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小鼠长期酒精注射中毒模型,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层苔藓纤维-颗粒细胞感觉信息突触传递的影响机制。方法20只6~8周龄的健康雄性IC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酒精摄入组(酒精组),每组10只。酒精摄入组每日腹腔注射浓度为20%的酒精,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周期均为28 d。注射结束后,在小脑的Crus Ⅱ区清除头皮及肌肉组织,去除颅骨,剥离硬脑膜,利用气体喷射装置在同侧触须垫30 mm处给予吹风刺激,寻找最大反应部位后,在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2-amino-5-phosphono-valerate,D-APV]、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阻断剂(JNJ16259685)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每种药物灌流20 min,两种药物之间用人工脑脊液充分灌流直到波形恢复,期间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小脑颗粒电位波形的变化特点。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予吹风刺激后酒精组小鼠颗粒场电位反应的潜伏期(11.8±0.7)ms较对照组(10.1±0.2)ms显著延长(t=-8.041,P<0.05),N1的振幅(1.2±0.1)mV明显小于对照组(0.6±0.1)mV(t=-12.728,P<0.05)。与对照组比较,酒精组小鼠颗粒场电位反应抑制性成分P1波形上升时间[(4.4±0.2)ms,(3.2±0.2)ms]、持续时间[(12.1±0.5)ms,(10.3±0.2)ms]、消退时间[(7.8±0.2)ms, (6.9±0.2)ms]、波形下面积[(7.3±0.2)ms,(4.3±0.2)ms]均显著升高(t=16.100,-11.840,-11.673,-35.576,均P<0.05)。而两组小鼠刺激结束反应波形Roff波的振幅、波形半宽值、波形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9,-0.910,-0.789,1.462;均P>0.05)。当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JNJ16259685时,给予的5个吹风刺激诱发场电位的振幅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D-APV后,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P1的振幅[(42.3±1.5)mV]较给药前[(101.1±0.9)mV]及洗脱后[(100.1±2.2)mV]均显著降低(t=106.762,-69.605;均P<0.05),P1的波形下面积[(42.6±1.3)%]较给药前[(100.6±1.6)%]与洗脱后[(97.6±2.2)%]也显著减小(t=88.862,-67.791;均P<0.05),且N2/N1比值(0.3±0.1)较给药前(0.4±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降低(t=2.242,2.121;均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后,P1的振幅[(110.7±3.2)mV]较给药前[(100.1±0.9)mV]与洗脱后[(102.0±1.7)mV]显著增加(t=-10.173,7.669,均P<0.05),P1的波形下面积[(127.9±3.5)%]较给药前[(100.0±3.1)%]与洗脱后[(115.0±5.3)%]显著升高(t=-18.698,6.447,均P<0.05),而且N2/N1比值(0.5±0.1)较给药前(0.3±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增高(t=-5.669,5.669,均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APV后,面部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与给药前及洗脱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压制MF-GC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增强小脑皮层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反应,抑制性成分的增强依赖于NMDA受体,但不依赖于1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 标签: 乙醇 小脑皮质 苔状纤维 感觉刺激 颗粒细胞 场电位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酒精摄入对小脑分子感觉信息传递的影响,揭示慢性酒精中毒对小脑皮质感觉信息传递与信息整合影响的机制。方法50只6~8周龄健康雄性IC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酒精摄入组(酒精组),每组25只,酒精组每日腹腔注射体积分数为20%酒精,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所有小鼠每天腹腔注射一次,连续注射28 d。通过电生理技术运用膜片钳放大器及数据采集软件记录感觉刺激诱发酒精组及对照组小鼠小脑分子场电位变化。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对电生理数据进行记录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用药前后的差异。结果给予吹风刺激后,酒精组小鼠的P1振幅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21.3±3.5)%,(97.2±2.7)% ;t=26.08,P<0.05),P1曲线下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127.1±4.2)% ,(102.2±3.5)%;t=22.95,P<0.05]。酒精组N1的平均振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脑表面灌流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后,吹风刺激诱发的酒精组小鼠P1振幅(76.2±4.8)%较给药前(103.5±3.6)%显著降低(t=22.60,P<0.05),但洗脱后(101.5±4.6)%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5),P1曲线下面积(72.4±5.6)%较给药前(102.7±2.6)%显著降低(t=24.58,P<0.05),洗脱后(100.6±3.5)%与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P>0.05)。小鼠脑表面灌流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后,对照组小鼠的P1振幅(104.3±1.6)%与给药后(102.2±5.6)%(t=1.84,P>0.05)及洗脱后(102.5±4.5)%(t=1.92,P>0.05)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曲线下面积(103.5±2.6)%较给药后(102.5±4.6)%(t=0.99,P>0.05)及洗脱后(101.9±3.7)%(t=1.8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一氧化氮供体SNAP后,吹风刺激诱发分子场电位P1振幅(128.2±3.4)%较给药前(103.5±2.6)%显著增加(t=28.89,P<0.05),洗脱后(105.4±4.2)%较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0.05),P1曲线下面积(125.4±4.4)%较给药前(104.3±4.6)%显著增加(t=16.60,P<0.05),而给药前与洗脱后(103.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05)。结论慢性酒精摄入显著增强抑制性反应,抑制性成分的增强源于NO信号通路的激活。

