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研究中药复合物对血脂的影响。结果显示,给予模型组高脂饲料2周后,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C、TG、LDL-C显著升高(P<0.05),表明模型建立成功。给予受试物前各剂量组TC、TG、LDL-C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受试物31d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TC、TG、LDL-C显著降低(P<0.05);各剂量组HDL-C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国食药监保化[2012]107号9个规定中辅助降血脂动物功能实验评价标准,可判定当归、三七、川芎提取物配伍具有辅助降血脂的功效。

  • 标签: 当归 三七 川芎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复合纳布啡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分为0.1%罗哌卡因复合纳布啡0.2 g/L组(RN组,333例)和0.1%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2 mg/L组(RF组,329例)。记录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产妇及助产师满意度评分、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共有547例产妇完成试验(RN组276例,RF组271例)。RN组第一产程NRS低于RF组(P<0.05),第二产程NR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及助产师满意度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中尿潴留发生率RN组(17.75%)低于RF组(30.26%)(P<0.05),恶心呕吐、瘙痒、Bromage评分大于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7分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罗哌卡因复合纳布啡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相比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罗哌卡因 纳布啡 芬太尼 分娩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痤疮采用复合酸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 2019 年 5 月 -2019 年 11 月期间本院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 40 例,给予复合酸治疗,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 4 周治疗总有效率为 75.00% ,治疗后 12 周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0% 。 结论 痤疮采用复合酸治疗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使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痤疮 复合酸 治疗效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冷热循环前后低收缩复合树脂微拉伸强度,评价其粘结性能及冷热循环对其粘结长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新鲜离体磨牙并制备冠中部牙本质粘结界面,随机分为两组后分别使用低收缩树脂粘结系统和 SE Bond粘结,复合树脂充填固化,制备柱状微拉伸试件。实验组浸泡于蒸馏水中进行冷热循环 10000次后进行微拉伸测试,对照组即刻进行测试。结果:微拉伸强度测试结果显示,冷热循环前后,低收缩复合树脂粘结系统的微拉伸强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论是否进行冷热循环,低收缩复合树脂粘结系统的粘结强度大于 SE Bond( P<0.05)。结论:低收缩复合树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冷热循环对低收缩复合树脂粘结强度有影响。

