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其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131I核素治疗+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是DTC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可为DTC的诊治、转移与复发的预测、疗效的评估提供依据。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的存在可影响Tg的测定。因此,笔者对Tg和TgAb在DTC诊治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分化型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对甲状腺癌(TC)大鼠模型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和肿瘤组织中可溶性Fas受体配体(sFasL)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大鼠(动物来自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TC模型组以及手术组,每组20只。于TC模型组和手术组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100 μl NIH3T3HOOK3-RET肿瘤细胞悬液以建立TC模型,手术组在完成建模后行甲状腺全切除术,3组大鼠均培养8周。观察3组大鼠甲状腺组织病理变化,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甲状腺组织和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sFasL蛋白表达水平及其mRNA表达量,另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Tg水平。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不同组别各项指标间差异,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q检验。结果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TC模型组大鼠甲状腺组织明显增生,且具有严重炎性反应以及平滑肌肥大征象,手术组大鼠甲状腺切除后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好转。比较对照组,TC模型组血清炎性因子TNF-α[(3.51±0.32) ng/L]、IL-1β[(2.85±0.23) ng/L]、IL-6[(322.28±20.38) pg/L]、Tg[(110.25±14.85) ng/L]表达水平以及sFas(85.65±10.25)、sFasL(87.42±18.23)蛋白吸光度值、sFas(0.62±0.03)、sFasL(0.65±0.04)mRNA相对表达量(t=40.360、42.056、31.697、21.551、12.962、9.606、46.669、38.000,P<0.05)和手术组TNF-α[(1.39±0.11) ng/L]、IL-1β[(0.89±0.10) ng/L]、IL-6[(175.84±15.62) pg/L]、Tg[(72.32±10.12) ng/L]表达水平以及sFas(60.24±8.17)、sFasL(58.84±12.13)蛋白吸光度值、sFas(0.42±0.02)、sFasL(0.40±0.0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90、11.524、4.977、14.939、4.675、4.257、26.000、16.125,P<0.05);与TC模型组比较,手术组TNF-α(1.39±0.11) ng/L、IL-1β(0.89±0.10) ng/L、IL-6(175.84±15.62) pg/L、Tg(72.32±10.12) ng/L表达水平以及sFas(60.24±8.17)、sFasL(58.84±12.13)蛋白吸光度值、sFas(0.42±0.02)、sFasL(0.40±0.0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19、-34.950、-25.505、-9.439、-8.669、-5.837、-24.807、-22.361,P<0.05)。结论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可以通过有效降低Tg、sFas和sFasL蛋白以及sFas、sFasL mRNA表达水平以及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抑制甲状腺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 标签: 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球蛋白 可溶性Fas受体 可溶性Fas受体配体 甲状腺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联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测定(thyroglobulin measurement with fine-needle aspiration,FNA-Tg)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侧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并分析CEUS及FNA-Tg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敏感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行淋巴结穿刺+清扫术的109例PTC患者共122个淋巴结。患者均行术前CEUS检查及FNA-Tg测定。比较CEUS、FNA-Tg及两者联合对PTC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分析淋巴结大小、囊性区和高回声区对CEUS和FNA-Tg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22个淋巴结中转移性淋巴结74个,非转移性淋巴结48个,两者的超声特征高回声区、边缘血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EUS增强方向及增强均匀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EUS、FNA-Tg及两者联合诊断PTC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分别为86.5%、94.6%、100%,特异性分别为50%、95.8%、50%,准确性分别为72.1%、95.1%、80.3%。淋巴结高回声区对CEUS的敏感性有影响(P<0.05),对FNA-Tg的敏感性无影响(P=0.77),淋巴结大小及囊性区对CEUS及FNA-Tg敏感性均无影响(P=0.88、0.95、0.35、0.89)。结论FNA-Tg诊断PTC转移淋巴结特异性及准确性较高,与CEUS联合后敏感性显著提高,且FNA-Tg不受淋巴结大小、囊性区和高回声区的影响,在PTC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超声检查 淋巴结转移 造影剂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比较该模型与可疑异常淋巴结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 infine-needle aspirate fluid,FNA-Tg)测定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PTC颈淋巴结清扫的110例患者(共257枚淋巴结)的术前临床、超声资料,并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及最佳诊断截点。利用诊断试验评价指标和ROC曲线下面积(AUC)来比较预测模型与FNA-Tg以及两者联合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预测模型:Logit(P)=-2.987+2.189[淋巴结横径/纵径(S/L)比值]+1.748(淋巴门缺失)+2.030(偏高回声团)+1.849(异常血流信号)。该模型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AUC分别为92.1%、83.9%、87.9%及0.929。Homs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示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好。FNA-Tg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AUC分别为87.4%、95.4%、90.3%和0.968;该模型与FNA-Tg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AUC分别为92.9%、96.9%、94.2%和0.989。结论PT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与FNA-Tg联合可提高其诊断效能,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更有价值信息。