  • 标签: 乙醇 小脑皮质 感觉刺激 一氧化氮 分子层 小鼠
  • 简介:以人大脑中间位置类似松果体结构所分泌被称为脑白金褪黑色素周期规律产生人体总生命生物钟立体节律,以及脑下垂体五类激素分泌周期规律产生人体总生物钟特有节律,人脑自动进行力档对于细胞功能启动等,人基因组代谢生物钟节律等各频率次数范围衡定逻辑推理力档在程序上永恒保证有机结合;

  • 标签: 分子中医学 补体 分泌 人体生物钟 类激素 人基因组
  • 作者: 彭源 卢毅飞 邓君 张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200011,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铜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氯化铜与L-抗坏血酸反应的方法合成氧化铜纳米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和形貌,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纳米粒度电位仪分别分析其水合粒径和表面电位。(2)采用过氧化氢检测试剂盒、超氧阴离子检测试剂盒、3,3′,5,5′-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剂分别测定150 ng/mL氧化铜纳米酶的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计算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样本数均为3)。(3)将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每组3孔。将终质量浓度25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加入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预处理30 min。然后,在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各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250 μmol/L过氧化氢,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绿色荧光强度表示),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存活率。(4)取1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5只。氧化铜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800 ng/kg,PBS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PBS。2组小鼠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于第8天,取每组5只小鼠,采血行血细胞与血清生化分析,处死后收集心、肝、脾、肺和肾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组织病理学观察。(5)取20只小鼠分为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及高糖高脂饮食法诱导糖尿病,并在其背部制作直径6 mm的全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PBS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PBS,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连续处理12 d。每组选定3只小鼠分别于伤后0(即刻)、3、6、9、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未愈合面积。伤后6 d,每组取未行创面观察的3只小鼠,处死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含量。伤后12 d,处死2组各剩余7只小鼠,行HE染色并观察创面新生上皮长度,行二氢乙锭荧光探针染色观察活性氧水平(以红色荧光强度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检验。结果(1)制备的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均匀,在干燥状态下平均直径为3.5~4.0 nm,水合粒径约为4.5 nm,表面电位为(-9.8±0.3)mV。综合判定,成功制备了氧化铜纳米酶。(2)氧化铜纳米酶分别处理2 h、10 min、5 min后,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分别为(77±5)%、(45±5)%、(84±4)%。(3)培养24 h后,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急剧增高,细胞形态异常且数量减少;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形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P<0.01),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近。(4)注射7 d后,PBS组和氧化铜组小鼠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细胞相关指标均相近;氧化铜组小鼠的心、肝、脾、肺和肾中,均未观察到组织坏死、充血或出血,与PBS组无明显差别。(5)氧化铜组小鼠创面相比PBS组表现出更快的愈合趋势,创面红肿情况较轻。氧化铜组小鼠伤后6、9、12 d创面未愈合面积分别为(28.8±1.9)、(17.6±3.8)、(10.4±1.8)mm2,明显小于PBS组的(38.0±4.3)、(30.2±3.0)、(24.2±3.0)mm2(t=3.706、5.075、5.558,P<0.01)。伤后6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IL-1β、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PBS组(t=6.115、11.762、11.725,P<0.01)。伤后12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新生上皮长度长于PBS组,创面组织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PBS组。结论氧化铜纳米酶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高效的活性氧清除活性,能够消除糖尿病小鼠全皮肤缺损创面过量表达的活性氧,降低氧化应激、减轻炎症,促进创面修复。

  • 标签: 糖尿病 伤口愈合 氧化性应激 氧化铜纳米酶
