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该文首先介绍了气流雾化器产品的概况,包括产品管理类别、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等,归纳和分析气流雾化器产品技术审评要点及关注点;可为申请人注册申报气流雾化器时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为气流雾化器产品技术审评人员提供审评参考。

  • 标签: 气流雾化器 审评要点 关注点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气流混合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广泛应用,重点分析了其原理和优势,以及在药粉混合、配方制备、颗粒涂层、颗粒分级和液体喷雾干燥等多个应用场景中的具体应用。气流混合技术以其卓越的均匀性、高效性和避免污染的特点,在中药制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制备高质量、高效率的中药制剂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 标签: 气流混合技术 中药制药 均匀性 高效性 污染避免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气流混合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中药制药领域的应用。气流混合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气流的运动状态,实现物料的高效均匀混合,具有操作简便、灵活、避免污染和破损、节能高效等优势。在中药制药过程中,气流混合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颗粒、提取液及辅料的混合,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通过对气流混合技术的原理、应用优势及在中药制药中的具体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 标签: 气流混合技术 中药制药
  • 简介:摘要设计大型公建大空间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时,其舒适度应比办公建筑与居民室内的建筑要求高,在设计中应从满足人们自身需求的角度出发,探讨相关问题。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与探讨有关大型的公建大空间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相关内容。第一,概述了有关空间系统的气流组织方面的内容。第二,对大空间建筑的特点进探讨。第三,根据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大空间空调系统的组织方式,并从整体选择、合理的进行气流组织、区分功能、保障节能性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满足大型公建的大空间内人员的舒适性提供有利的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舒利迭对支气管扩张伴气流受限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38例支气管扩张伴气流受限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支气管基础疗法,治疗组采用舒利迭联合基础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数指标结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体质质量分数和一秒用力呼气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体质质量分数和一秒用力呼气量指标结果分别是(20.90±2.22)和(55.29±11.12)%,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体质质量分数和一秒用力呼气量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气管扩张伴气流受限患者采用舒利迭治疗后,可以明显患者的肺部功能,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数指标结果,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

  • 标签: 舒利迭 支气管扩张 气流受限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侧肺在无呼吸性气流通气时对单肺通气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共4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实验组24例。实验组在OLV(单肺通气)期间,术侧肺持续接受5L/min的氧气无呼吸性气流通气。分别在OLV前1min(T1)、OLV结束后3min(T2)、33min(T3)这三个时间点采集患者的颈内静脉血5ml,用以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核转录因子-kB(NF-kB)、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以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浓度。在T3时间点,对术侧肺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以检测灌洗液中sICAM-1、NF-kB、IL-6、IL-10和SP-A的浓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在T3时间点的血清NF-kB、IL-6和SP-A浓度显著降低(P<0.05),IL-10浓度则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在T3时间点的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NF-kB、sICAM1和IL-6的浓度也显著降低(P<0.05),SP-A和IL-10的浓度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OLV期间,对术侧肺进行5L/min氧气无呼吸性气流通气可以有效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并减轻术侧肺的损伤。

