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贲门失迟缓症患者采用内镜下食管隧道法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4例贲门失迟缓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及其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术中1例患者出现皮下气肿现象,术后1例患者出现隔下游离气体,所有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术后进行常规的止血、抑酸以及抗感染等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贲门失迟缓症患者采用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术前、术中及术后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 标签: 贲门失迟缓症 内镜下食管隧道法 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63-02
  • 简介: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当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cuffedcatheters,TCC)功能不良需更换导管时,采用原位换管方式的可行性,并与常规重新置管方法的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6爿至2014年10月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肾内科留置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2年后出现导管功能不良需更换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28例,依据同一部位曾留置导管2次为常规置管组,超过2次为原位换管组,其中常规置管组16例,原位换管组12例;原位换管组采取原位更换导管方式,在涤纶套及上次静脉穿刺点中间位置切开,分离皮下组织后挑起导管,离断并退出远心端,在原导管静脉端置入导丝后退出剩余导管。重新建立一皮下隧道,将新导管从皮下隧道穿过,导丝法置入新导管。与常规重新置管方式比较,观察其年龄、性别、透析时间、曾留置导管次数、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eareductionratio,URR)、置管成功率、感染率、末次置管使用时间等指标,对使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常规置管组16例中,6例置管失败;原位换管组12例均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导管使用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20ml/min以上。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1例在术后1周内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血培养示铜绿假单胞菌,经抗生素静脉治疗及局部封管后好转。统计结果显示,原位换管组在导管血流量、Kt/V值、URR、透析时间、年龄、性别上与常规置管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同部位血管曾换管次数越多,末次置管使用时间越长,需要使用原位换管的可能性越大,原位换管组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常规置管组高(P〈0.05)。结论对于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出现功能不良的尿毒症患者,采用原位换管方式,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是有效实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原位换管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高位肛门脓肿隧道拖线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高位肛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高位肛门脓肿隧道拖线引流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隧道拖线引流术.结果:两组在治愈率、术后出血、肛门形态、肛门功能、术后不良反应、病人满意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在降低术后疼痛、尿潴留方面,住院时间及费用的经济学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高位肛门脓肿隧道拖线引流术可以减少术后疼痛、尿潴留的发生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是临床治疗高位肛门脓肿的有效、安全、微创的新方法.

  • 标签: 超声引导 高位肛门脓肿 隧道拖线引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6例60眼青光眼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32眼和对照组22例28眼。前者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浅层巩膜瓣大小约为5mm伊5.5mm,1/3巩膜厚度,瓣下再做一大小约3.5mm伊4mm的巩膜瓣,1/3巩膜厚度,切除中间层的巩膜瓣,切除2mm伊2mm小梁组织,常规行虹膜周边切除,可调节缝线缝合浅层巩膜瓣,缝合球筋膜、球结膜;后者行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a,治疗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眼压。术后1,3mo时,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mo检查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0.63%和75%,两组的累积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6.88%和8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好,巩膜瓣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滤过泡功能维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隧道刀 双层 巩膜瓣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230例白内障患者,对其实施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观察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其术后3天、7天、4周、8周、12周裸视力大于等于0.3分别占77.50%、85.71%、88.93%、93.21%。患者在治疗前平均角膜散光度0.81±0.82,术后3天、4周、8周、12周平均角膜散光度为0.87±0.68度、0.86±0.51度、0.85±0.83度、0.84±0.61度。白内障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损害、囊膜破裂等。

  • 标签: 巩膜隧道小切口 白内障 囊外摘除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