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研究案例选自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9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随机性原则进行分组,其中参照组46例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式,研讨组46例患者则辅以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方式,观察并分析其对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研讨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3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评价均高于参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与抗抑郁治疗的新趋势相符合。

  • 标签: 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 抑郁症 社会功能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家庭团体治疗 (MFG)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共 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进入多家庭团体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 3个月治疗,并在基线及治疗结束后进行自评抑郁量表 (SDS)、自评焦虑量表 (SA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 (PSP)及生活满意度指数 A(LSIA)评估。结果通过为期 3个月的 MFG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 PSP总分、 LSIA得分均得以显著提高,且与对照组相比, MFG在治疗前后对 PSP总分及 LSIA得分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P分别为 0.034、 0.009, F分别为 4.742、 7.260);且 MFG治疗可显著降低 SAS、 SDS评分,但 MFG组与对照组间在干预前后仅对 SAS得分存在交互作用 (P<0.001, F=15.10);基线时 PSP得分对干预前后 PSP得分变化有预测作用 (P<0.001, t=5.254), SDS减分率对生活满意度有预测作用 (P=0.015, t=2.532)。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家庭团体治疗,不但可以预防复发、解精神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

  • 标签: 多家庭团体治疗 精神分裂症 患者 生活质量 社会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以及健康体检等相关健康服务问题的需求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组织中国疾控中心等多家单位撰写的《农村居民健康体检指南》(T/CHAA 005-2019)团体标准,旨在建立以健康信息收集为手段,以健康风险评估、干预和信息服务为核心,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服务模式。

  • 标签: 农村居民 健康体检 团体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团体心理治疗的疗效。 方法 :于我院抑郁症患者中随机抽取 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团体心理治疗。使用 HAMD 量表和 GQOLI-74 量表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经本文研究,对照组治疗后 HAMD 评分( 7.24±3.67 )分。观察组治疗后 HAMD 评分( 4.06±2.21 )分。对照组治疗 3 个月后躯体功能( 69.42±7.56 )分,物质生活( 53.36±8.49 )分,心理功能( 72.51±6.34 )分,社会功能( 64.38±7.23 )分。观察组治疗 3 个月后躯体功能( 74.21±7.69 )分,物质生活( 60.14±8.10 )分,心理功能( 78.19±6.29 )分,社会功能( 69.12±7.05 )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 给予抑郁症患者团体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信心,提高其依从性,感受到社会支持,在团体活动中获得归属感,让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再配合药物治疗,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康复,进而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抑郁症 团体心理治疗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精细管理在团体体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240名团体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自标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20例。对照组利用常规模式进行体检管理,研究组采用精细管理模式进行体检管理。比较两组体检项目遗漏率、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体检过程速度、体检管理满意度分数。结果:研究组的体检项目遗漏率(1.7%)和体检进展率(3.2±0.7)) MIN/项目明显优于对照组[13.3% (9.41.0)最小值/项目]。研究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97.5%)和检查管理满意度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81.7% (69.8 2.4)],两组均有统计意义(P < 0.05)。结论:精细管理在团体检查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体检项目的泄漏率,提高体检结果的准确性,加快体检进度,提高体检管理满意度。

  • 标签: 精细化管理 团体人群 健康体检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疫情时期,针对轻症患者应用团体心理治疗技术的效果。方法 : 将我院收治的 50 例疑似轻症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25 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后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医护人员团体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 SAS 、 SDS 评分、体力、心理情绪及疾病症状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 : 团体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疫情时期疑似轻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 标签: 疫情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护理 心理调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怀旧疗法在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负性情绪中的作用及可实施性。方法2019年4—6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2家养老机构中共19名自愿参与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人进行为期4周的团体怀旧疗法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每名研究对象的负性情绪得分、脉率变化、行为变化、面部照片变化,分析负性情绪得分变化值和参与次数的关系,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老年人的老年负性情绪量表得分增加,脉率增加,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16名研究对象中,有15名出现了可观察到的表情变化,每次干预结束后的表情变化程度不同。根据照护者的反馈,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研究对象有不同程度的正向行为改变。老年人负性情绪得分变化值与参与次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团体怀旧疗法可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负性情绪,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可作为养老机构干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常态化措施。

