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 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检验诊断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9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20例 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检验显示,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为 142

  • 标签: EDTA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 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检验诊断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液分析仪采用抗凝剂EDTA-K2抗凝进行血液细胞分析时,有时会发生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出现假性偏低的现象,即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 pseudo thrombocytopenia, EDTA-PTCP)。EDTA-PTCP如未被及时发现,会给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误诊、误治,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对EDTA-PTCP相关因素的探析及其实验室对策的研究备受关注,尤其是EDTA-PTCP实验室解决方案的建立更有必要。文章探析了血液细胞分析仪因EDTA导致的EDTA-PTCP发生的相关因素,论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其实验室质量控制。

  • 标签: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液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 探讨与分析 解决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SCNN1G基因新发纯合突变所致的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型(PHAⅠ),为PHAⅠ患儿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1例SCNN1G基因突变所致PHAⅠ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实验室检查、基因测序进行回顾分析,以"pseudohypoaldosteronism type Ⅰ/PHAⅠ" 、"Mutation" 、"Variation" 、"SCNN1G"及"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HAⅠ" 、"突变" 、"变异" 、"SCNN1G"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知网,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3月,总结多脏器型PHAⅠ(Sys PHAⅠ)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本患儿,男,6 d,因"拒奶伴反应差1 d"入院,主要表现为反复脱水、心律失常、低钠血症、高钾血症。经补液、补钠、降血钾、氢化可的松治疗效果不佳。基因检测发现SCNN1G c.102_107delCAACAC纯合缺失突变,父亲及母亲均杂合突变,该突变系新发突变。临床诊断PHAⅠ后家属放弃治疗,出院3 d患儿死亡。共检索28篇文献47例Sys PHAⅠ患者,97.9%在新生儿期发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脱水/体质量不增,所有患者发生高钾血症、低钠血症、血浆醛固酮增高,均基因测序明确突变类型,其中SCNN1A基因突变36例,SCNN1B基因突变7例,SCNN1G基因突变4例,与本报道1例合并后共48例。结论脱水、体质量不增合并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和血醛固酮增高需考虑PHAⅠ,基因测序可明确诊断。

  • 标签: SCNN1G基因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型 高钾血症 低钠血症 血醛固酮增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李淑荣主任将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分为风火上扰、风痰瘀血、气虚血瘀、阴虚风动4种证型,其中,风火上扰者,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风痰瘀血者,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虚血瘀者,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阴虚风动者,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李老师临证过程中重视辨舌之虚实、病之久暂,擅用化瘀通络、醒脑开窍之法,临床疗效颇佳。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 标签: 中风(中医) 假性球麻痹 吞咽困难 中风后遗症 名医经验 李淑荣
  • 简介:摘要肥胖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增加了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的制订,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对肥胖症进行合理的诊疗及管理提供了具体指导,提高肥胖症的正确诊断,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将有助于预防肥胖症相关慢性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肥胖症 指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巨大假性囊肿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的时间基准,收集我院2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巨大假性囊肿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动态随机分组法,分成研究组15例,参照组10例。研究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参照组给予内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参照组的治疗效果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 巨大假性囊肿 腹腔镜手术治疗 内镜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出现右肱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并压迫正中神经的病例,手术切除瘤体后用8-0无损伤缝线修复肱动脉裂口。术后1年随访假性动脉瘤无复发,右手指端皮肤感觉略减退,萎缩的大鱼际未再进展,握力尚可,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 标签: 肱动脉 假性动脉瘤 正中神经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外周血中出现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及泪滴样红细胞是骨髓纤维化患者常见的表现。小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大小近似于大血小板,全血自动分析仪易将其误判为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现报道1例骨髓纤维化转化急性白血病的老年患者,起病时血小板明显减低,化疗后短期内血常规提示血小板数值恢复,与临床预期不符。最终通过复查血涂片以及后续的荧光染色法验证,证实为假性血小板增多,避免了误导后续诊疗。