  • 简介:目的对比64与320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64(64CT组,20例共38枚支架)和320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320CT组,42例共64枚支架)资料,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有效辐射剂量(ED),并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及320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率、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4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5/5)、92.31%(24/26)、71.43%(5/7)、100%(24/24)及93.55%(29/31);320螺旋CT分别为100%(11/11)、95.65%(44/46)、84.62%(11/13)、100%(44/44)及96.49%(5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64及320螺旋CT均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20螺旋CT对患者心率的要求更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更少。

  • 标签: 冠状血管 支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感染全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循环冻融的方法制备由聚乙烯醇和明胶组成的对照水凝胶及由前述2种材料+水溶性壳聚糖组成的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大体观察第1次冻融前后试管中2种敷料流动性,并比较12孔板中2种敷料最终形态的外观差异。取细胞株L929和HaCaT,均分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对照水凝胶组和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加入相应敷料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取兔血红细胞悬液,分为生理盐水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组、对照水凝胶组和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后孵育1 h,采用酶标仪检测红细胞的溶血程度。取24只11~14周龄雌性db/db小鼠,在其背部制作全皮肤缺损创面并在创面处滴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液,72 h后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对照水凝胶组、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作相应处理。伤后0(即刻)、7、14、21 d,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14、21 d创面愈合率;伤后14 d,检测创面中MRSA浓度;伤后21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创面进行组织学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中细胞CD31表达并计算其阳性百分率。取Raw264.7细胞,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白细胞介素4(IL-4)组、空白对照组、对照水凝胶组、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培养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率。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及 Dunnett T3检验。结果试管中2种敷料在进行冻融前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冻融1次后均形成半固态凝胶。12孔板中2种敷料最终形态均基本呈稳定的半透明片状,透明度差异不大。培养24 h,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L929和HaCaT的细胞增殖活力均明显高于对照水凝胶组(t值分别为6.37、7.50,P<0.01)。孵育1 h,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红细胞溶血程度明显低于Triton X-100组(P<0.01),而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水凝胶组均相近(P>0.05)。伤后0 d,4组小鼠创面情况相似。伤后7 d,空白对照组与对照水凝胶组创面内部淡黄色渗出物较多,磺胺嘧啶银水胶组与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观察到少量渗出。伤后14 d,空白对照组与对照水凝胶组创面干燥结痂,无明显上皮覆盖;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创面痂皮脱落,可见脓性渗出物;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基底呈淡红色,创面可观察到明显上皮覆盖。伤后14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1)。伤后21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已完全闭合,其他3组创面均未完全愈合;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1)。伤后14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的MRSA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但与对照水凝胶组和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均相近(P>0.05)。伤后21 d,空白对照组创面新生表皮缺损严重;对照水凝胶组创面的表皮亦有大面积缺损;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创面尚未形成完整新生表皮;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不仅被新生表皮完全覆盖,且新生表皮基底细胞排列规整。伤后21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中CD31阳性百分率为(2.19±0.3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18±0.05)%、对照水凝胶组的(0.23±0.06)%以及磺胺嘧啶银水胶组的(0.62±0.25)%,P值均<0.01。培养48 h,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Raw264.7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IL-4组(P<0.01),但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与对照水凝胶组(P<0.05或P<0.01)。结论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生物安全性好,较不含水溶性壳聚糖的对照水凝胶能诱导更高水平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因此可以提升糖尿病小鼠MRSA感染的全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效果,并促进创面快速愈合。

