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心电图运动平板实验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作用。 方法: 选取 201 8 年 8 月~ 201 9 年 10 月在我院治疗的 236 例 疑似冠心病 患者 , 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有 212 例患者为冠心病 , 分别对这些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和心电图运动平板实验, 比较 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 结果:心电图运动平板实验 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94.92 %、 96.23 % 、 83.33 % 高于 常规心电图检测 的 72.88 %、 76.42 % 、 41.67 %,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 , P < 0.05 。 结论:采用心电图运动平板实验检测的敏感性、特异度、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验,可为早期的真确知道临床治疗措施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电图运动平板实验 冠心病 诊断作用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诊断隐匿型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0月在我院就诊的经冠脉造影确诊为隐匿型冠心病的患者 80例,分别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分析临床诊断结果。结果:运动平板试验的敏感度为 80.77%,特异度为 75.00%,阳性预测值为 85.71%,阴性预测值为 67.74%,预测准确性为 78.75%。结论:运动平板试验诊断隐匿型冠心病有较优的敏感性和预测准确性,且检查方便,经济负担小;并能为冠状动脉造影提供科学性筛选,对隐匿型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平板运动试验 隐匿型冠心病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冠脉造影与平板运动试验在诊断冠心病中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4 月期间,我院就诊的 50 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冠状动脉与平板运动试验。比较冠心病诊断结果。 结果 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平板运动试验,能有效提高诊断效果,且该方法属于无创诊断,能有效降低对患者伤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脉造影 平板运动试验 冠心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冠心病患者应用运动平板心电图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的 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 2月至 2020年 2月,从我院共计选取 76例冠心病患者展开研究对象,均进行运动平板心电图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认其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 结果: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相比较,其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显著高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运动平板心电图的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显著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为冠心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运动平板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 简介:摘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心肌缺血的诱发试验。在进行此试验时,可因多种原因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或原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消失。正确认识心肌缺血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助于我们对冠心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造成的危害。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此次的实验主要了解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是否有影响。 方法:选取章丘区人民医院 2019年 7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 60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 (病程 1个月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名,两组均同时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步行训练,观察组则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主要针对两组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治疗效果,平衡能力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下肢 Fug1-Meyer (FMA)评分、 Berg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实验组的治疗总效果明显比对照组的康复效果好,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的康复效果在多方面都要优于传统的康复训练。说明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于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脑卒中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下肢功能恢复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方法: 选择在本院于 2018 年 04 月至 2019 年 12 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研究内容者共计 100 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运动平板试验,观察组开展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 两组患者 诊断阳性率 、 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 结果: 观察组诊断阳性率( 98.00% )明显较对照组( 84.00% )更高,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案,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冠心病诊断的阳性率。

  • 标签: 运动平板试验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平板运动负荷超声心肌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无冠状动脉相关病史、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行平板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的体检者58例。应用斑点追踪软件分析静息和运动负荷峰值状态常规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前向血流频谱E峰值、A峰值,二尖瓣侧壁瓣环运动曲线e、a、s值,计算E/A,e/a,E/e,并对整体和节段(17个)左心室纵向峰值应变和纵向峰值应变达峰时间进行静息和运动负荷峰值状态比较,计算经心率校正后的静息和运动负荷峰值应变达峰时间比值。结果LVESVI峰值较静息时减小[(6.4±2.1)m3/m2 vs(14.7±3.6)m3/m2],峰值期二尖瓣环s峰值较静息时明显增高[(0.21±0.27)m/s vs(0.12±0.0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左心室节段除后壁和下壁基底段外,峰值应变在负荷运动峰值期较静息时均明显增加(P均<0.05),静息和运动负荷峰值期的应变绝对值均是心尖部最高[(24.9±3.2)%,(33.9±3.7)%],与基底段和中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运动负荷峰值期各节段达峰时间均较静息期明显缩短(P均<0.01),心尖段峰值期达峰时间最短[(215.9±35.6)ms],基底段峰值期达峰时间最长[(237.8±43.4)m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息与运动负荷峰值状态经心率校正后的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比值为2.3~3.0。