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介绍并评价一种对非标准体位头颅CT扫描患者进行颅内病灶手术定位的改进方法方法选取近3年来218例脑内血肿手术患者,常规定位对照组74例,调整基线定位组144例,根据血肿与骨窗中心或穿刺点的位置关系,设计评价标准,根据定位准确性评分比较定位准确性。结果常规定位对照组定位准确性评分平均为4.30±1.13分。调整基线定位组定位准确性评分平均为4.70±0.63分。行Z检验,两组间比较Z=2.91〉1.9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脑CT调整基线定位法准确度更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 PACS 颅脑 定位 方法 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呋喃西林溶液的制备方法,提高其稳定性。方法改进的配制方法制备呋嘀西林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呋喃西林的含量,通过留样观察法对呋喃西林溶液进行稳定性实验。结果改进法配制的呋喃西林溶液稳定性好,放置6个月内未析出沉淀或结晶,含量合格。结论改进后的呋喃西林溶液配制方法操作简单,溶液的稳定性提高,贮存期延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呋喃西林溶液 制备方法 改进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对一”全程护理带教方法,在手术室实习护生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手术室实习护生分为专科组和本科组,分别由主要带教老师“一对一”专人带教,次要带教老师承担主要带教老师休息和下午班时的带教,实现“二对一”全程带教。结果通过“二对一”全程带教方法,有效地防止以前带教工作中对护生管理的松懈,调动了护生的实习积极性,提高手术室的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结论“二对一”全程带教模式能够有效增强手术室护理实习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带教 二对一
  • 简介:摘要目的改探讨硅油霜配制方法及制备工艺条件的控制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用破乳法制备硅油霜,并控制乳化温度为75℃,用重量分析法测定二甲基硅油含量。结果制得的霜剂性状和稳定性良好,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 标签: 二甲基硅油 霜剂 制备方法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集血液检验标本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对策。方法2017年1月~2月,采用观察法,分别对儿科、普外科、门急诊、体检中心、内科等科室,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过程观察,判断采集过程质量,分析存在问题,共观察采血500次。调取医院同期各科室的采血质量报告。结果4例采血工具选择失误,42例采血部位与血管选择失误,消毒处理不合格12例,按压方法失当62例,抽血手法错误8例,拔针手法差错17例,采集后预处理不当6例。各科室重复采血率,从高到低前3位分别为儿内科4.42%、门诊3.96%、内分泌科3.88%。溶血占重复采血的34.6%。结论采集血液标本的问题较多,从采集器械的选择到血液标本预处理都可能出现差错,这可能是科室重复采血主要原因。需要加强采血各个环节的质控,规范采血部位、途径选择策略,加强采血技术流程管理。

  • 标签: 标本 血液标本 血液检验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透明弹力丝袜固定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0例脑卒中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固定穿刺点及针柄,再用日期贴固定Y形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透明弹力丝袜外套固定。10个月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套管脱出、静脉炎、渗血渗液、有恐惧心理、非正常拔管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M透明敷贴加透明弹力丝袜外套固定的方法使脑卒中患者的置管时间延长及并发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减少了脑卒中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静脉留置针 固定 透明弹力丝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医院手术器械清洗消毒方法改进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首先进行清洗前的准备工作,再进行传统的清洗方法如人工清洗法、机械清洗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结果应用改进后的方法,如目测法、检测出有机污染物、微生物方法及除锈剂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清洗消毒效果。结论我单位对手术器械的清洁处理方法不断地加以改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手术器械 清洗消毒 方法改进
  • 简介:摘要随着新医疗改革的推行(以下简称新医改),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档案管理工作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对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能够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开展。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医院任职员工越来越多等因素,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越加的困难。因此对医院档案管理的办法进行改进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新医改背景下改进医院的档案管理办法。