  • 标签: 水凝胶 壳聚糖 感染 皮肤 慢性创面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2(Trop2)在卵巢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对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CCLE)和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Trop2表达的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系A3O、A1780和SKOV3中Trop2蛋白的表达。采用Trop2-shRNA构建SKOV3-shRNA细胞模型,以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中SKOV3 mRNA的表达,以细胞计数盒8法检测SKOV3-shRNA组和SKOV3-NC组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以Transwell实验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以Western blot法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中AKT、p-AKT、β-catenin、caspase3、bcl-2、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Trop2 mRNA在卵巢癌中高表达,其表达高低与肿瘤分期有关,也与患者预后有关。与A3O细胞比较,A1780和SKOV3细胞高表达Trop2蛋白(P<0.05)。SKOV3-NC组和SKOV3-shRNA组中Trop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8±0.24和0.42±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KOV3-NC组细胞的活力明显高于SKOV3-shRNA组(P<0.05)。SKOV3-NC和SKOV3-shRNA组G0/G1期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8.67±4.22)%和(60.24±8.17)%,SKOV3-shRNA组细胞阻滞于G0/G1期(P<0.05)。SKOV3-shRNA组细胞的凋亡率为(26.32±1.81)%,明显高于SKOV3-NC组[(6.54±1.32)%,P<0.05]。SKOV3-shRNA组和SKOV3-NC组SKOV3细胞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 255.83±108.44)个/视野和(1 679.71±213.92)个/视野,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42.49±52.09)个/视野和(473.54±73.11)个/视野,与SKOV3-NC组比较,SKOV3-shRNA组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均P<0.05)。SKOV3-shRNA细胞中p-AKT、bcl-2、vimentin、β-catenin表达下调,caspase3、E-cadherin表达上调,总AKT没有明显变化。结论Trop2的表达与卵巢癌分期和预后有关,Trop2可通过激活AK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沉默Trop2的表达可以抑制卵巢癌进展。

  • 标签: 卵巢肿瘤 侵袭 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2(Trop2)在卵巢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对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CCLE)和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Trop2表达的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系A3O、A1780和SKOV3中Trop2蛋白的表达。采用Trop2-shRNA构建SKOV3-shRNA细胞模型,以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中SKOV3 mRNA的表达,以细胞计数盒8法检测SKOV3-shRNA组和SKOV3-NC组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以Transwell实验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以Western blot法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中AKT、p-AKT、β-catenin、caspase3、bcl-2、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Trop2 mRNA在卵巢癌中高表达,其表达高低与肿瘤分期有关,也与患者预后有关。与A3O细胞比较,A1780和SKOV3细胞高表达Trop2蛋白(P<0.05)。SKOV3-NC组和SKOV3-shRNA组中Trop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8±0.24和0.42±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KOV3-NC组细胞的活力明显高于SKOV3-shRNA组(P<0.05)。SKOV3-NC和SKOV3-shRNA组G0/G1期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8.67±4.22)%和(60.24±8.17)%,SKOV3-shRNA组细胞阻滞于G0/G1期(P<0.05)。SKOV3-shRNA组细胞的凋亡率为(26.32±1.81)%,明显高于SKOV3-NC组[(6.54±1.32)%,P<0.05]。SKOV3-shRNA组和SKOV3-NC组SKOV3细胞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 255.83±108.44)个/视野和(1 679.71±213.92)个/视野,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42.49±52.09)个/视野和(473.54±73.11)个/视野,与SKOV3-NC组比较,SKOV3-shRNA组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均P<0.05)。SKOV3-shRNA细胞中p-AKT、bcl-2、vimentin、β-catenin表达下调,caspase3、E-cadherin表达上调,总AKT没有明显变化。结论Trop2的表达与卵巢癌分期和预后有关,Trop2可通过激活AK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沉默Trop2的表达可以抑制卵巢癌进展。

