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很多人采购食品之后就将其塞进冰箱。事实上,冰箱内部不分区域存放食物会导致食物交叉污染。那么,如何将食物放在冰箱的最佳位置呢?

  • 标签: 最佳位置 食物 冰箱 交叉污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舟骨骨折治疗过程中不同固定位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4年6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腕舟骨骨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32例采用功能位石膏固定;观察组患者32例采用掌屈尺偏位石膏固定,随访6-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为90.63%,骨折愈合时间为(9.6±3.4)d;对照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为75.0%,骨折愈合时间为(12.8±2.4)d,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腕舟骨骨折时石膏固定位置选掌屈尺偏位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腕舟骨骨折 功能位 掌屈尺偏位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典型主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中变位试验阳性和阴性的患者,探讨BPPV自愈性机制及发病机制。方法详细记录2011.12~2012.4头晕门诊就诊的76例位置性眩晕患者病史、体位试验,45例符合贵阳BPPV诊断标准,31例变位试验阴性,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PPV组平均年龄53.5±13.6,阴性组平均年龄49.7±14.8,两组年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1.076,P=0.286,P>0.05,两组年龄没有差别;BPPV组病程(除外半年以上患者):平均13.5±13.17天,阴性组平均14.2±13.84天,两组病程进行非参数检验,Z=0.429,P=0.668,P>0.05,两组病程没有明显差别。结论BPPV存在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除了管石症及嵴顶耳石症,可能与耳石器官及球囊与椭圆囊神经病变有关。自愈型BPPV可能和耳石器官的轻微病变有关,因此代偿迅速完全。

  • 标签: 眩晕 良性阵发性 眼震 发病机制 自愈
  • 简介:目的应用MRI测量腰椎各椎间盘平面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月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患者,测量腰椎MRI各椎间盘平面双侧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D),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比较节段间差异,t检验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节段D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节段D与患者年龄、身高、BMI的相关性。结果腰椎各椎间盘平面肌间D从L1/2水平至L5/S1水平逐渐增大,不同节段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3614.84,P=0.00;右侧:F=3411.34,P=0.00),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仅与D2间存在相关性,而D2~D5间则两两正相关。男性与女性患者仅L4/5节段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其他节段D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节段D与患者的年龄均无相关性。男性患者D1双侧均与身高呈正相关,女性患者D1L、D1R及D2L与BMI正相关,而D4双侧与身高呈正相关。结论腰椎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位置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BMI等关系不大。在L1-3水平,肌间隙距离正中线较近,适合作单个正中切口;在L4~S1水平则应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应用双侧切口。

  • 标签: 腰椎 肌间隙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176例明确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管结石症患者采用Epley法复位治疗,嵴帽结石症患者采用Semont法复位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76例患者经1次治疗后痊愈134例,有效26例,无效16例,2次治疗后痊愈149例,有效18例,无效9例,经过3次后痊愈161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结论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明显,安全简单,是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9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2例BPPV患者根据不同的受累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愈86例(占93.5%)、好转4例(占4.3%)、无效2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4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复发,复发率为4.3%。结论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肯定,见效快,方法简单且短期复发率低,可作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的相关性,并对其相互影响进行总结,为今后正畸治疗提供可靠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进行正畸的45例患者,分别对其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的进行正畸治疗,且愈后效果较好,颞下颌关节位置稳定。结论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有明显的相关性。

  • 标签: 颌位差异 髁突位置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双腔气管导管误插入右侧主支气管后位置调整的临床病例,并进行总结。方法我们选择了2013年1-12月间的42例首次插管误插入右侧主支气管的病例位置调整情况进行了记录和研究,记录和观察项目包括a导管误插右侧,退到主气管后一次调整成功。b经过2次和3次调整成功。c经过3次以上调整后成功。d经过3次以上调整后仍失败,此时左右反向使用气管导管,仍能形成有效的单肺通气效果。e调整失败,单肺通气失败。结果42例首次插管误插入右侧的病例中a一次调整成功者8例,占总例数的19%。b2-3次调整成功者22例,占总数的52%。c3次以上调整到位者2例,占总数的5%。d3次以上调整失败后反向使用气管导管并形成有效的单肺通气者9例,占总数的21%。e调整失败,单肺通气失败者1例,占总数的2%。结论发生左双腔导管误插入右侧主支气管后,进行3次以内调整,成功的机会是非常大的。若3次仍失败,则不宜进行过多的尝试,此时,反向使用气管导管进行单肺通气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 标签: 双腔气管导管 误插 位置调整
  • 简介:目的观测在右侧卧位下,吸气峰压联合PETCO2的变化预判右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110例行胸科手术患者插入Mallinckrodt右DLT,在侧卧位后发生导管过深移位共25例。以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正位双肺通气(s1)、右侧过深单肺通气(s2)及右侧正位单肺通气(s,)三个阶段,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min。结果S2的Ppeak比s1增加75.5%,S,比s1仅增加44.1%;S2的PETC02比s1下降17.5%,S3比S1仅减少8%。以单肺通气时的Ppeak≥S1Ppeak的1.6倍,PETC02值比s1下降10%,结合OLV时的Ppeak达到24cmH2O作为判定管端错位的截止值,特异性和预测阳性率分别达到85.7%和90%。结论侧卧位下,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联合运用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ETCO: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