  • 标签: 复合树脂 微拉伸强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子宫切除采取腹腔镜技术中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48例非子宫脱垂良性病变子宫切除术(行腹腔镜)患者为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给予研究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法,给予对照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恢复质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在多项麻醉恢复数据上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子宫切除术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其效果明显优于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该技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子宫切除术 硬膜外麻醉 静吸 腹腔镜技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严重复合伤院前急救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9 年院前急救的 80 例严重复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抢救成功率。结果: 80 例患者中,成功抢救 68 例,抢救成功率为 85.0% 。结论:针对严重复合伤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尤为必要,能够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 标签: 严重复合伤 院前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葛根复合粉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为开发胃粘膜保护功能食品提供理论依据。建立无水乙醇致大鼠胃粘膜损伤实验模型,观察胃粘膜出血情况,测定胃粘膜损伤指数,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胃粘膜组织的病理组织变化及各项指标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葛根复合粉能够抑制胃部的肿胀及出血,可使大鼠胃粘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并改善大鼠胃粘膜水肿、炎性浸润程度。表明葛根复合粉对乙醇造成的胃粘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葛根复合粉 胃粘膜损伤 乙醇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急诊复合伤患者的急救方法及护理措施探究。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自 2018年 7月 -2019年 3月收治的 116例复合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合理有效的急救方法及护理措施,记录急救效果。 结果:康复患者占比49.1% ,轻度残疾患者占比 17.2% ,中度残疾患者占比 12.0% ,重度残疾患者占比 6.9% ,植物人占比 4.3% ,死亡占比 1.7% 。 结论:对急诊复合伤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急救方法及护理措施,能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 标签: 急诊复合伤 急救方法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兔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动物模型,以便后续研究,为临床上耳廓复合组织瓣的应用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质量2.5~2.8 kg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由南京鼓楼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在其背部设计软组织缺损创面2.0 cm×2.0 cm,全层切取耳缘近耳根处同等大小组织,形成背侧皮肤-软骨-腹侧皮肤三层结构耳廓复合组织瓣。适当修剪组织瓣腹侧皮肤及软骨,残余的腹侧皮肤予无菌贴膜覆盖。将组织瓣背侧皮肤作为被盖,游离移植至背部创面,打包固定。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意外死亡,兔耳廓复合组织瓣均成功游离移植,且形态稳定。取材可解剖出软骨及贴膜。结论利用新西兰大耳白兔可成功建立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模型,且该模型易于建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 标签: 耳廓复合组织瓣 游离移植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胃大部切除术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 2017年 2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的 92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 46例采取全身麻醉,针药复合全身麻醉组 46例采取针药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身麻醉组、针药复合全身麻醉组麻醉效果分别为 76.1%和 93.5%( P< 0.05)。针药复合全身麻醉组麻醉后较全身麻醉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恢复定向力以及拔管的时间缩短,患者的术中各项生命体征更为平稳( P< 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患者采取针药复合全身麻醉具有临床有效性,可提高麻醉效果,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后麻醉恢复的时间,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针药复合麻醉 胃大部切除术 临床效果
  • 作者: 李远春 赵雁林 李燕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0
  • 出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206,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100730
  • 简介: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球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鸟分枝杆菌复合群肺病(MAC肺病)是常见的类型之一。MAC肺病病程长,治疗困难,是分枝杆菌治疗的难点。该病唯一有循证证据的治疗药物为大环内酯类,但存在时间长、易耐药等问题。本文将对MAC肺病指南标准治疗方案和最新治疗药物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初步评价含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用药方案对MAC肺病的治疗效果,并以患者治疗转归为出发点,提出MAC肺病患者在治疗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标签:
  • 作者: 史冬梅 韩红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12病房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冠心病精准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冠心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100029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复合血运重建(HCR)综合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两种手术策略的优点,可应用于复杂多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HCR按计划"一站式"或"分期式"采用小切口CABG行左胸廓内动脉至前降支的旁路移植,采用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对非前降支病变血管进行成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常规CABG。多项研究结果表明,HCR安全有效,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HCR作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新型治疗策略具有良好前景。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血管重建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血管成形术,气囊,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门诊胃肠镜中的检查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门诊接受胃肠镜检查的86例患者视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的时间顺序划入试验组与参照组(n=43)。参照组患者使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组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丙泊酚用量均优于参照组患者,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麻醉后出现1例不良反应,参照组患者麻醉后出现7例不良反应,参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门诊胃肠镜检查中的使用,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少丙泊酚的使用量。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门诊胃肠镜
  • 简介:摘要GATOR1蛋白复合体作为mTORC1上游的负性调控因子,是mTOR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和自噬起到了重要作用。GATOR1蛋白复合体包括DEPDC5、NPRL2和NPRL3共3个组成部分,三者相互协同配合在细胞内共同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凋亡。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GATOR1蛋白复合体相关基因变异与癫痫之间的关系逐渐被认识。本文对GATOR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癫痫的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脏是富含线粒体的器官之一,其正常运行依赖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为细胞供能。线粒体复合体(mitochondrial complex,MC)构成了线粒体呼吸链(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MRC),具有电子传递和质子转移的功能,参与OXPHOS的过程。近年的研究表明,MC参与了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MC在不同的肾脏疾病中作用不尽相同。本文旨在系统综述MC的功能,总结其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以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为主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肾脏肿瘤、线粒体DNA(mtDNA)疾病等不同肾脏病领域中的作用,分析探讨MC作为新的靶点在肾脏疾病诊治中的潜在价值。

  • 标签: 线粒体 电子转运 线粒体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雨生红球藻紫苏籽复合油对小鼠功能 的影响。方法:将 SPF级昆明种雌性小鼠 200只随机分为 5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再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 0.1 、 0.2 、 0.6 g/kg bw)组及对照组。 连续灌胃 雨生红球藻紫苏籽复合油 30天,分别进行迟发型变态反应实验、 抗体生成细胞数、 小鼠碳廓清 实验、 NK细胞活性实验。结果: 0.2 、 0.6 g/kg bw剂量组能增加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能力, 能增加小鼠 NK细胞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0.2g/kg bw剂量能增加 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3个剂量组对小鼠体重、脾脏 /体重比重、胸腺 /体重比值、 碳廓清吞噬 能力均无明显影响(P> 0.05)。结论: 雨生红球藻紫苏籽复合油 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作用。

