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BA Proteus Plus质子治疗系统旋转机架(GTR 360°)笔形扫描(PBS)专用治疗头的性能并进行验收测试,评估PBS的特性以确保其满足临床治疗精确性、安全性的要求。方法根据验收测试要求,PBS测试项主要包括:积分深度剂量(IDD)参数测试;最大、最小射程处辐射野测试;机架角度射野一致性及其斑特性测试;单野横向平面剂量均匀性测试;单野纵向平面剂量均匀性测试;机器跳数重复性和线性测试。结果所测最大射程精度偏差为0.03 g/cm2,最大能量回调精度偏差为0.01 g/cm2,最大后缘剂量跌落偏差为0.078 g/cm2。最大、最小射程能量的最大射野分别为30.2 cm×40.2 cm、30.1 cm×40.1 cm。不同机架角和射程测量中特定图形计划的通过率最低为97%。中心斑x、y轴向偏差最大值分别为-0.16、-0.21 mm,对称性最差值为0.8%;其他斑x、y轴向最大尺寸偏差分别为0.11、0.14 mm,最大位置精度偏差分别为0.60、0.43 mm。单野横向平面剂量均匀性,x、y轴向高能区最大值分别为0.55%、0.80%;低能区最大值分别为0.6%、0.75%。单野纵向平面高能区剂量均匀性为0.79%,低能区剂量均匀性为2.22%。机器跳数重复性因子为0.106%,线性偏差最大值为0.67%。结论PBS专用治疗机头通过了所有性能验收测试,满足了各项参数要求,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精确性、重复性以及较好的稳定性。

  • 标签: 质子治疗系统 笔形束扫描 验收测试 束流性能
  • 简介:<正>这可能非常少见,然而它却的确发生过——当你的三角肌前出现滞后现象时,你该怎么办?亲爱的健美先生杂志因为某些原因,我的三角肌前束发展的并不如意。我的中和后三角肌却练的十分出色,但是每当我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身体时,我发现自己的肩膀并不像我所期盼的那样厚实和饱满,而且它们与我的胸大肌连接的不是很好。下面是我的肩部训练计划。我究竟都应该做些什么来唤醒自己的前三角肌呢?你真诚的,前三角肌滞后者

  • 标签: 前束 不如意 胸大肌 滞后现象 训练计划 肩部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蒙特卡罗程序FLUKA建立点扫描碳离子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使用FLUKA建立同步加速器碳离子治疗头的几何模型,匹配实验测量数据中的单能标称能量、高斯能谱分布、初始斑大小以及的角分布等各项参数;利用治疗计划系统生成碳离子治疗计划,通过γ分析比较FLUKA模型与治疗计划系统输出的剂量分布差异,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单能碳离子的深度剂量分布差异均在0.1 mm之内,斑大小最大差异为0.17 mm;对于每个靶区,2 mm/2%标准下的2D-与3D-γ通过率均在95%以上。结论基于蒙特卡罗程序FLUKA实现了点扫描碳离子输运过程的精准模拟。该模型能够用于临床治疗计划的模拟验证,并进一步应用于新型粒子治疗设备在开发阶段的模拟以及生物有效剂量的计算。

