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姚女士47岁了,10年前体检B超发现子宫肌瘤如黄豆大小,没有明显不适,一直也不当回事。2015年阴超见子宫后壁外突低回声区大小58×58×55毫米;2016年复查阴超见子宫后壁肌瘤77×68×78毫米,显示子宫肌瘤逐年增大,有时下腹隐痛,还有便秘,也没有治疗。

  • 标签: 子宫肌瘤 子宫后壁 下腹隐痛 低回声 毫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腹股沟疝的术后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小儿腹股沟疝患儿96例,年龄1~12岁,均为腹股沟疝,给予心理护理、早期抚触等综合护理。结果83例行疝囊高位截扎术,13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术后经护理,全部病例治愈出院。经3个月随访,均无复发。结论小儿腹股沟疝的术后综合护理的实施可促进患儿康复。

  • 标签: 小儿腹股沟斜疝 术后护理
  • 简介:气和血都是生命的载体,共同滋润身体。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气和血可以在人体的一些细节中发现出来,只要分辨出这些小细节就能认清各个脏腑气血的运行状态,有助于预知疾病、保持健康。1.看眼睛主要看眼睛的色泽和清澈度。小孩子都有一双清澈的眼睛。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明气血充足。

  • 标签: 气血不足 运行状态 脏腑气血 眼睛 气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从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122例作为本研究病例对象,所选12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研究组61例,两组患者治疗方式一致,均接受手术治疗,但在护理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状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三个方面指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状况,研究组96.72%比对照组81.96%要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患者综合性护理方式,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等,提升其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成人 护理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腹股沟疝治疗的4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24例(腹股沟小横切口治疗)和对照组24例(传统腹股沟斜切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相比传统的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外环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手术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瘢痕小,不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大幅缩短治疗周期等优点,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与腹腔镜手术相比,综合疗效上基本相同,明显优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小横切口 小儿 腹股沟斜疝
  • 简介:【 摘要】目的: 分析无张力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取本科室 84 例腹股沟疝患者,均行无张力修补手术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与综合护理组各 42 例,常规护理组应用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应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 常规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分别是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在保守治疗情况下,中医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6 年我院门诊拒绝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儿 3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 29 例,采用疝气带或绷带压住内环,研究组 29 例,采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 93.1% 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 69.0% ,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且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应用的价值。

  • 标签: 中医药 小儿 腹股沟斜疝 保守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护理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2月90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组,各有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优质组手术中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手术执行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焦虑心理。结果优质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优质组手术执行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持续镇痛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焦虑心理相近,P>0.05;干预后优质组焦虑心理轻于参照组,P<0.05。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优质护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其焦虑心理,缩短手术时间,加速术后康复,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 手术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25例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为研究观察组,给予患儿综合护理干预;同时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25例接受常规护理的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数据,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等术中、术后指标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4.0%和24.0%,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家属治疗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96.0%和72.0%,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有效节省腹股沟疝手术患儿治疗时间、预后时间,同时还可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推荐使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腹股沟斜疝 效果
  • 简介:1997年6月~2000年12月,本人在煤矿职工医院工作期间,充分利用临床骨创伤多发、病种多样的工作优势,克服医院设缺乏、备落的不利条件,通过学习将瑞士“AO”加压内固定技术引入并应用于临床工作,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式联合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为15例胫骨单纯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5例,均为男性病例,年龄15~45岁,男性11例,女性4例。受伤原因:矿道作业伤6例,车祸伤3例,坠落伤3例,平地摔跤伤3例;骨折均为形骨折,开放骨折3例,闭合骨折12例,其中,中下段骨折12例,中上段骨折4例(其中一例合并平台裂纹骨折),合并腓骨骨折10例,单纯胫骨骨折5例。

  • 标签: 加压螺钉 内固定 胫骨斜形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腹股沟疝患者实施腹部小切口手术的治疗效果加以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236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前者采取传统手术治疗,后者采取腹部小切口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等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5%)、复发率(0.0%)均低于参照组(11.0%、4.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腹股沟疝患者实施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疗效甚佳,且可有效降低并发症与复发率,值得大力推行。

  • 标签: 小儿腹股沟斜疝 腹部小切口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TEP和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方法的手术疗效。方法将例患者按住院手术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TEP组23例,无张力修补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以评价TEP和无张力修补手术疗效。结果TEP组随访时间平均(16±1.5)个月,无张力修补组(24±1.8)个月,完成随访率为97.43%。TEP组23例,无张力修补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以评价TEP和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的疗效。无张力修补组4例1.5年半后复发(11.11%),TEP组至今复发1例(4.34%),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疝复发率、术后发热和尿潴留发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疼痛、阴囊水肿、切口感染和缺血性睾丸炎等近、远期并发症TEP组明显少于传统修补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TEP修补腹股沟疝可明显减少各种并发症和术后不适的发生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传统修补组术 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于 2013年 1月 -2016年 1月收治 50例腹股沟 疝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康复出院,无并发症, 随访18~ 24个月, 1例复发。 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斜疝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孕产妇 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 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 40 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例;对照组 40 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8 例。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干预 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LEDVT   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孕产妇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高龄化日趋明显,孕产妇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参与,致使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与医疗安全。我院应用科学评估方法对住院孕产妇进行评估,及时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交替使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观察干预效果,从而寻求一种操作简便、经济适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执行护理常规基础上,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进行干预;对照组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预防措施。 本文 80 例孕产妇均按照我院下肢静脉血栓危险度评分表进行评分筛选,产前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实验组 40 例,年龄 20-51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2 例,合并心脏病 3例,合并智障 2例,剖宫产 28 例。对照组 40 例,年龄 20-48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5例,合并心脏病 2例,合并智障 1例,剖宫产 30 例。两组孕产妇年龄、例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诊疗方法  一旦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即纳入实验组进行干预,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2次 /日,每次 30min; TDP照射 2次 /日,每次 30min。按照 7: 00、 11: 00、 15: 00、 19: 00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顺序,分时段交替干预至出院前一天。每日评估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有症状者即刻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血栓形成者即退出试验;无症状者于住院第五天、第九天…出院前一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一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立即停止试验,并按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及护理。    1.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判定  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查血 D-二聚体进行辅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3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在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多发生于下肢,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体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 S水平降低,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明显抑制了纤溶系统,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分娩或剖宫产时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同时也损伤了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大的子宫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硬膜外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下肢血流速度减慢,术后卧床及惧痛减少活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血流缓慢。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目前医生较为关注的课题。    3.1   LEDVT诊断标准   传统的 LEDVT诊断标准是下肢静脉造影,费用昂贵,属于有创性的检查,且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能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D-二聚体升高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变化,是筛选 LEDVT的首选指标。通过测定 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断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 LEDVT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将其作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确诊手段。   目前 一旦确定为高危患者,即刻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进行干预,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明显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无需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经济适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林素琴,林剑芳,洪  飞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 15): 136-137.   〔 2〕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 2012, 5,( 06): 14-15.   〔 3〕余  鑫,余昌俊,余康敏,许  克 .CD62P、 CD63、 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2): 379-381.    〔 4 〕梁丽霞,李映桃,王  艳,黄燕芳,王天红 .妊娠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16第 13卷第 6期: 70-72.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