  • 标签: 双腔支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吸气峰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III类患者舌体位置与下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下颌前突来我院正畸科就诊的骨性III类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将研究对象根据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均角、低角三组。在侧位片上测量休息时不同位点的舌体位置,测量CBCT中下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釉-牙骨质界S1层面及根中部S2层面处,高角组和均角组与低角组的下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与舌体位置高低呈负相关关系(p<0.05)。在根尖层面S3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与舌体前、后部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角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舌体位置高低与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舌姿势位 牙槽骨厚度 骨性III类 垂直骨面型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镜与内镜下不同纵裂入路的结构显露特点及解剖结构标志定位。方法成人尸头10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具,分别采用经前额纵裂入路和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联合室内孔入路,在显微镜和内镜下观察内部结构。结果显微镜与内镜下经前额纵裂入路微创并可充分显露和定位鞍区和第三脑室,有利于切除第三脑室前部和鞍区肿瘤,而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联合室内孔入路微创并可充分显露和定位第三脑室及侧脑室解剖结构,有利于第三脑室、房部、体部及侧脑室额角的手术操作。结论两种纵裂入路均可在显微镜、内镜下充分显露第三脑室等部分结构,组织创伤小,临床上可根据病变特点和手术需求选择合理的入路方式。

  • 标签: 手术入路 纵裂 解剖学 局部 显微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我院收治的小儿腮腺致脑炎患儿的脑电图结构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腮腺致脑炎的51例患儿,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对病例中所有患儿的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51例患儿的病例中显示,有21.57%(11例)为脑电图正常的患儿,有78.43%(40例)为脑电图异常的患儿,其中轻度异常脑电图的患儿有21例,中度异常脑电图的患儿有11例,重度异常脑电图的患儿有8例。有32例患儿在进行脑电图检查后进行腰部穿刺,其中有81.25%(26例)患儿的脑电图与脑脊液均显示正常,而有18.75%(6例)患儿的脑脊液显示正常,但脑电图显示异常。结论脑电图可以作为小儿腮腺致脑炎的有效诊断手段,同时结合脑脊液进行检查,可以提高确诊的准确率。

  • 标签: 小儿腮腺 脑炎 脑电图 结构探索
  • 简介:如何有效进行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困扰腹壁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传统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虽然能够通过自体组织推进实现腹壁缺损的功能性修复,但其广泛皮瓣分离所导致的切口并发症是其重要不足。而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由于可保护腹壁穿支血管,因此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作为一种自体组织修复的重要手段,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必将在腹壁缺损修复重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内窥镜 腹壁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婴儿骨性纤维结构不良(OFD)的影像学表现,为提高临床对婴儿OFD的诊断水平,为避免临床治疗失误及降低该病变复发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3例OFD患者影像学检查图像,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月龄1-5月,平均3月。3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其中2例做行CT检查。结果X线片显示3例患者病变均累及胫骨前缘,表现为胫骨局部膨大、胫骨弯曲变形及病变区骨皮质变薄,与正常骨组织分界清楚,其中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结论婴儿OFD有典型影像学表现,X线对婴儿骨性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诊断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 标签: 婴儿 骨性纤维结构不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螺旋计算机
  • 简介:目的对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信度进行Meta分析,评价OSCE用于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估考试的可靠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CNKI、WanFangData和VIP,收集采用OSCE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并使用Cronbach’sα系数进行OSCE信度测量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1998年1月至2013年5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方法学质量后,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4个研究(53个Cronbach’S0C系数),其中英文研究18个(28个Cronbach’sα系数),中文研究16个(25个Cronbach’sα系数)。Meta分析结果显示:OSCE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700[95%CI(O.660,0.737)],国外OSCE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45[95%CI(0.696,0.790)],国内OSCE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48[95%CI(O.584,O.705)o国外OSCE的Cronbach’sα系数高于国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国内外OSCE的信度为0.7,OSCE用于国内外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估考试均具有较好的可信度,但国外OSCE的可信性稍高于国内。

  • 标签: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信度 Cronbach’s α系数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肝性脑病大鼠脑部分区域及氨对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讨论其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肝性脑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每组6只。用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性脑病大鼠和体外氨中毒大鼠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肝性脑病大鼠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尼氏体数量明显减少;可见凋亡各期表现。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器减少,黑质的超微结构改变程度较基底核略重。体外培养氨中毒神经元变化:神经元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明显水肿,线粒体明显肿胀,尼氏体显著减少;可见不同时期的凋亡表现。结论肝性脑病大鼠脑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其主要机制可能与氨中毒引起的神经元凋亡有关。

  • 标签: 肝性脑病 细胞培养 超微结构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牙科材料色稳定仪器结构和功能的介绍,阐述了牙科材料色稳定性老化试验强化模拟的试验原理,希望能够使检测人员不仅懂得试验操作,更要懂得检测设备以及试验原理,并且应注意在试验过程中对于氙灯、紫外滤光片、循环水浴和时间的监测、控制的重要性。

  • 标签: 牙科材料色稳定仪器 结构功能 试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