  • 标签: 老年人 负性情绪 团体怀旧 养老机构 照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对改善肺癌化疗患者述情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抛硬币法将两个病区的62肺癌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32例,对照组30例,干预组采用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并沿用行动研究法完善干预路径进行6周干预,对照组无特殊干预,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1个月两组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广义估计方程显示,情感识别障碍(Wald组间χ2=6.055, Wald交互χ2=15.157)、情感描述障碍(Wald组间χ2=5.736, Wald交互χ2=28.912)、述情障碍(Wald组间χ2=7.181,Wald交互χ2=28.126)、焦虑(Wald组间χ2=4.905,Wald交互χ2=30.491)、抑郁(Wald组间χ2=9.580,Wald交互χ2=29.417)、焦虑抑郁(Wald组间χ2=8.140,Wald交互χ2=47.851)的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显著(均P<0.05),外向型思维的组间效应不显著(Wald组间χ2=1.161,P>0.05),时间效应(Wald时间χ2=6.381,P<0.05)和交互效应(Wald交互χ2=6.339,P<0.05)显著。情感识别障碍、情感描述障碍、述情障碍总分、焦虑、抑郁及焦虑抑郁总分在干预完成时和干预完成后的组别效应显著(均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述情障碍总分[(52.94±4.77)分、(52.06±4.07)分]、情感识别障碍[(17.72±2.23)分、(17.78±1.64)分]、情感描述障碍[(13.44±1.94)分、(13.41±1.79)分]、焦虑抑郁总分[(14.41±2.63)分、(13.75±2.97)分]、焦虑[(7.03±1.64)分、(6.84±1.51)分]、抑郁[(7.38±1.45)分、(6.91±1.75)分]在干预后完成时、干预后1个月均有降低(P<0.05),而对照组评分仅焦虑抑郁总分在干预完成时有所降低(P<0.05)。结论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可降低肺癌化疗患者述情障碍水平,对改善存在情绪认知功能障碍、情绪躯体症状识别障碍的肺癌化疗患者焦虑、抑郁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 肺癌 化疗 述情障碍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积极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对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门诊随访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门诊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列的团体积极心理护理干预,持续4个月。干预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进行测评比较。结果干预后,干预组WHOQOL-BREF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领域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环境领域两组得分均有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团体积极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积极心理护理 腹膜透析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北京市某社区实行社区团体心理干预,了解其对辖区内老年人心理和睡眠健康的影响,为提高老年人心理和睡眠健康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采用填写心理量表调查方式,在2018年10月15日至2019年1月2日之间,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北京市丰台区开阳里社区施行社区干预前后老年人心理和睡眠健康进行调查分析。本问卷发放64份,有效问卷58份。干预措施为专业心理医师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团体心理活动,每周1次,一共8周,每次活动时间为90 min。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干预前,社区老年人SAS平均分(47.10±1.03)分,团体心理干预后为(43.60±1.03)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8,P=0.001);干预前,社区老年人SDS平均分(53.16±1.47)分,团体心理干预后为(50.07±1.35)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6,P=0.044);干预前,社区老年人PSQI总分平均分(6.16±0.52),团体心理干预后为(4.61±0.49)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60,P<0.001)。结论团体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改善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情况,同时可以改善睡眠状况,值得采纳并推广。