  • 标签: 单肺通气 无呼吸性气流通气 炎症反应 支气管肺泡灌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面罩比例辅助通气(PAV)时气流阻塞严重程度对人机同步性和呼吸做功的影响。方法使用ASL 5000机械肺模拟器模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系统顺应性(Crs)为50.0 ml/cmH2O[弹性阻力(Ers)为20.0 cmH2O/L]、气道阻力(Raw)分别为5.0、10.0和20.0 cmH2O·L-1·s-1。吸气时间为1.6 s,呼吸频率为15次/min。Respironics V60呼吸机在压力支持通气(PSV)时输出潮气量(VT)为7.0 ml/kg,PAV通气时流量辅助(FA)设置为5.0、10.0和20.0 cmH2O·L-1·s-1,容量辅助(VA)为20.0~40.0 cmH2O/L,辅助比例为50%。呼气末正压(PEEP)为5.0 cmH2O,后备通气频率为10次/min。收集在系统泄漏量为25~28 L/min时通气参数和呼吸做功的变化。结果随着Raw的增高,PAV通气时需要设置更高水平的VA,才能维持与PSV相近的VT。PAV时的吸气峰流速(PIF)较PSV时稍低,气道峰压(PIP)则略高,呼气峰流速(P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气流阻塞的加重,二种通气模式的吸气触发延迟时间(Td)和吸气至90%PIP的时间(T90%)均显著增大,Raw为20.0 cmH2O·L-1·s-1时吸呼过早切换现象消失,PSV时的切换延迟时间(Cdelay)为(-20.25±7.29)ms,PAV时为(27.63±22.58)ms(P<0.001);二种通气模式下的呼吸做功比(WOBpat/tot)无统计学意义(P=0.179)。结论对于重度气流阻塞患者,PAV通气时中等水平FA联合高水平VA辅助,才能提供与PSV相近的通气支持,人机同步性和呼吸做功也与PSV相近。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通气机,机械 肺通气 人机同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名健康成年人的鼻腔CT数据,例1为45岁男性,例2为36岁女性,分别构建出不同部位(前端低位、中部低位、后端低位和前端高位)和尺寸(直径分别为10 mm和5 mm)的鼻中隔穿孔的鼻腔气流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鼻腔数值模型的鼻腔容积、鼻腔壁面积、压强、鼻阻力、温度、气流速度、壁面剪切力、双侧鼻腔气流分配比、涡流等情况。分别将鼻阻力和气流温度差与鼻腔壁面积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压强和鼻阻力方面,位于前端低位且较大尺寸的鼻中隔穿孔对局部的压强梯度影响更明显;前中部低位的鼻中隔穿孔可导致鼻腔阻力增加。在温度方面,前端低位和高位较大尺寸以及前端高位较小尺寸的鼻中隔穿孔对局部温度影响更明显;位于前端且具有较大尺寸的鼻中隔穿孔模型的鼻加热效率低于正常模型;前鼻孔至鼻中隔后缘的温度差与鼻腔壁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例1和例2的R2值分别为0.69、0.41,P值均<0.01)。在气流平均速度方面,位于鼻腔前端低位和高位的不同尺寸穿孔相对于其他部位穿孔,对鼻腔局部的气流平均速度影响更明显。在气流的分配和涡流方面,前中部低位的鼻中隔穿孔可使原本气流分布不对称的双侧鼻腔内的气流分布更加趋于不均衡;位于鼻腔前端和中部的穿孔较鼻腔后端的穿孔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涡流分布。结论鼻中隔穿孔所造成的影响与其发生的部位和大小有关,偏前端和较大的鼻中隔穿孔相对于偏后端和较小的穿孔对鼻腔内压强、鼻阻力、温度调节、气流分配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负面影响。

  • 标签: 鼻中隔 穿孔 数值模拟 气流特征 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最大用力呼气流速(PEF)测定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诊治与监测中的应用情况,提高哮喘的确诊率和疗效。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疑似哮喘患者85例进行PEF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测定,对确诊哮喘者进行规范治疗及监测。结果确诊哮喘26例,治疗2周内复查PEF及FEV1,均明显改善(P﹤0.01);3-6月后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症状控制良好。结论PEF及FEV1等测定可客观地反映患者气道的炎症病理变化及改变程度,是哮喘诊断和疗效的重要评价依据,是提高哮喘控制水平的技术要求。

  • 标签: 最大用力呼气流速 哮喘
  • 简介:剧烈运动时,人体要通过深呼吸,为机体组织及器官的快速新陈代谢过程补充足够的氧气,研究深呼吸时人体肺内气体的流动及输运机理,对运动生理学及临床医学具有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采用有限体积法数值,求解Navier-Stokes方程组,数值研究深呼吸情况下,人体三级支气管模型内的吸气流动规律,比较了均匀及抛物型速度进气条件对支气管内流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呼吸时,支气管内出现了复杂的流动现象,包括主流的射流-尾流结构及m-型结构,以及二次流的2涡向4涡结构演变过程,与平静及正常呼吸状态相比,深呼吸使肺内中部及侧部下游支气管内流量分流不均匀性加重,压力损失急剧增大,支气管内壁承受更大的气动负荷.