  • 标签: 卵巢肿瘤 侵袭 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体表皮干细胞(ESC)对裸鼠全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异体全厚皮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1只4周龄雄性BALB/c-NU裸鼠(品系、鼠龄与性别下同)中获取培养7 d呈铺路石状原代ESC,其第3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阳性表达ESC标志物CD44且阴性表达CD45,经免疫荧光法鉴定阳性表达ESC标志物p63与整合素6α且阴性表达CD71。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ESC进行后续实验。取26只裸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ESC组,在每只裸鼠背部制备全皮肤缺损创面后,2组创面分别喷涂等体积的PBS、ESC,创面上均移植从另外4只裸鼠背部切取制备的全厚皮。分别取2组10只裸鼠,观察术后0(即刻)、3、7、14、21 d创面愈合与皮片存活情况并计算术后3、7、14、21 d皮片存活比和皮片收缩率(样本数为各时间点存活皮片数),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术后3、7、14 d皮片的血流灌注情况并计算各时间点ESC组与PBS组裸鼠皮片血流灌注比(样本数为各时间点2组配对均存活皮片对数);分别取2组剩余3只裸鼠,取术后7 d皮片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IL-10、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对数据行Log-rank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与Bonferroni校正。结果以术后0 d情况为参照,2组裸鼠术后3、7、14、21 d创面逐渐愈合,皮片收缩情况逐渐明显,其中PBS组裸鼠创面收缩愈合情况较ESC组明显。术后3 d,ESC组1只裸鼠皮片移植失败,PBS组3只裸鼠皮片移植失败;术后7 d,PBS组又有1只裸鼠皮片移植失败。2组裸鼠术后3、7、14、21 d皮片存活比相近(P>0.05)。术后3、7、14、21 d,ESC组裸鼠皮片收缩率分别为(9.2±0.4)%、(19.7±1.2)%、(53.6±3.5)%、(62.2±5.1)%,显著低于PBS组的(11.0±0.9)%、(47.8±2.8)%、(86.1±7.1)%、(89.7±9.0)%(t=5.719、26.650、11.940、7.617,P<0.01)。术后3、7、14 d,2组裸鼠皮片均有血流灌注信号;ESC组与PBS组裸鼠皮片血流灌注比均值均大于1,3个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与PBS组比较,ESC组裸鼠皮片组织中TNF-α、IL-8、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t=2.823、2.934、2.845、2.860,P<0.05)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IL-10和MMP-9的mRNA(t=3.877、2.916,P<0.05)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异体ESC可减轻裸鼠全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异体全厚皮片收缩,促进移植皮片与创面之间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胶原蛋白表达,促进MMP-9的表达,从而提高移植皮片的成活质量。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皮肤移植 伤口愈合 表皮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丁酸钠对严重烫伤大鼠肺血管内皮糖萼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44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伤+盐水组(n=24),假伤+丁酸钠组(n=24),烫伤+盐水组(n=48),烫伤+丁酸钠组(n=48)。制作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烫伤+盐水组和烫伤+丁酸钠组大鼠麻醉、备皮后置于80 ℃水浴锅中(背部15 s,腹部8 s,双下肢15 s),假伤+盐水组和假伤+丁酸钠组大鼠浸入37 ℃水相同时间。假伤+丁酸钠组和烫伤+丁酸钠组立即皮下注射丁酸钠(300 mg/kg);假伤+盐水组和烫伤+盐水组立即皮下注射0.5 mL 0.9%氯化钠溶液。于伤后3、6 h分别处死动物并取材,测定肺泡灌洗液蛋白(BALF)浓度,肺湿干重比;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肺组织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和含量率的变化。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Newman-Kueuls法。结果(1)伤后3、6 h,烫伤+盐水组BALF蛋白浓度分别为(0.657 5±0.045 5)、(0.684 1±0.076 0) mg/mL,高于假伤+盐水组[(0.476 6±0.065 8) m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7.188、8.243,P值均小于0.05);伤后3、6 h,烫伤+盐水组肺湿干重比分别为4.545 1±0.444 4,4.795 1±0.606 6,均高于假伤+盐水组(2.636 0±0.157 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950、12.380,P值均小于0.05)。伤后3、6 h,烫伤+丁酸钠组BALF蛋白浓度分别为(0.541 0±0.071 )、(0.538 1±0.063 6) mg/mL,均低于烫伤+盐水组[(0.657 5±0.045 5)、(0.684 1±0.076 0) m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610、5.799,P值均小于0.05);且伤后3、6 h,烫伤+丁酸钠组肺湿干重比值3.626 6±0.446 1、3.477 9±0.510 7,均低于烫伤+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269、7.555,P值均小于0.05)。(2)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伤后3、6 h,烫伤+盐水组肺组织SDC-1表达水平分别为0.376 1±0.075 7、0.329 8±0.074 9,假伤+盐水组肺组织SDC-1表达水平均为1.000 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3.280、14.260,P值均小于0.05)。伤后3、6 h,烫伤+丁酸钠组肺组织SDC-1表达水平分别为0.760 5±0.207 1、0.678 3±0.117 9,均高于烫伤+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8.180、7.417,P值均小于0.05)。伤后3、6 h,烫伤+盐水组肺组织MMP-9、VEGF表达水平分别为(MMP-9:2.683 4±0.318 8、2.655 6±0.448 9;VEGF:3.806 3±0.703 8、2.850 0±0.396 3),假伤+盐水组MMP-9、VEGF表达水平均为1.000 0±0,烫伤+盐水组均低于假伤+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P-9: q=9.356、9.202),(VEGF: q=12.700、8.375); P值均小于0.05 ]。