  • 标签: 超声检查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Logistic模型
  • 简介:摘要第25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于2020年6月11日至21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利用循环游离DNA(cfDNA)检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MYD88突变和CXCR4突变的意义,并探讨了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含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在一线和复发WM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

  • 标签: 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 基因诊断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胎球蛋白α与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A组(UAER<20 μg/min,29例)、B组(20 μg/min≤UAER≤200 μg/min,36例)、C组(UAER>200 μg/min,28例),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胎球蛋白α、β2-MG水平,采用Pearon相关性分析UAER与血清胎球蛋白α、β2-MG水平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胎球蛋白α、β2-MG水平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A组、B组、C组血清β2-MG水平依次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组、B组、C组血清胎球蛋白α水平依次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ER与血清β2-MG水平呈正相关(r=0.434,P<0.05),与血清胎球蛋白α水平呈负相关(r=-0.386,P<0.05)。血清β2-MG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ROC下面积为0.858,灵敏度为77.40,特异度为93.50;血清胎球蛋白α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ROC下面积为0.763,灵敏度为51.60%,特异度为86.00%;血清胎球蛋白α联合β2-MG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ROC下面积为0.967 ,灵敏度为90.30%,特异度为98.90%。结论血清胎球蛋白α、β2-MG水平与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有显著相关性,胎球蛋白α联合β2-MG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价值均高于任何单一指标。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血清胎球蛋白α β2-微球蛋白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少见的、难以治愈的以血清单克隆IgM为主要特征的惰性淋巴瘤,全基因组测序显示MYD88和CXCR4基因突变是WM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改变。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等技术的发展,对WM发生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不断开展,使WM的预后得到了改善。文章主要就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关于WM治疗、预后分析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突变 谷胱甘肽 蛋白激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药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应用免疫球蛋白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 100人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实验组,对患儿采取常规治疗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一组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患儿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为 94%,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为 80%,实验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患儿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为 96%,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为 78%。实验组患儿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患儿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提早患儿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免疫球蛋白 儿科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的发热性血管炎性疾病,10%~20%的川崎病患儿接受首剂2 g/kg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后失败,这部分患儿称之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IVIGRKD)。对于IVIGRKD的治疗方案包括第二剂IVIG、第二剂IVIG+糖皮质激素、英夫利昔单抗单次静脉注射、环孢霉素静脉注射或口服、阿那白滞素皮下注射及环磷酰胺静脉注射和血浆置换等。并无证据表明有哪一种治疗方案优于其他治疗方案。因此早期预测及时发现IVIGRKD极为重要。但现有预测模型多数基于回顾性资料统计分析,同时因地域及人种的不同,其应用具有局限性,限制了预测评分系统的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耐药 预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究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超敏 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研究收集于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样本数据为时间段内 32例手足口病患儿以及同期 32例健康体检小儿,前者命名为实验组、后者命名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进行免疫球蛋白、超敏 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统计两组受检者免疫球蛋白含量、超敏 C反应蛋白水平等指标数值。结果:最终对比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呈现为 P<0.05IgA、 IgG:对照组数值在实验组之上。 IgM、超敏 C反应蛋白:实验组数值更高。