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消除电化学PCR系统检测中不同温度检测电流信号的影响,我们提出了对改进计时电流法电流峰值信号实时校正的方法。该方法是在改进计时电流法数值解方程基础上,建立了电流峰值与温度的数值模型,并结合PCR温度控制规律,对不同浓度下电活性物质的峰值信号进行实时校正。结果表明,校正后电流峰值随浓度变化的曲线可直观显示,且两者的比例关系验证了校正方法的准确性。更多还原

  • 标签: 电化学检测 改进计时电流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 试剂温度 峰值电流
  • 简介:摘要对隧道烘箱中烘箱的温度以及杀菌效果进行测量,通过对于测量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对构建隧道烘箱内部的温度检测系统进行设计,在这个系统之中,我们可以将将其分为几个模块分别是校准、收集数据、以数据分析这三个模块。在对于这三个模块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使用v2k,validator2000这一软件进行操作与设计,并且我们通过进行空载热分布和满载热穿透试验,把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进行解析之后,证实了这一系统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其符合隧道烘箱之中对于温度以及检测的要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度对POCT血糖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本院门诊患者标本,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POCT血糖仪检测结果与生化仪检测结果的比较;利用室间质评样本在不同的温度检测,结果与回报靶值的允许范围判定。结果20例门诊病人血浆在不同温度检测结果与生化仪比较,7℃2小时后、15℃20分钟、25℃20分钟有显著性差异;5份室间质评样本检测结果,只有7℃和15℃时结果全部在靶值允许范围内。结论温度对POCT血糖仪检测结果影响较大。

  • 标签: POCT 血糖 检测 温度 室间质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检测血常规时,不同温度下对化验值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期间行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人员中,选取其中124例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样本放置在室温下一段时间后从新检测,对照组样本放置在冷藏室中一段时间后从新检测,每组62例,比较两组样本放置后的化验值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在室温下保存12h内行血常规化验,其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数值与对照组在冷藏室下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数值比较,组间数据未见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血液样本的红细胞化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血液样本放置在不同温度下,血常规的数值有所变化,本次研究总结发现4℃下化验的血常规数值最为准确。

  • 标签: 温度 血常规 化验 血红蛋白
  • 简介: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中医常分为5个基本证型:风热证、痰热证、热毒证、肺阴虚证和肺脾气虚证,各型证候学特点表现不同,但其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特征性不明显。临床明确诊断,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辅助血清学检测。笔者近年来,对Mp检测多种病原体的同时,应用SEROD1A-MYCOⅡ凝集试验方法,作血清抗Mp-IgM测定。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抗体检测的影响因素 温度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样本放置温度与时间对血浆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126个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两份/人的样本,一份放置于室温作为观察组,另一份放置于4℃冰箱中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0h、0.5h、1h、2h、3h时的浓度。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浆氨的浓度均随时间增长而升高,观察组结果在0.5h的结果与对照值(0h)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浆氨结果和对照组在1h、2h、3h结果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放置0.5h与1h时检测值与样本0h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h与3h检测结果与样本0h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氨样本采集后应低温立即送检,并于0.5h检测,如因故不能及时检测,应将标本放置与4℃冰箱冷藏于2h内完成检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表温度差异对末梢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40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在左右手温差10 ±2°C的情况下进行双手末梢血糖检测。参照组患者在左右手温度相同下的情况下进行双手末梢血糖检测,对比两组患者左右手末梢血糖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左右手的末梢血糖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温度差异对末梢血糖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体表温度较低时尽量不进行末梢血糖检测,以防检测结果误差而影响临床诊断。

  • 标签: 体表温度 末梢血糖检测
  • 简介:摘要基于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主动式有源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电子标签,解决医院检验科冰箱的温度监测问题。在分析现有温度监测手段的缺点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主动式有源RFID电子标签设计出温度监测系统的架构,其中箱体温度由集成的传感器探测,再通过无线射频传送给主机进行实时显示。通过对连续温度变化的分析,并结合三种最典型的温度模型,软件系统可以判断箱体温度以及冰箱是否工作正常,并实现针对使用者和维修者的分类报警。该监测系统可同时满足临床部门和维修部门的需求。