伤后3、6 h,烫伤+丁酸钠组肺组织MMP-9、VEGF表达水平分别为(MMP-9:0.995 2±0.378 5、1.527 1±0.342 8;VEGF:1.574 6±0.216 0、1.721 5±0.341 8),均低于烫伤+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P-9: q=9.383、10.100),(VEGF: q=6.272、5.108); P值均小于0.05]。(3)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显示,伤后3、6 h,烫伤+盐水组与假伤+盐水组比较,肺组织MMP-9、VEGF蛋白含量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P-9: q=8.850、8.436), (VEGF:q=9.090、9.186); P值均小于0.05];SDC-1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8.296、8.331,P值均小于0.05)。伤后3、6 h,烫伤+丁酸钠组肺组织MMP-9、VEGF蛋白含量均低于烫伤+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P-9: q=6.579、6.939),(VEGF:q=7.853、7.768);P值均小于0.05];SDC-1蛋白含量高于烫伤+盐水组(q=6.265、4.456,P值均小于0.05)。结论丁酸钠能减轻严重烫伤大鼠肺组织水肿,保护肺血管内皮糖萼,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MP-9和VEGF通路相关。

  • 标签: 烧伤 内皮,血管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多配体聚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体细胞滋养细胞外囊泡(STB-EV)阻止母体恶性肿瘤侵袭、转移至胎儿的相关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1例妊娠合并宫颈癌(CCP)患者被肿瘤侵犯的胎盘组织为研究对象。宫颈癌细胞系SiHa细胞和人滋养细胞系HTR-8细胞,均由本院西部妇幼医学研究院-分子与转化医学实验室馈赠。其中,本例CCP患者被肿瘤侵犯的胎盘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400)和电子显微镜(×2 000)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STB-EV及合体细胞滋养(STB)旁宫颈癌细胞自噬性死亡情况等;而SiHa细胞与HTR-8细胞培养后,用于Transwell迁移实验与细胞划痕实验。将SiHa与HTR-8细胞共培养,纳入研究组;单独培养的SiHa细胞,纳入对照组。对2组细胞进行Transwell迁移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2组Transwell小室穿膜细胞数、细胞迁移率等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对本例CCP患者被肿瘤侵犯的胎盘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400)下观察结果显示,与STB相邻宫颈癌细胞自噬性死亡、凋亡和固缩性坏死显著。电子显微镜(×2 000)下观察结果显示,宫颈癌细胞累及胎盘绒毛组织时,STB分泌的STB-EV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胎盘组织。②2组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穿膜细胞数为(597.6±87.7)个/视野,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 358.4±203.0)个/视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90、P<0.001)。③2组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划痕后48 h时,研究组细胞迁移率为(26.6±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9±3.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2、P=0.035)。结论STB分泌的STB-EV可能参与母体肿瘤细胞广泛自噬性死亡,从而阻止母体肿瘤细胞侵袭胎盘、影响胎儿发育。

  • 标签: 滋养层 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外囊泡 宫颈肿瘤 胎盘 妊娠并发症,肿瘤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86只8~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以下简称野生型小鼠)进行后续实验。取5只野生型小鼠,从其腋窝淋巴结分离Vγ4T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取42只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建立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模型,用于后续实验。取18只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创伤组、创伤+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抑制剂组(每组6只),将后2组小鼠背部制成全皮肤缺损创面(创面模型下同),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连续3 d于创缘皮下注射CCL20抑制剂,另取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雷帕霉素+创伤组,伤后3 d,采用酶消化法提取各创伤小鼠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的百分比。于适宜时间点取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同前进行检测。取5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3 d,提取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将细胞群分为Vγ4T细胞、Vγ3T细胞及γδ阴性细胞,分别设为Vγ4T细胞组、Vγ3T细胞组及γδ阴性细胞组(均与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混合),以单纯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为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白细胞介素22(IL-22)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取30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分为进行相应注射处理的单纯Vγ4T细胞组与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以及注射PBS的雷帕霉素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并注射PBS作为野生型对照组。