  • 标签: 呼吸流动 深呼吸 支气管 射流尾流 数值模拟
  • 简介:摘要 目的 减少咽拭子采集过程中病毒飞沫对医务人员面部的污染。方法 对普通病房空气流向进行监测 结果 患者无论是卧位是坐位还是站立,采集者的位置是与患者相对且头稍移向左或右,并与床头或床尾平行或与患者分别站立于门的两侧最安全,受正面的污染最少。结论 采集 1600多份咽拭子,无 1例感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微误吸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3—8月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声门下滞留物吸引(SSD),对照组采用间断SSD,比较2组24 h囊上滞留物总量、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并比较操作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24 h囊上滞留物总量、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分别为2.9%(1/34)、(19.37 ± 5.52)ml、17.6%(3/34),对照组分别为20.0%(7/35)、(14.98 ± 3.77)ml、25.7%(12/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896、7.239,t值为5.315,P<0.05或0.01)。囊上滞留物培养病原菌阳性率为54.6%(113/207)、病原菌149株,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阳性率为12.6%(26/207)、病原菌37株,2组囊上滞留物病原菌构成相似,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组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操作前后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SSD能有效清除气囊皱褶和集聚于囊上的滞留物,可减少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预防微误吸的发生,降低VAP发生率。

  • 标签: 抽吸 插管法 气管内 呼吸道误吸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肺炎
  • 简介:本文就口攀钢生活区大气污染对767例儿童MEFV曲线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所用仪器系山城电表厂制FG-6-1型肺功能计,对鼓速和容积进行了校正。常规肺功能用一般方法计算,MEFV曲线用“点值法”计算。结果表明MEFV曲线各肺容积时的流量是检查大气污染较敏感的指标。(?)75、(?)50、(?)25、MMEF及FEF75—85%在污染区比对照区明

  • 标签: 儿童最大 呼气流量 大气污染儿童
  • 简介:我们对成都市和郊区轻、中、重劳动工人473例,成都附近耕农298例,和成都某部队解放军战士104例用“点值法”进行了MEFV曲线及常规肺功能测定,其结果用实测值占估计值百分数的均数表示。

  • 标签: 呼气流量 容积曲线 工农兵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森迪公司2600儿童肺功能检测仪对毛细支气炎患儿及对照组婴儿进行呼吸频率(BF)、到达呼气峰值的呼出量与总呼气量之比(VPEF/VE)、从开始呼气至达到最大呼气流速时间与总呼气时间之比(TPEF/TE)、呼出50%潮气量时呼气流速与呼气峰流速之比(50%PE)、呼出75%时呼出流速与呼气峰流速之比(25%PF)等参数的检测,并描记潮气流速容量环(TFV环)。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与对照组相比,VPEF/VE、TPEF/TE、50%PF、25%PF等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前后TFV环形状也有明显区别。结论VHEF/VE、TPEF/TE、50%PF、25%PF及TFV环可作为评价婴幼儿气道阻塞程度的可靠指标。

  • 标签: 婴儿 毛细支气管炎 潮气呼吸 潮气流速容量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联合应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治疗,并观察其对患者呼气流速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38例,联合应用特布他林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呼气流速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E、PEF、RQ、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差异明显(P<0.05)。结论:联合应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呼气流速,与单用布地奈德相比更具优势。

  • 标签: 特布他林 布地奈德 哮喘 呼气流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气流冲击法对人工气道患者气囊上分泌物清除效果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Ovid,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始至2021年8月26日。纳入的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对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的质量评价工具,Rev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共836例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4 h气囊上滞留物吸引量、ICU住院时长、机械通气时长、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声门下吸引相比,气流冲击法可降低VAP发生率、增加24 h气囊上滞留物引出量,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长,缩短ICU住院时长。但存在部分结局指标缺乏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始研究,同时部分研究异质性较大,文献质量偏低的缺点。

  • 标签: 声门下吸引 气流冲击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溶液联合吸入对哮喘呼气流速改善的效果。方法以随机的方式将参与本次调查的62例在本科室进行哮喘治疗的病例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对比组在本次调查中运用了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了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溶液联合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差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溶液联合吸入治疗方式可应用在哮喘治疗中,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哮喘 特布他林溶液 布地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