结论负荷状态的应变及达峰时间参数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负荷前和负荷后均可独立反映心肌功能状态,可为不同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平板运动 斑点追踪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联合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情况,观察其病变程度的意义。 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 148 例。所选患者以 冠状动脉造影 为标准,进一步分析平板运动试验、心脏彩照以及两者联合等三种检查方式的应用,比较其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病变支数的阳性检出率。结果:三种检查方式相对比之下,联合检查方式的应用对于患者而言敏感度较低,特异性较高。对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阳性检出率方面,联合检查方式更加具有效果,检出率较高。数据存在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三种检查方式相比较后,运用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的方式更加具有优势,诊断病变支数数量较多,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平板运动试验 心脏彩超 冠心病 病变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平板心电图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与价值比较。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门诊收治 的 5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将检查结果与运动平板心电图对比。结果: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灵敏度 91.30%( 21/23),特异度 88.89%( 24/27),阳性预测值 87.50%( 21/24),阴性预测值 92.31%( 24/26),准确度为 90.00%( 45/50)。运动平板心电图法检查灵敏度 60.00%( 15/25),特异度 60.00%( 15/25),阳性预测值 60.00%( 15/25),阴性预测值 60.00%( 15/25),准确度为 60.00%( 30/50),两组比较( P< 0.05)。结论: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显著,有利于为冠心病鉴别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运动平板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例因颅内动脉瘤、椎动脉夹层或颈动脉海绵窦瘘而行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使用DSA工作站对支架置入后普通平板CT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结果分别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方法显示的支架重建图像质量的差异;采用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将靶血管5 s-3D-DSA重建图像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的支架重建图像进行融合,观察并评估支架完全打开及贴壁情况。结果23例患者顺利置入25枚Willis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与普通平板CT相比,高分辨平板CT能更清晰和直观地显示金属支架细节,图像质量评分有明显提高(0.56±0.71 vs. 1.5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观察到1枚支架头端金属丝U型连接处打折,但未见血管破裂及内漏等情况,余24枚支架完全打开并贴壁良好。结论高分辨平板CT能清晰展示支架打开程度及贴壁情况,进而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高分辨平板CT Willis覆膜支架 支架置入术 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及其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8例予血管内治疗后行平板CT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依据其是否存在局部平板CT高密度征及是否发生出血转化进行分组,对比高密度征组与非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平板CT高密度征与出血转化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高密度征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形态特点及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为41.0%(32/78)。与非高密度征组相比,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明显更高(6.5% vs. 53.1%),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显更高[2.0(1.0,3.0)分 vs. 3.9(3.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25.6%(20/78)。与非出血转化组相比,出血转化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更高(31% vs. 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板CT高密度征是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23,95%CI:1.125~2.358,P=0.000)。(3)脑皮质及皮质下、基底节区、蛛网膜下腔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2.5%(4/32)、40.6%(13/32)、21.9%(7/32),出血转化发生率分别为75%(3/4)、53.8%(7/13)和57.1%(4/7),3个月mRS评分平均分别为4.5、3.0和4.0分;另有8例(25%)患者出现血管内平板CT高密度征,其出血转化发生率高达87.5%(7/8),3个月mRS评分均≥4分。(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开通时间≤6 h是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OR=0.687,95%CI:0.193~0.936,P=0.044)。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提示出血转化高风险及较差预后,尤其是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域和血管内区域出现者;尽量缩减血管开通时间或许可减少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平板CT 高密度征 出血转化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8岁、11岁和14岁受试者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与客观测量的体育锻炼(P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从瑞典东南部三个中产阶级社区的六所学校招募了549名儿童和青少年(264名男孩)。使用密封式计步器客观测量每天的步数,每日填写一份关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情况的简短问卷。研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每日使用的平均分钟数与每日平均步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低使用者与高使用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总体来看,每天的步数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量呈一定的负相关(r=-0.329,P<0.001),但男孩(r=-0.340,P<0.001)低于女孩(r=-0.401,P<0.001)。当进一步按性别和年龄分层时,这种相关性仅存在于14岁的女孩(r=-0.385,P<0.001),且仅在这一组中,低使用者和高使用者之间存在差异(P=0.005)。结论每天步数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当按性别和年龄组分层时,这种相关性只在14岁的女孩中观察到。研究结果可能针对未来青春期女孩的体育锻炼。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