  • 标签: [ ]雨生红球藻油 紫苏籽油 免疫 小鼠
  • 简介:摘要三角纤维复合体(TFCC)是下尺桡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TFCC损伤是导致腕尺侧疼痛常见的原因。TFCC损伤可导致腕部乏力、疼痛、活动受限等,影响日常生活、工作。随着对TFCC解剖和生物力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TFCC损伤分型也在不断变化,其修复方式也在不断改善,但仍没有"金标准"。笔者就TFCC解剖、损伤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分型及治疗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TFCC损伤提供参考。

  • 标签: 腕关节 三角纤维软骨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童血液内分泌科于2017年收治的2例范可尼贫血(FA)患儿的临床特征、化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FA相关基因进行Sanger测序及缺失重复分析(MLPA)。2例患儿分别为4岁3个月(女)、6岁(男),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乏力伴双下肢出血点。女童双下肢及腰背部散在牛奶咖啡斑,左手拇指指甲缺如,男童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男童心脏超声见左心房、左心室大,节段性心肌损害。2例患儿骨髓活检均显示骨髓增生低下(40%)或极度低下(10%),未见巨核细胞。染色体畸变测试、单细胞凝胶电泳测试、小巨核酶标(CD41)、CD55、CD59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均无明显异常。基因测序分析发现2例患儿均存有Fanc A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突变分别来自于父母双方。女性患儿及其父亲21号外显子存在c1838delT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移码突变p.I613Tfs*27。MLPA结果显示该女性患儿及其母亲Fanc A基因外显子1-3杂合性缺失突变。男性患儿及家系基因测序分析发现该患儿及其母亲在41号外显子存有c4124_4125del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移码突变p.T1375Sfs*49。提示男性患儿及其父亲Fanc A基因外显子23-40为杂合性缺失突变。对疑似FA患儿进行相关基因测序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c1838delT是新发现的Fanc A基因突变位点。

  • 标签: 范可尼贫血 Fanc A基因 复合杂合突变
  • 简介:摘 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门融入了多种学科内容的应用学科,并且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医学检验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所以,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基地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推动医学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校企合作模式下对于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进行的探析,希望能够起到一点参考作用。

  • 标签: 校企合作 医学检验 复合型人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儿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10岁,均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儿。瘢痕挛缩畸形部位分别位于腋部、肘部、腘窝及躯干等14处。其中腋部瘢痕黏连挛缩导致肩关节上举角度仅为30°~60°;肘部瘢痕挛缩导致肘关节伸直角度仅为45°~90°;腘窝瘢痕导致膝关节伸直角度仅为95°~110°,侧胸腹部瘢痕挛缩致同侧乳头下移5 cm,伴站立位中线向患侧屈曲约20°。术中彻底松解瘢痕挛缩,恢复关节活动度,复位移位器官,并形成继发创面,范围5 cm×10 cm~11 cm×20 cm。选取其他瘢痕区域作为供区,其中背部8处,大腿6处。用鼓式取皮机或电动(气动)取皮机先切取厚层瘢痕皮,再以0.5 mm厚度切取自体断层瘢痕组织,按1∶1比例制备网状瘢痕支架,其上覆盖取自头部的刃厚皮片,形成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植于瘢痕挛缩松解后继发创面。切取的瘢痕表皮回植原瘢痕供区。供、受区均常规加压包扎,7~10 d后更换敷料,查看皮片成活情况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2例患儿共移植14块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所制备的复合皮均与瘢痕松解后继发创面大小、形状一致,其中12块皮片成活良好,2处因局部感染导致部分皮片坏死,经换药后治愈。随访2~24个月,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术区外观满意,腋部、肘部、腘窝等关节均充分松解,肩关节挛缩患者术后上举达150°~170°;肘关节挛缩患者均可基本伸直,达170°~180°;膝关节挛缩患者可完全伸直,达180°;侧胸腹部瘢痕挛缩松解后患侧乳头恢复正常位置,站立位中线基本正常。14块瘢痕表皮回植区皮片均成活良好,外观与术前无明显区别。头部供皮区愈合良好,无瘢痕形成及脱发现象。结论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效果较好,为儿童深度烧伤后遗畸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 标签: 儿童 烧伤 瘢痕 复合皮 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