建以一气道周流,左升右降,上下相应,持中守恒的模型为核心,融阴阳五行、六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一体,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以“病位+病性”为着眼点,以经方为主要治疗手段,配合针灸等外治法的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传承《河图》《洛书》《周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思维,将运动与六经辨证有机结合,系统解读六经辨证的生理基础、病理变化、传变规律及辨证施治。

  • 标签: 六经辨证 圆运动 阴阳 五行 六气 中医基础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对应用于新生儿胎吸入性肺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总结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期间,我院就治的发生新生儿胎吸入性肺炎病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患者柏花粉致敏特点,探讨柏花粉致敏人群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可疑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的患者,采用柏过敏原试剂进行皮肤点刺实验(SPT),比较不同年龄和疾病患者中柏花粉致敏情况,观察柏花粉的人群致敏特征。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 380例患者,柏花粉SPT总阳性率达49.92%(4 183/8 380)。柏花粉SPT阳性率在10~14岁年龄组最高,达60.99%(283/464),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66.77,P<0.01);且<10岁的患者SPT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40岁的患者SPT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单一柏花粉致敏者较少,约占25.05%(1 048/4 183),患病年龄(35.21±12.39)岁。无论单一柏或合并其他花粉致敏者,均以变应性鼻炎为主。柏花粉SPT阳性患者合并的其他吸入性花粉过敏原中,柳树花粉占第一位(74.99%)。柏SPT阳性率在单一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最高,为52.05%(3 797/7 295);在单一变应性哮喘患者中最低,为17.49%(53/3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38.99,P<0.01)。结论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患者柏花粉致敏性较高,10~14岁患者的SPT阳性率最高,多呈强阳性反应,柏花粉致敏疾病中变应性鼻炎较为多见。

  • 标签: 皮肤点刺试验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哮喘 圆柏 花粉
  • 简介:摘要运动理论是认识自然界运转规律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工具。“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为运动理论的核心,贯穿于整个运动过程。临床基于该理论治疗血栓性外痔、顽固性失眠、复发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诊疗过程中发现,临证可运用运动理论阐释病机,治疗中既需重视脾胃中气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其他脏腑对运动复的影响;运动理论蕴藏着丰富的运气思维,参合运气学说可使中医辨证角度更加多元化,提高辨证准确性;遣方用药时还需重视合方思想,灵活处方,适应病机。诊疗时应准确判断运动失衡之根结,并基于运动规律把握常用方剂与中药的作用角度,如此才可真正发挥理论优势,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

  • 标签: 中医学 圆运动理论 彭子益 血栓性外痔 顽固性失眠 复发性鼻炎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摘要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因不同原因导致小肠有效功能面积减少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SBS因肠道的功能及内环境发生改变,可进一步引发肠黏膜屏障损害、肠源性肝损害、胆汁酸代谢异常等,使患者临床转归及预后均受到严重影响。菌移植是将粪便中正常功能菌群移植于患者肠道内来帮助恢复重建肠道菌群的平衡,已成功用于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展望SBS治疗方案中菌移植对D-乳酸酸中毒、肠康复、肠衰竭相关性肝损害的潜在价值,以期为SBS患者治疗方案提供临床新思路。

  • 标签: 短肠综合征 粪菌移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造口护理过程中应用PDCA理论在水性皮炎中的预防效果。方法:将69例2021年1月~2021年4月在广元市中心医院进行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归入对照组,将93例2021年5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进行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归入至观察组,对照组所用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PDCA循环管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肠造口周围水性皮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肠造口周围水性皮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肠造口 周围粪水性皮炎 PDCA理论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菌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将27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阿霉素模型组(Dox组)、阿霉素+菌移植(FMT组),其中后两组使用阿霉素尾静脉注射构建肾病综合征小鼠模型,并分别给予PBS或菌溶液灌胃,最后分别收集粪便标本以及24 h尿液标本,考马斯亮蓝法-蛋白定量检测24 h尿蛋白,16 s微生物组学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ox组小鼠24 h尿蛋白定量(0.48±0.61 vs 1.71±0.63,P<0.001)明显升高,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7.15±0.29 vs 6.98±0.49)呈减少趋势,肠道菌群紊乱;与Dox组小鼠相比,FMT组24 h尿蛋白定量(1.71±0.63 vs 0.91±0.48,P<0.05)和血肌酐水平(12.47±4.16 vs 7.77±0.75,P<0.05)显著下降,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6.98±0.49 vs 7.09±0.28)呈现增加趋势,肠道菌群紊乱明显改善,产短链脂肪酸细菌富集增加。结论菌移植可减少阿霉素诱导的肾病小鼠的尿蛋白,改善肠道菌群的紊乱。

  • 标签: 肠道菌群 粪菌移植 肾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