结论: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与正常体检小儿相比,免疫球蛋白、超敏 C反应蛋白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免疫球蛋白 超敏 C反应蛋白 检验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免疫球蛋白G(IgG)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1~4四个亚类,主要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由于IgG亚类重链铰链区氨基酸序列不同,导致每个IgG亚类的功能特征不同,它们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也不同。已有证据显示IgG亚类分析在IgG4相关性疾病、抗体缺陷病等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加快IgG亚类检测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关注IgG亚类检测与临床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对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疾病 免疫缺陷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狂犬病暴露风险人群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abies immunoglobulin, RIG)的应用情况,探讨RIG的安全性和影响其应用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2019年4月至11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就诊的狂犬病暴露者,分析比较注射RIG和拒绝注射RIG两组暴露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并通过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注射RIG的决定因素。结果1 395例Ⅲ级暴露者,其中男性662例,占47%,女性733例,占52.5%,中位年龄29(9~49)岁,注射RIG的有1 049例,未注射的有346例。注射RIG时的不良反应包括疼痛(97.6%)、头晕(7.0%)、恶心(6.5%)、胸闷(2.1%)、晕厥(0.3%)。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成年人(OR=17.140,95%CI:9.668~30.324)、中老年人(OR=12.921,95%CI:6.835~24.4328)、致伤动物是猫(OR=3.183,95%CI:2.091~4.844)、抓伤(OR=7.664,95%CI:4.271~13.751)、伤情轻微(OR=21.750,95%CI:11.704~40.420)的暴露者更倾向于选择不注射RIG。结论对于狂犬病Ⅲ级暴露人群,规范注射RIG是安全有效的,伤情轻、年龄偏大的非犬致伤的暴露者倾向于不注射RIG。

  • 标签: 狂犬病 暴露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慢性肾脏病孕妇和子痫前期孕妇的β2微球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转铁蛋白和水平差异。方法选取120例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桂东人民医院接收的孕妇,根据孕妇情况分为三组,即子痫前期(PE组)(50例)、肾脏病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孕妇检测β2微球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IgM、IgA、IgG)、转铁蛋白以及和sFlt-1和PLGF水平,计算sFlt-1/PLGF比值。结果三组孕妇血清Ig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PE组与肾脏病组IgG水平及Ig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其中肾脏病组较PE组明显降低(P<0.05);三组孕妇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肾脏组孕妇较PE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值均<0.05);三组孕妇血清转铁蛋白水平比较也存在明显差异,肾脏病组较PE组、对照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而PE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血清sFlt-1、PLGF水平以及sFlt-1/PLGF比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PE组血清sFlt-1与sFlt-1/PLGF比值较肾脏病组与对照组明显升高,而PLGF水平降低(P<0.05);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PE组孕妇血压与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血清IgG、IgM无相关性(r=0.125、0.052、0.125、0.221,P值均>0.05);其24 h尿蛋白定量与转铁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441,P<0.05),与β2微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56,P<0.05),与IgM、IgM呈负相关(r=-0.425、-0.418,P值均<0.05);其分娩孕周与转铁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15,P<0.05),与β2微球蛋白呈负相关(r=-0.433,P<0.05),与IgG、IgM无相关性(r=0.165,0.152,P<0.05);与血清sFlt-1及sFlt-1/PLGF比值呈正相关(r=0.665、0.796,P值均<0.05);与PLGF水平呈负相关(r=0.452,P<0.05);肾脏病组:孕妇血压与血清β2微球蛋白呈相关(r舒张压=0.556,r收缩压=0.592,P值均<0.05),与转铁蛋白与IgM、IgG均无相关性(r=0.127、0.114、0.121,P值均<0.05);24 h尿蛋白定量与IgM呈负相关(r=-0.524,P<0.05),与β2微球蛋白呈正相关(r=0.567,P<0.05);与转铁蛋白水平无相关性(r=0.254,P>0.05);分娩孕周与转铁蛋白呈正相关(r=0.417,P<0.05),与β2微球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573,P<0.05),与IgG、IgM无相关性(r=0.246,0.235,P值均<0.05);与血清sFlt-1及sFlt-1/PLGF比值呈负相关(r=0.458、0.689,P值均<0.05);与PLGF水平呈正相关(r=0.431,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与妊娠合并慢性肾脏孕妇的转铁蛋白、β2微球免疫蛋白及IgM、IgG、sFlt-1、PLGF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sFlt-1/PLGF比值可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子痫前期 β2微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 转铁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行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有效价值。方法:将本院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7月间接收的过敏性紫癜患儿 130例纳入研究中,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 66例,实验组 64例。对照组行基础治疗,实验组行丙种球蛋白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凝血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 PT值相比于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PTT有所升高( p<0.05), FIB有所下降( p<0.05),治疗后实验组 APTT值较比对照组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能够有效调节患儿血液的高凝状态。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丙种球蛋白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