  • 标签: RFID 温度监测 温度模型 分类报警
  • 简介:现阶段我们主要通过放电检测和触头测温两方面来监测GIS的运行状态。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GIS局部放电实时监测和放电定位成像可视化技术,建立基于互联网+多通讯技术联合的分布式GIS健康监测系统,其中本地监测分析中心通过4G网关连接到Internet,为远程异地监测中心数据访问提供服务,最终发展一种GIS运行状态敏锐感知与精确测量系统

  • 标签: GIS 互联网,放电检测,触头测温
  • 简介:摘要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地铁成为了城市交通中较为重要的工具,其具有很多优点,包括安全、方便快捷、舒适等。由于地铁位于地下空间,需要借助于地铁环控通风系统来营造适合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地铁环境的适宜程度,同时也为设备、突发情况与日常工作提供基本需求。本文主要研究排热风机系统对地铁环控系统温度的影响,分两个方面进行,先给出了排热风机系统及地铁环控系统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后分析了排热风机系统对地铁环控系统温度影响。

  • 标签: 排热风机系统 地铁 环控系统 温度影响
  • 简介:摘要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地铁成为了城市交通中较为重要的工具,其具有很多优点,包括安全、方便快捷、舒适等。由于地铁位于地下空间,需要借助于地铁环控通风系统来营造适合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地铁环境的适宜程度,同时也为设备、突发情况与日常工作提供基本需求。本文主要研究排热风机系统对地铁环控系统温度的影响,分两个方面进行,先给出了排热风机系统及地铁环控系统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后分析了排热风机系统对地铁环控系统温度影响。

  • 标签: 排热风机系统 地铁 环控系统 温度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疫苗冷链温度实时监管系统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中心医用冰箱与家用冰箱各60台,对医用冰箱与家用冰箱20天的冷链温度进行实时监管,时间为2016年1月-2016年2月,并对监管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医用冰箱与家用冰箱冷链温度监控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温度波动差值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疫苗冷链系统不同时间系统报警的原因中,提前预警所占比例(84.93%)与其他报警原因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冷链温度实施监管系统在疫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在疫苗管理中推广和应用。疫苗储备的首选设备为医用冰箱,加强疫苗冷链的应急管理,可以避免出现疫苗冷链运转异常的情况。

  • 标签: 疫苗 冷链温度 实时监管系统
  • 简介:摘要本文就药品冷链物流系统的低温储存和运输条件进行了系统上的论述,并在论述过程中得出想让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就必须在运输时控制药品储存的温度。药品冷链物流系统可以让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到温度控制上,对于药品冷链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

  • 标签: 药品运输 冷链物流系统 温度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血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取的96份标本进行离心,后采用干化学法检测浓度。将所有标本一式两份,分别置于在室温和3℃冷藏条件下。观察对比室温状态下30min、60min、120min和180min状态下的血氨浓度。结果室温状态下放置30min,溶液浓度与0h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放置30min以上,溶液浓度数值均呈现大幅度上升,与0h浓度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冷藏状态下30min、60min、120min的血氨浓度与0h血氨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120min以上检测的血氨浓度数值与0h浓度相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氨标本采集后,应在30min内完成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可放置于3℃冰箱内冷藏,于120min内完成检测

  • 标签: 标本放置时间 温度 血氨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分离收集血浆后,部分血浆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部分血浆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比较各组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的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存放时间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对网织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 20例健康体检者 EDTA-K2抗凝静脉血 2ml,分别于即时、 4℃冰箱保存一天、两天、三天,共 4次在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 IPF;另外,随机抽取 20例门诊病人 EDTA-K2抗凝静脉血 2ml,于室温下每隔 2小时检测一次 IPF,观察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 4℃冰箱保存 24小时后, IPF%、 IPF#均值与当天检测均值差异有显著性( P=0.003,0.006)。室温保存标本在 4小时之内结果稳定。结论: EDTA-K2抗凝全血在室温下 4小时之内对网织血小板的检测稳定; 4℃冰箱保存一天后不适于网织血小板的检测

  • 标签: 网织血小板 /保存温度 /保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