  • 标签: 蒙特卡罗模拟 点扫描碳离子束流 剂量分布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常规右心室起搏(RVP)和左支起搏(LBBP)对三尖瓣反(TR)影响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心动过缓行首次起搏器植入且术前2周内和术后1年以上超声心动图资料齐全的患者,根据心室导线植入位置分为RVP组和LBBP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导线相关TR(LRTR)的发生情况。结果140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0±11.3)岁,男58例(58/140,41.4%),RVP组73例(73/140,52.1%),LBBP组67例(67/140,47.9%)。两组术后新发TR的发生率分别为13.7%(10/73)和7.5%(5/67)(P=0.282),TR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2/73)和13.4%(9/67)(P=0.6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基线特征和基线超声心动图参数后,两组术后随访新发TR(校正OR=7.26,95%CI 0.99~53.42,P=0.052)和TR加重(校正OR=3.40,95%CI 0.70~16.45,P=0.128)的发生风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器械时长(校正OR=1.11,95%CI 1.01~1.22,P=0.042)、基线二尖瓣轻度以上反(校正OR=4.64,95%CI 1.01~21.43,P=0.049)为TR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P和LBBP术后新发TR或TR加重的发生风险相当,LBBP并不额外增加术后TR加重的发生风险。随访时长和基线合并二尖瓣反为TR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三尖瓣反流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究脑卒中皮质脊髓(corticospinal tract,CST)扩散定量指标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37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被试的DTI数据,运用概率性纤维束成像追踪出健康被试的CST,获得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基于健康对照组的CST模板测量两组被试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进一步计算两组被试FA比率(FA ratio,rFA)、FA不对称性(FA asymmetry,FAasy)、MD比率(MD ratio,rMD)和MD不对称性(MD asymmetry,MDasy),用这六个扩散参数相关指标来评估脑卒中患者CST完整性损伤,并与患者“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rFA显著降低(分别为t=-15.775,t=-11.111,P<0.001),FAasy显著增高(t=9.473,P<0.001);而MD、rMD显著增高(分别为t=9.553,t=7.733,P<0.001),MDasy显著降低(t=-8.941,P<0.001);病灶对侧CST的FA和MD均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病程及病灶大小与各扩散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42,P=0.038;r=0.479,P=0.003;r=0.343,P=0.038;r=0.482,P=0.003),FAasy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353,P=0.032;r=-0.490,P=0.002)。分步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相较于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FAasy与“手+腕”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更加相关(分别为Beta=-0.353,P=0.032; Beta=-0.490,P=0.002)。结论基于健康对照组CST模板测得的FA相关指标能反映CST结构完整性。FAasy与“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手腕部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卒中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可以说呈现“爆炸式”发展,关节镜外科领域更不例外。自2000年以来我国关节镜外科事业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呈现于世人面前,国内多家医院甚至是县级医院、区级医院也纷纷购置关节镜设备。一大批关节镜外科医师从事了这一先进的技术领域,完成了大量的关节镜下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手术,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移植物 关节镜外科 县级医院 后交叉韧带 科学技术
  • 简介:间歇性房内传导阻滞的报告较多,但右房肥大注射西地兰后出现高耸P波和双峰P波及房室交接性心律实属罕见。患者男,5岁。因活动后气急3个月,发烧、咳嗽、气促6d收入院。体检:双肺可闻及小水泡音,心脏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6cm,肝颈……

  • 标签: 间歇性结间束传导阻滞 间歇性房间束传导阻滞 病例报告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MV X线调强放疗(IMRT)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在经匹配后,在两台医科达公司直线加速器(Versa HD和Synergy)上互换执行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鼻咽癌、中心型肺癌、前列腺癌各12例患者影像,分别设计IMRT与VMAT计划,并采用电离室与ArcCheck对两台加速器6MV光子实施患者个体化放疗验证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利用电离室实测Versa HD和Synergy加速器点剂量与计划系统相比偏差分别为(0.32±1.32)%与(0.54±1.29)%。所有计划差异均在±3%范围内,两加速器点剂量相比偏差均在±2%范围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ArcCheck验证结果进行绝对γ分析,显示所有计划在2mm/3%与3mm/3%标准及10%阈值条件下通过率均超过95%且其两加速器平均通过率差异仅为0.19%(2mm/3%)与0.09%(3mm/3%)。结论IMRT/VMAT计划在两加速器上执行结果均满足临床要求且双方差异微小,可实现相同计划在不同加速器上互换执行。

  • 标签: 加速器束流匹配 调强放疗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 电离室
  • 简介:摘要希氏起搏是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较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能够改善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及血流动力学,有较好的临床获益。本文就希氏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希氏束起搏 阈值 生理性起搏
  • 简介:房室传导阻滞(简称AVB)在体表心电图(简称ECG)上无法判断其精确部位,只有依赖希氏电图才能确诊,而希氏(简称HBE)阻滞合并支复合系统病变报道甚少,我院自1985~1999年共做了444例心内电生理检查,其中386例是AVB、支阻滞(RBBB)的病人,但希氏阻滞只有28例(7.2%)。1资料与方法