各组小鼠均连续注射6 d,伤后1、2、3、4、5、6 d于当日注射后计算4组小鼠创面面积百分比。分别取6只野生型小鼠和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野生型组和雷帕霉素组,伤后3 d,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CCL20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取Vγ4T细胞,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用雷帕霉素处理的雷帕霉素组,培养24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细胞中IL-22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Kruskal-Wallis H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单纯创伤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为0.66%(0.52%,0.8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的0.09%(0.04%,0.14%),Z=4.31,P<0.01;雷帕霉素+创伤组及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25%(0.16%,0.37%)、0.24%(0.17%,0.35%),均较单纯创伤组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2.27、2.25,P<0.05)。Vγ4T细胞组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γ3T细胞组、γδ阴性细胞组、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Z值分别为2.96、2.45、3.41,P<0.05或P<0.01)。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对照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P<0.01),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1 d及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P<0.05或P<0.01)。与雷帕霉素对照组比较,单纯Vγ4T细胞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减小(P<0.05或P<0.01)。与单纯Vγ4T细胞组比较,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P<0.05或P<0.01)。伤后3 d,与野生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t值分别为-7.82、-5.04,P<0.01)、CCL20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t值分别为-7.12、-5.73,P<0.01)均显著下降。培养24 h,雷帕霉素组Vγ4T细胞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7.75、-6.04,P<0.01)。结论在全皮肤缺损小鼠中,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CCL20表达使CCL20趋化系统受损导致Vγ4T细胞向表皮的募集减少,并同时抑制Vγ4T细胞分泌IL-22从而减缓创面愈合速度。

  • 标签: 西罗莫司 伤口愈合 趋化因子CCL20 Vγ4T细胞 白细胞介素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调节小鼠表皮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小鼠全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1)取10只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品系和性别下同)小鼠,剪取整块背部皮肤,分离培养DETC。取5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5只8周龄T细胞受体(TCR)δ-/-型小鼠设为TCRδ-/-对照组,于背部脊柱线两侧各制作一个直径为6 mm的全皮肤缺损创面,伤后不做任何处理。另取15只8周龄TCRδ-/-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DETC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组,每组5只,同前制作全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于每个创面周围皮下注射10 μL无菌PBS、DETC(细胞浓度为1×106个/mL)、5 mg/mL重组小鼠IGF-Ⅰ。伤后2、4、6、8 d,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2)取3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另取9只8周龄TCRδ-/-型小鼠,分为TCRδ-/-对照组、PBS组和DETC组,每组3只,同实验(1)制作全皮肤缺损创面。伤后3 d,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仪检测创缘表皮组织IGF-Ⅰ蛋白表达水平。(3)取3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另取6只8周龄TCRδ-/-型小鼠,分为PBS组和DETC组,每组3只,同实验(1)制作全皮肤缺损创面。伤后3 d,取创缘表皮组织,分离DETC,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4)同实验(2)取小鼠并分为野生对照组、PBS组、DETC组、IGF-Ⅰ组,在任意一侧耳朵朝内耳方向做一长3 cm的直线切口,深达皮肤全。野生对照组小鼠伤后不进行任何处理,DETC组、IGF-Ⅰ组、PBS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于创面周围皮下注射10 μL DETC(细胞浓度为1×106个/mL)、5 mg/mL重组小鼠IGF-Ⅰ、无菌PBS。伤后12 d,取创缘表皮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蛋白15阳性细胞数。(5)同实验(4)取小鼠并进行分组、处理。伤后12 d,取创缘表皮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蛋白10阳性细胞数。(6)取20只3 d龄野生型小鼠(下同),每个指标检测取5只,剪取全身皮肤,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分为对照组、DETC共培养组。DETC共培养组细胞加入1 mL DETC(细胞浓度为1.25×106个/mL),对照组细胞加入1 mL DETC培养基,培养3 d,流式细胞仪(下同)检测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检测CD49f+CD71-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10 d,检测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7)取20只小鼠,每个指标检测取5只,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和IGF-Ⅰ组。