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例特点,以降低基地细胞癌的临床误诊率。方法选取2006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疑似为基底细胞癌的患者120例,其中确诊82例,对其手术后的癌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得到相应的数据。结果从发病的部位来比较其误诊率,统计数据显示,不同部位的误诊率差异比较小(P>0.05),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从年龄的误诊率来看,60岁之前误诊率高,与总的误诊率比较有差异(P<0.05),且差异有意义,结论基底细胞癌在临床上的诊断很容易发生误诊,但是对容易误诊的疾病类型的主要特点进行掌握,做好临床的鉴别诊断,可以提高基底细胞癌的确诊率,及早确诊,及早对症治疗,减少此病的并发症和致残率。

  • 标签: 基底细胞癌 病理检验 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TOBS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不一,变化较大,使用颅脑MRI结合MRA或CTA能够较好进行早期诊断。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要提高认识和警惕,影像学检查对该病诊断至关重要,应尽可能早期检查和治疗,本病预后相对较差,死亡率较高,应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治疗。

  • 标签: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临床特点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成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外伤后基底节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诱因包括基底节区血管解剖结构、头部加速伤或减速伤、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低氧血症等;经由针对性治疗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量表进行评分,死亡4例,植物生存5例,重残10例,中残18例,良好31例。结论基底节区血管解剖结构、头部加速伤或减速伤、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低氧血症等均为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的诱导因素,必须要强化发病机制研究,重视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确保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外伤 基底节区小血肿 成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例TOB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及饮酒等脑血管病高危险因素,首发症状多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眩晕、肢体运动障碍等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应区的多发梗死病灶。TOBS病致残率及死亡率高,预后差。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该病病情凶险,易误诊、漏诊,且临床及影像特征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及积极有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 标签: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基底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颅内基底动脉瘤患者48例,全身麻醉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安全性。结果4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为100.0%,治疗总有效率为93.8%;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随访1个月~2年,均未新增神经功能缺失,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颅内基底动脉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基底动脉瘤 介入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支架植入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常常引起后循环缺血,笔者结合具体病例谈了一些看法和体会。本研究对6例严重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狭窄程度严重、最近有症状发作或局部有溃疡形成、偏心性斑块的基底动脉狭窄首先采用较小的球囊进行扩张,使管腔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临床研究效果较好。

  • 标签: 支架植入 椎基底 动脉狭窄 后循环缺血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5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8例,保守治疗7例,在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5例,中残6例,重残2例,持续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发病率低而致残率较高,早期诊断,积极而恰当的治疗,能改善预后。

  • 标签: 基底节血肿 颅脑创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6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按照手术治疗时机分为A组(发病后7h内)和B组(发病后7h~3d),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Spitzer指数评分明显优于B组,手术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发病后7h内给予其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提高治疗优良率。

  • 标签: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手术治疗 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0.6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天麻素注射液0.6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天。观察疗效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50例,临床痊愈21例,显效23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50例,临床痊愈16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栓通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栓通 天麻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在笔者所在医院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中选取108例,在基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舒血宁注射液20ml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天,14天为一疗程。结果通过治疗,多数患者眩晕、恶心、视物模糊、走路不稳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总有效率达到93.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舒血宁注射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简介:目的观察凯时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6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凯时研究组(34例)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31例),比较2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1.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凯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凯时注射液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疗效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西药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中西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7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的是综合性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3.3%,实验组患者恢复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硬通道穿刺通道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进行术后护理具有明显的恢复效果,可以进行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硬通道穿刺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冻干粉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治疗组予血塞通冻干粉,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良好疗效。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塞通冻干粉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对基底区脑出血患者使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的临床意义与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脑外科基底区脑出血10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A、B组。对A组患者进行药物保守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联合进行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恢复能力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方式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人数比较显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显著优于保守治疗患者(P<0.05)。生活能力改善人数比较显示超早期微创引流术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保守治疗(P<0.05)。结论临床对基底区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疗效确切。该手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将血肿融碎并使用穿刺针将其引流出脑外,有效清除血肿。直接减轻压迫损伤,短时间内使受损神经元得到修复。手术操作时间短,恢复速度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治疗效率高能够及时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健康生活。

  • 标签: 基底区 脑出血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 临床疗效与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5例,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未有明显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迅速有效的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最佳时间窗。方法将此次所收治的12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发病到手术时间顺序分组为甲乙丙丁四组。甲组<7h;乙组7~24h;丙组24~72h;丁组>72h。对这些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甲、乙、丙、丁四组治疗有效率和再出血率分别为86.67%(26/30)、26.67%(8/30);90.00%(27/30)、3.33%(1/30);63.33%(19/30)、3.33%(1/30);50.00%(15/30)、6.67%(2/30);治疗有效率甲乙组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P>0.05);甲乙两组与丙丁组比较(P<0.05);丙丁组比较(P>0.05)。再出血率甲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时,如果<7h治疗则会加大再出血风险,>24h治疗,则会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产生影响,因此最佳时间窗为7~24h。

  • 标签: 钻孔引流术 基底节区脑出血 最佳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