  • 标签: 希氏束电图 复合系统 心电生理 四川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病 束支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缝合与Krackow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5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5例;年龄27~55岁[(39.6±7.1)岁]。患者均采用切开修复方式治疗,将其分为缝合组(30例)和Krackow缝合组(28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观察跟腱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测量患侧和健侧小腿周径差值、跟腱断端横断面宽径与前后径比值及跟腱断端横断面瘢痕组织占腱性纤维组织的比例,并进行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随访期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7.9±4.2)个月]。缝合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分别为6.0(4.5,9.0)cm、77.5(60.0,95.0)min,明显短于或长于Krackow缝合组的8.0(7.0,11.0)cm、68.5(55.0,86.0)min(P均<0.01)。两组术后3个月跟腱均获愈合。术后12个月缝合组患侧与健侧小腿周径差值为(2.0±0.9)cm,Krackow缝合组为(1.9±0.9)cm(P>0.05);缝合组跟腱断端横断面宽径与前后径比值为1.42±0.20,明显大于Krackow缝合组的1.27±0.16(P<0.01);缝合组跟腱断端横断面瘢痕组织占腱性纤维组织的比例为8.6%(6.0%,24.0%),明显小于Krackow缝合组的11.9%(9.0%,33.0%)(P<0.01)。缝合组ATRS和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91.5(80.0,99.0)分和93.0(82.0,100)分,Krackow缝合组分别为89.0(75.0,99.0)分和91.5(77.0,99.0)分(P均>0.05)。随访期间,缝合组无深部感染,早期跟腱再断裂2例(7%);Krackow缝合组深部感染1例(4%),早期跟腱再断裂1例(4%)(P均>0.05)。结论缝合与Krackow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缝合更有利于恢复跟腱正常解剖形态并减少跟腱断端瘢痕形成。

  • 标签: 跟腱 腱损伤 缝合技术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双重建术和单重建术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依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比较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Scopus,Pubmed,Medline和Cochrane等数据库,选择符合条件文献并作出方法学评估后,统计分析在Revman5.1上进行。结果纳入文献25篇,双重建的结果在KT-1000(WMD=-0.31,P〈0.05;WMD=-0.59,P〈0.01),IKDC评分(RR=1.43,P〈0.05;RR=1.17,P〈0.01),长期Lachman(RR=1.32,P〈0.01)和长期Tegner运动评分(RR=0.37,P〈0.01)优于单重建;轴移试验中期随访结果双组更好(RR=1.20,P〈0.01),但长期效果无区别。结论通过Meta分析本文发现相比单重建术,双重建术能更好的恢复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由于双重建后生物力学性质更接近正常,可能更好的保护包括软骨在内的关节内组织。因此认为双重建术总体临床效果优于单重建术。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重建术 骨关节炎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伸肌腱侧重建治疗陈旧性中央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20例陈旧性手指中央损伤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将一侧侧自止点处切断,从对侧侧下穿过对侧侧,并向回翻转,调整张力,使双侧侧向中央靠拢,折返断端与自身缝合,铝板外固定。术后2周拆线,3周去除外固定,患指主动功能锻炼,观察患者治疗的效果,及治疗后住院15d、出院前1d、随访4个月时近指间关节屈曲度与近指间关节背伸度比较。结果本组20例术后随访6个月,20例均伸指功能恢复,钮孔畸形矫正。按Caroli评定标准评定优15例,占75%,良5例,占25%,优良率10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住院15d、出院前1d、随访4个月时近指间关节屈曲度与近指间关节背伸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伸肌腱侧重建治疗陈旧性中央损伤操作简单,恢复关节屈曲和背伸功能较好,疗效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伸肌腱侧束重建 陈旧性中央束损伤 屈曲度 背伸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2塑料闪烁体探测器在兆伏级光子和电子辐射中的性能。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提供的光子和电子能量对W2闪烁体进行数据采集。研究内容包括静电计读数稳定性、W2剂量和剂量率线性以及角度响应,同时研究W2校准系数给剂量测量带来的不确定度。结果静电计读数稳定性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在0.03~0.47之间;W2剂量的线性回归因子均为1.0;剂量率线性的最大偏差为0.61%;6和10 MV的切伦科夫校准因子(CLR)分别为0.741和0.746,6、9、12和15 MeV的CLR分别为0.750、0.753、0.757和0.757。照射能量为15 MeV时剂量不确定度最大,偏差为3.15%。结论经双通道信号测量修正得到的信号不随角度变化而变化,即使是在高能电子流下也成立。证实切伦科夫校准因子线性良好,该探测器可应用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非共面射野剂量学测量。