  • 标签: 新医改 档案管理 改进方法
  • 简介:摘要随着医药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为了严格药品有效含量符合国家药品相关规定,达到药品的疗效程度以及治疗疾病的药效标准,逐步开展对药品中重要元素含量的测定,以及相应测定方法的创新与改进,要求测定方法实用高效,能够真实的反映出药品的药效水平,为药品的顺利流通做好相关的技术认证。本文以乳酸亚铁口服液中铁含量的测定方法为例,介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改进实验和具体流程措施。

  • 标签: 乳酸亚铁 铁含量 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简介:摘要《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十条对药学部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保健工作模式进行相关规定。而我国大部分医院门诊药房都面临着机械且繁重的老式药品的调剂方法,均希望能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药学临床服务中。但由于我国医院院内包括大量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对住院药房药品的调剂可以采用单剂量调剂法,而门诊药房不可采用此种方法。因此,门诊药房迫切需要一个规范而高效率的调剂方法。本文现对药房药品调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利用日平均数调剂法在药方药品调剂中的作用。

  • 标签: 日平均数调剂法 药学 药品调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对小儿包皮环切术后换药方法,减少小儿换药时疼痛及行动不便。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行包皮环切术后第一次到本院门诊换药室换药的患儿50例为对照组。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行包皮环切术后第一次到本院换药患儿5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沿用传统包扎方法,实验组采用一次性纸杯防护创面,并加强家庭延续护理。通过观察换药时疼痛及行动时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换药时疼痛及行动时疼痛减轻。结论采用一次性纸杯防护创面及做好家庭延续护理能减轻小儿包皮环切术后换药疼痛也无感染发生。

  • 标签: 小儿 包皮环切术 换药 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的护理方法对心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照研究,从2015年1月开始筛选患者,截止2016年10月,采用随机对照结合患者意愿分组,改进组88例,常规组96例,常规组常规护理,改进组针对猝死以及危象、用药安全问题、心理问题、睡眠问题,改进护理方法。结果改进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失眠率、不良事件合计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内科的主要护理,改进护理方法,可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心内科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在中药饮片小包装中常见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方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调查我院在中药饮片小包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方法。结果难以辨别中药饮片性能和质量、中药饮片小包装包装方式不当,包装成本高于药物成本等问题是中药饮片小包装在实践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药物质量和性能,更不利于医院发展,难以维护医院和患者的和谐关系。结论针对中药饮片小包装常见问题,通过进一步加强医院和生产厂家的联系,派遣中医药人员入厂观察和监督,反馈信息给厂家等改进方法,可以保障中药饮片小包装的质量和性能,并进一步维护厂家、医院及患者的和谐关系。

  • 标签: 中药饮片小包装 常见问题 改进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记录,总结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最常出现的问题有不能规范、及时地填写病理申请单填;不能及时送检病理标本;送检中标本混淆或倾倒、术中小标本遗失;病理标本袋标签上患者的姓名被写错或标签脱落;没有很好固定标本导致标本变质等。改进对策有加强全员对病理标本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病理标本的管理,并确保正确固定;加强病理标本管理登记本的管理,严格执行交接制度。从2011年开始改进手术室病理标本的管理方法,病理标本管理问题已由2011年的68例将至2015年的8例。结论针对手术室病理标本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可显著降低病理标本管理缺陷,提高标本管理质量。

  • 标签: 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 问题 改进对策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9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仅做常规护理处理,观察组50例则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不同护理应用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质量评分、呼吸道感染总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护理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可减少呼吸道感染并发症,提高护理实施质量。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呼吸道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的铅,样品经处理后要经过萃取分离,萃取环节比较繁琐,萃取的效率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1。根据多年来的对萃取过程的相关研究,对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铅的萃取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措施。简化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铅的萃取过程,减少复杂的操作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取得准确的检测结果提供依据。方法对20份样品同时使用本法与国标法(GB5009.12-2010)测定,进行比对。结果对上述采用的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且t的界值表双尾概率范围是0.20<p0.05)。结论通过对其萃取方法改进,其在测定食品中铅的含量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火焰原子吸收法 检测方法 修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