IGF-Ⅰ组细胞加入1 mL重组小鼠IGF-Ⅰ(10 ng/mL),对照组细胞加入1 mL无菌PBS,同实验(6)检测EdU阳性细胞百分比、CD49f+CD71-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实验(6)和(7)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1)伤后4、6、8 d,TCRδ-/-对照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野生对照组(t=2.78、3.39、3.66,P<0.05或P<0.01);DETC组、IGF-Ⅰ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PBS组(t=2.61、3.21、3.88,2.84、2.91、2.49,P<0.05或P<0.01)。(2)伤后3 d,TCRδ-/-对照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t=17.34,P<0.01)。DETC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BS组(t=11.71,P<0.01)。(3)伤后3 d,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和DETC组(t=24.95、27.23,P<0.01)。(4)伤后12 d,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角蛋白15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野生对照组、DETC组和IGF-Ⅰ组(t=17.97、11.95、7.63,P<0.01)。(5)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角蛋白10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野生对照组、DETC组和IGF-Ⅰ组(t=11.59、9.51、3.48,P<0.05或P<0.01)。(6)DETC共培养组培养3 d 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 CD49f+CD71-细胞百分比、培养5 d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3.5±0.6)%、(66.5±0.5)%、(69.3±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3±1.3)%、(56.4±0.3)%、(54.9±1.3)%,t=7.97、17.10、6.66,P<0.01。DETC共培养组培养10 d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5.7±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1.2)%,t=8.34, P<0.01。(7)IGF-Ⅰ组培养3 d 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 CD49f+CD71-细胞百分比、培养5 d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2.1±0.9)%、(81.1±1.3)%、(66.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4±0.7)%、(74.9±0.7)%、(52.0±1.9)%,t=8.39、4.24、7.25,P<0.05或P<0.01。IGF-Ⅰ组培养10 d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3.5±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2±0.3)%,t=3.99, P<0.05。结论DETC通过分泌IGF-Ⅰ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潜能并抑制其向终末期细胞分化,从而促进小鼠全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树突状表皮T细胞
  • 简介:组织工程日新月异的进展为组织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学者们将收获的细胞通过温度敏感型培养皿在体外进行孵育、增殖并构建细胞片,保持细胞表面蛋白、胞外基质及细胞间连接的完整,将该膜片以单层、双层或多层形式植入体内可以获得缺损组织的完全再生。该方法优于传统组织工程方法,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就传统组织工程方法的局限性和细胞片组织工程的构建方法及相关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细胞片层 组织工程 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胃、食管粘膜活瓣式三吻合治疗食管中上段癌的手术方法,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共对136例中上段食管癌行颈部胃、食管粘膜活瓣式三吻合术。结果术后全组无死亡病例,出现吻合口瘘1例(0.74%),吻合口狭窄2例(1.47%),轻度胃食管返流5例(3.7%)。结论粘膜活瓣式三吻合术具有优异抗返流功能,可有效防止食管癌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并能减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并发症。

  • 标签: 食管癌手术 粘膜活瓣 胃食管返流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胎儿颈部透明超声筛查。方法对产妇进行超声筛查,并进行诊断。结论胎儿NT增厚,是染色体异常(尤其是21-三体)、多种胎儿畸形及遗传综合征的常见表现。胎儿病变及不良妊娠结局的流行率随NT厚度的增加而呈指数上升。然而,若胎儿NT介于第95及第99百分位数之间,出生无严重病变的婴儿的机会超过90%;若NT介于3.5~4.4mm则约为70%、NT4.5~5.4mm约50%、NT5.5~6.4mm间为30%、而NT6.5mm或以上则仅为15%。

  • 标签: 胎儿颈部透明层 超声 筛查
  • 作者: 刘函 张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7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0年第03期
  • 机构: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省眼科研究所 云南省眼科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中心 650000
  • 简介:摘要重度眼睑全缺损严重危及眼表健康及外观,其形态和功能的重建均较困难。眼睑全缺损的修复包括眼睑前(皮肤肌肉)和眼睑后(睑板结膜)的重建。前眼睑缺损可采用各种局部皮瓣如滑行皮瓣、"风筝"皮瓣、旋转皮瓣等进行覆盖重建,亦可采用游离皮片移植;后眼睑缺损则需要选择合适的睑板、睑板结膜复合组织或结膜的替代材料包括自体组织、异体组织及人工合成材料进行重建。(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07-213)

  • 标签: 眼睑缺损 重建 睑板 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