  • 标签: 骨髓纤维化 红细胞碎片 假性血小板增多
  • 简介:摘要总结我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处理情况。8例患者中3例接受手术治疗,5例接受介入治疗。2例行假性动脉瘤修补,1例行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术,5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36个月,1例因伤口感染而致间置血管内漏,最终行动脉结扎、截肢,1例发生近端内漏,二次介入治疗,1例发生非假性动脉瘤相关性死亡。7例患者血管通畅良好,无假性动脉瘤复发,无远端缺血等并发症。我们认为对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进行适时恰当的血管外科处理是避免不良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例患者因外伤致胰腺断裂并假性囊肿形成,行腹腔镜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术后胰腺囊肿复发,重置引流管后效果不佳,改行ERCP+支架内引流术,术后无任何并发症,术后1年假性囊肿完全消失,表明ERCP+支架内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胰腺断裂并发假性囊肿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ERCP 胰腺创伤 胰腺假性囊肿
  • 简介:摘要左心室假性室壁瘤是心脏手术或创伤后罕见的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该文报道 1例心脏刀刺伤修补术后迟发左心室巨大假性室壁瘤,临床首发表现为咯血,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该文结合文献分析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介入治疗入路及封堵装置的选择,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脏室壁瘤 经皮介入治疗 封堵器 咯血 肱动脉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的发生、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肝移植受者资料,筛选出发生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3例,均为男性,年龄41~57岁。分析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时间分别为术后第19天、28天、63天。3例患者均有便血、腹痛,2例伴呕血,2例胆漏伴腹腔感染。3例患者术后均有发热。病例1经剖腹探查肝动脉结扎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行肝动脉介入栓塞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病例3手术切除假性动脉瘤并行肝动脉重建,反复腹腔大出血。结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时间跨度大,早期不易诊断,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需重点防治胆漏、腹腔感染等。

  • 标签: 肝移植 假性动脉瘤 腹腔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真性前列腺偶发癌(AIPCa)和假性前列腺偶发癌(PIPC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52例诊断为前列腺偶发癌(IPCa)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77.5(55~93)岁;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位值27.7(12~35)分;48例术前行前列腺超声检查,前列腺体积中位值38.6(2.3~130.2)ml。48例行PSA检查,其中47例tPSA中位值6.7(1~46)ng/ml;1例tPSA>100 ng/ml。52例中13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24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UERP),15例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RCP)。依据术前检查是否完善、有无前列腺穿刺指征、前列腺穿刺流程是否规范,区分为AIPCa和PIPCa。比较3种术式检出的IPCa患者的资料,比较AIPCa和PIPCa患者一般资料、病理及预后差异。结果3种术式IPCa患者年龄、IPSS、PSA、T分期、Gleason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种术式的前列腺体积[39.7(9.80~64.10)ml,65.93(22.20~130.20)ml,23.46(2.34~41.60)ml]和前列腺组织切除率[45.3% (26.2%~50.0%),47.5% (45.0%~75.5%),100.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2例中AIPCa 21例,PIPCa 31例。AIPCa与PIPCa患者年龄[75.5(55.0~93.0)岁与77.1(63.0~87.0)岁]、IPSS[23.8(12.0~35.0)与26.1(16.0~35.0)]、前列腺体积[40.11(6.00~126.02)ml与52.27(2.34~130.20)ml]、前列腺组织切除率[63.0%(45.0%~100.0%)与66.5% (26.2%~100.0%)]、T1b期比例[61.3%(19/31)与33.3%(7/21)]、手术方式、Gleason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IPCa患者tPSA水平明显低于PIPCa患者[3.14(0.87~7.38)ng/ml与14.68(5.36~50.00)ng/ml,P<0.001]。术后随访6~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AIPCa与PIPCa患者中分别有23.8%(5/21)与45.2%(14/31)随访过程中PSA升高,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雄激素剥夺治疗;AIPCa患者无转移或死亡,PIPCa患者中2例出现骨转移,1例死于前列腺癌全身转移。结论PIPCa较AIPCa患者预后相对不良,PIPCa存在漏诊及临床低估可能。临床应严谨定义IPCa,严格遵守穿刺活检指征,强调PSA在肿瘤筛查及穿刺活检中的参考价值,慎重对待PSA异常时的阴性穿刺活检结果,避免术前漏诊。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偶发癌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膀胱前列腺切除术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