  • 标签: 团体心理干预 社区 老年人 心理 睡眠
  • 作者: 姜孟楠 王多春 韩俊 梅嬛 吴林寰 冯岚 魏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 210042,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
  • 简介:摘要病原微生物是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其价值体现在实物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资源。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国家级、省级保藏中心和专业实验室的指定,各类保藏机构已投入运行,并开始发挥保藏机构作用。为规范病原微生物保藏数据管理,提升病原微生物资源质量,中国CDC牵头制定发布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数据描述通则(T/CPMA 011-2020)》。该标准提出了保藏菌(毒)种所应具备的数据字段及其描述原则,包括编号、名称、分离、危害程度分类、传播途径、致病性等通用数据,以及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特征数据。病原微生物资源的核心在于质量、基础在于标准,以数据规范为抓手,对推动我国病原微生物保藏工作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资源共享利用,引领保藏工作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保藏 数据 通则 团体标准
  • 简介:摘要生物安全管理是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的重要保障。样本溢洒意外事故处理是实验室应急预案中必须涉及的内容。北京预防医学会组织北京市CDC生物安全及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专家撰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样本意外溢洒事故处理规范(T/BPMA 0005-2020)》团体标准,是以国内外各级生物安全标准规范为依据,结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实际工作经验,以"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可行性"为原则,经过各项风险评估,制定出的专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高致病性)样本在包装不规范造成的样本溢洒、检测操作时发生实验室内溢洒以及在同一建筑物内转移样本时出现溢洒事故的处理及生物安全控制相关的标准,用以指导和规范北京市各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机构可能发生的样本意外溢洒事故处理。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溢洒 生物安全 团体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阶段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对护理实习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护理实习生作为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随机分配100例实习生,参照组应用常规带教方法,研究组使用分阶段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并对比两种不同教学方法下实习生的心理韧性变化情况。结果:在实验前,两组实习生的心理韧性得分差别不大,(P>0.05),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后,研究组实习生的坚韧、力量、乐观等心理韧性评分分别为(49.07±10.33)分、(26.88±8.53)分、(13.66±4.37)分,总分为(89.59±21.39)分,参照组分别为(46.39±10.28)分、(24.55±9.11)分、(12.52±4.68)分,总分(83.66±23.08)分。两组实习生在实验后的心理韧性评分差异较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护理实习生进行教学时采用分阶段团体积极心理干预,能够使带教人员进一步了解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对调整教学方案或缓解实习生心理压力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分阶段团体积极心理干预 护理实习生 常规带教方法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团体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70 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组法分为对照组( n=35 )与观察组( n=35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团体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性。 结果:应用团体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乳腺癌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过程中引入团体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优化患者的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癌 团体健康教育 自我护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自我效能及病耻感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团体积极心理辅导。采用炎症性肠病自我效能量表(IBD-SES)、社会影响量表(SIS)评估干预的效果。最终对照组获得47份有效问卷,观察组获得48份有效问卷。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IBD-SES中的压力和情绪管理、医疗护理管理、病症管理、缓解期的维持管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IS中的社会隔离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排斥、经济歧视、内在羞耻感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积极心理辅导能够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但对于病耻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大样本、长期研究。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积极心理学 团体辅导 自我效能 病耻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萨提亚团体干预模式在老年肺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萨提亚团体干预模式。干预前后采用社会回避与苦恼量表(SADS)、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和欧洲癌症研究所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比较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DS评分低于对照组,R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疲乏感、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食欲丧失、便秘、腹泻、经济困难及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提亚团体干预模式用于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有助于提高患者自尊,纠正不良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人 萨提亚模式 肺癌根治术 自尊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CDC工作人员作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专业人员,直接面对感染威胁。北京预防医学会组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撰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疾控人员个人防护规范(T/BPMA 0002-2020)》团体标准,以多年的个人防护研究为基础,以科学、规范、安全为原则,提出CDC工作人员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确定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程序。在接触、处置有明确风险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为确保CDC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的安全,提供标准化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DC工作人员 个人防护装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做对照。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4例未用药强迫症患者,采用Excel软件中的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表形成随机分组序列的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GCBT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47例)。经12周的结构化GCBT治疗和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2组间Y-BOCS、HAMA14和HAMD24平均减分率和减分值的差异。结果(1)2组基线Y-BOCS及HAMA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1,P=0.779;t=0.795,P=0.429),但GCBT组HAMD24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316,P<0.05)。2组各有16例患者退出治疗,总脱落率为34%(32/94)。(2)12周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Y-BOCS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Y-BOCS平均减分率[(37.0±27.4)%比(45.5±22.9)%]和平均减分值[(9.0±6.3)分比(11.0±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2)=0.069,P=0.794;F(1,62)=0.001,P=0.975]。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3,P=0.199;χ2=0.088,P=0.767)。(3)GCBT组HAMA14减分率和减分值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2,P=0.362;t=1.082,P=0.286)。(4)GCBT组HAMD24减分率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药物治疗组HAMD24减分值显著高于GCBT组(t=2.239,P=0.029)。结论GCBT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强迫症患者的强迫和焦虑症状的疗效相当,常规药物治疗对抑郁症状的疗效优于GCBT。

  • 标签: 强迫症 认知疗法 团体结构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团体心理治疗方法实施在焦虑障碍且伴有糖调节受损患者中的临床治疗干预有效性。方法:对 2018年 04月 --2019年 11月本医院治疗的 66例焦虑障碍且伴有糖调节受损患者实施数值指标研究,所采取组别区分方法是随机抛硬币方式,各项组别入组 33例,试验组开展西药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干预方案,参照组开展西药治疗干预方案,分析临床治疗有效合计数据、治疗后焦虑负面心理情况评估分数。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合计数据比较参照组统计数据结果升高( P<0.05);试验组治疗后焦虑负面心理情况评估分数比较参照组统计数据结果下降( P<0.05)。结论:为焦虑障碍且伴有糖调节受损患者实施团体心理治疗有助于提升其临床治疗干预有效性。

  • 标签: 团体心理治疗 焦虑障碍 糖调节受损 临床治疗有效性
  • 简介:摘要:我院康复科专家张大炯主任认为,团体训练是一种为了某些共同目的,将具有相同功能水平的,或接受相近治疗内容的多名患者集中起来进行治疗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训练内容,运用协调控制训练与抗阻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方式训练患者的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控制能力、平衡能力等。本文将从团体作业运动训练、中医养生功法团体训练、吞咽障碍团体操训练、核心肌群运动控制团体训练等 4 项目前张大炯主任主导的团体训练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团体训练 运动功能 应用效果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