  • 标签: W2塑料闪烁体 切伦科夫校准因子 角度响应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快速锥形CT (CBCT)扫描模式对图像质量和配准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适合快速CBCT的扫描预设。方法分别使用常规和两种快速扫描模式在CBCT模体上进行检测,定量评价不同扫描模式下的配准精度和图像质量;随后使用33例临床肿瘤患者278组CBCT数据进一步验证不同扫描模式在临床环境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模体3种扫描模式测量结果与标准值最大偏差0.70mm (平均偏差0.51mm),同一部位各扫描模式间的测量结果一致(偏差0.00mm);常规模式的均匀度结果最好(平均值为3.62%),快速1模式次之(平均值为3.90%),快速2模式最低(平均值为4.84%);常规模式的噪声结果最好(平均值15.69),快速2模式次之(平均值17.23),快速1模式结果(平均值21.74)最低;3种扫描模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测量结果一致(至少可以分辨3个线对);快速1模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结果最好(1.69),常规模式次之(2.10),快速2模式结果最低(2.31);3种扫描模式的几何精度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最大偏差基本一致(平均偏差0.05mm)。临床病例常规和快速1扫描模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好(R2>0.90,P<0.01),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95%一致性限度均<1mm界值)。结论快速1扫描模式拥有与常规模式接近图像质量和一致的配准结果,而且拥有更快的扫描速度、更低的扫描剂量,故推荐使用快速1扫描模式作为临床扫描方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锥形束 摆位误差
  • 简介: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运用Intrafix单隧道双解剖重建系统和Rigidfix+Intrafix系统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使用同种异体腘绳肌腱重建ACL患者60例,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Intrafix组(30例)和Rigidfix+Intrafix(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KT-1000(屈膝70°30磅)、前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患膝症状。结果Intrafix组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0.61±8.20)个月。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5)。Rigidfix+Intrafix组患者随访12~36个月,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术后Intrafix组与Rigidfix+Intrafix组间Lysholm膝关节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0.538,P〉0.05)。Intrafix组有1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Intrafix+Rigidfix组有1例患者前抽屉试验阳性,所有患者无伸膝受限现象。关节活动度和KT-1000均在正常范围。结论短期内Intrafix单隧道双解剖重建与Rigidfix+Intrafix单重建均为可靠的同种异体腱重建ACL方法,长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移植 同种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NewTomVG锥形CT的几例故障,并阐述了查找故障原因以及排除故障过程。

  • 标签: 锥形束CT 扫描 图像采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间歇性支阻滞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ECG/DCG检出的间歇性完全性左支、右支阻滞病例48例,并对其进行分类、观察。结果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支传导阻滞共20例,其中左支6例,右支14例;3位相支阻滞有26例,其中左支7例,右支19例;4位相支传导阻滞2例,其中左支1例,右支1例。结论间歇性支传导阻滞中以快频率依赖型多见,其次为非频率依赖性,慢频率依赖性少见。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BBB及3位相BBB均多见于右支。

  • 标签: 间歇性束支阻滞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 简介:自60年代有人提出左支前分支传导阻滞的概念之后,很快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左支前分支传导阻滞现已为常见的诊断。今将我们所收集的127例左支前分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男性92人,女性35人,男:女=2.7:1,其中76岁以上5例,占3.8%,25岁以下5例,占3.8%,56~65岁34例,占26.7%为本组比例最高。QRS平均电轴显著左偏,113例在-30°~-70°之间,占88.9%,-70°以上的仅14例,

  • 标签: 左束支前分支阻滞 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