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特点,提高MCI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MCI患者20例,无明显认识功能障碍的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神经心理学量表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连线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语言流畅性测验等,对所有被试的认知功能进行调查分析。所有受试者均行P300试验。结果MCI组连线测验、语言流畅性测验、数字广度测验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oCA的总分、执行功能、语言、抽象能力等亚项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P300潜伏期Pz点、Cz点、Fz点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z点波幅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300可客观反应MCI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对于早期诊断有较大意义。

  • 标签: 认知功能障碍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事件相关电位P300 痴呆
  • 简介: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Quisi在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障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脑电生理仪对91例躯体化障碍(SFD)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周进行P300和Quisi且由检测,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测定患者的睡眠障碍.选择94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共纳入研究的91例SFD中,按症状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睡眠、认知功能、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及五官不适症状.(2)治疗前躯体化障碍组有明显的睡眠缺损,其PSQI≥14分.与对照组比较,SFD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P3靶潜伏期延长,靶P2、P3民波幅低,非靶P2波幅低(P〈O.O1),同时Quisi异常.治疗后,随着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的恢复,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P3潜伏期缩短,P3波幅增高及Quisi有所恢复(P〈O.05或0.01).结论:针灸治疗能改善睡眠质量.Quisi及P300联合运用有助于反映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的变化,Quisi且P3指标的变化较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躯体化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Qtuisi 睡眠障碍 针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关系。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及既往史,采用修定版外显性攻击量表(MOAS)评定其攻击行为,收集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9例(攻击组),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非攻击组),使用多导心理生理检测评定系统进行P300测试。结果攻击组患者较非攻击组患者的N1、P2潜伏期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认知功能受损更严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事件相关电位P300
  • 简介:目的:观察手捻针针刺改善慢性失眠患者记忆减退及睡眠质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手捻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假针刺干预.两组受试者每周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及事件相关电位(ERPs)分别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记忆情况,以此客观评价手捻针针刺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PSQI评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且治疗组PSQI评分下降更显著(P<0.001).ERPs组内比较显示,治疗组N1、P3峰潜伏期治疗后缩短,N1、P3峰波幅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峰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均不显著(P>0.05).ERPs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缩短P3峰潜伏期的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对于慢性失眠及其伴随的记忆损害,手捻针针刺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针刺疗法 手捻针 失眠症 记忆 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维、汉精神分裂症患者前后视觉P300的变化,探讨MECT对维、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有无差异性。方法将68例维吾尔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70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治疗前进行1次P300检查,两组分别在MECT治疗4、8周后再次进行P300检查。结果治疗4、8周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表现出视觉P300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波幅明显升高(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CT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维汉两民族之间无明显差异性。

  • 标签: MECT 维汉精神分裂症患者 P3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和事件相关电位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2例脑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将62例患者分为2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MoCA各项认知功能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P300检查的潜伏期更短,波幅更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和事件相关电位均可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 血管性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刺光明穴对于近视患者视力以及P-VEP(图形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2015年2月—2017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近视患者中选取100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针刺光明穴治疗,乙组患者针刺孔最穴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情况与P-VEP。结果甲组治疗后视力水平明显提高,差异明显,P<0.05;乙组治疗前后视力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P100潜伏期、振幅对比,组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光明穴有利于改善近视患者的视力状况,但对P-VEP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针刺 光明穴 近视 视力 P-VEP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内科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22例设为研究组,未发生不良事件的199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护士工龄<10年、护理评估较差、巡视频率<12次/d、护士宣教不足等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OR值均>1,95%CI1.062~22.840,P<0.05)。结论加强低年资护士培训,提高护士评估能力,增加巡视频率,强化健康宣教的效果,能有效减少老年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老年内科护理 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6年护理不良事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相关防范策略。结果114例不良事件当中跌倒/坠床、管道脱落占比最高,还依次包括错用药、烫伤、标本错误、液体渗漏、自杀。结论在具体护理工作实施过程中,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并加强执行力。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影响因素 防范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8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收集时间为2012年1月—2016年12月,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结果80例事件报告中,有26例儿童患者(32.50%),有43例年龄≥50岁的患者(53.75%);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用药所占百分比最高,为70.00%;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40.00%、31.25%;不良反应累及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各自为25.00%、21.25%、18.75%。结论针对抗感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应当予以严格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这对于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痛胃镜的临床检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共30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胃镜检查,观察组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手术时间进行科学的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7%和1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检查前的各项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中各项生命体征监测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无痛胃镜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无痛 胃镜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科护理人员心理状况与生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感染科32名护理人员、普通病房护理人员30名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均接受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事件量表(LES)测评,并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护理人员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SCL-90评分内强迫症状、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偏执评分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负性事件值、社会及其他和LES总评分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抑郁与负性事件值评分及LES总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感染科护理人员心理问题较其他科室更加严重,不良心理状况与负性生活事件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感染科 护理人员 心理状况 生活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PICC尖端定位运用静脉内ECG引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10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运用传统方式在PICC置管后利用X线片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观察组则是在心电图监护下置管,利用监护心电Ⅱ导联P波的情况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之后固定导管,利用X线片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确定。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实施PICC置管时运用ECG技术能够较为准确的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 标签: 新生儿 中心静脉腔 导管尖端 心电图 P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TRD)和首发抑郁症(FED)患者听觉诱发电位P50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Bravo脑电生理仪,对33例TRD、37例FED和35名健康对照者(HC)进行P50和认知功能检测,并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TRD患者的S2-P50波幅以及S2/S1、S1-S2和100(1-S2/S1)三种表达式与FED、H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②TRD患者的总智商、操作智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与FED、H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③TRD患者的P50异常指标与其短时记忆中的图片、再生和触觉功能损害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TRD患者比FED患者存在更为显著的感觉门P50异常和认知功能损害,其P50异常与患者的短时记忆损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 标签: 难治性抑郁症 首发抑郁症 听觉P50 认知功能 相关性
  • 简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肿瘤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治疗时代,高效、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能减少对正常组织损伤,不良反应小。我们回顾性分析148例HER2蛋白(2+)乳腺癌的HER2基因扩增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与HR、P53、KI67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更好的实施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筛选山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手术切除标本中经病理确诊及术前未行放化疗、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HER2蛋白(2+)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14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5岁(范围28~83岁),同时收集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及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

  • 标签: 基因扩增 乳腺癌 KI67 HER2蛋白 P53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事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几率、置管时间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几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系统性护理干预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川崎病(KD)冠状动脉炎的鼠动物模型,观察小鼠冠状动脉损伤(CAL)p53、p21蛋白基因表达及意义。方法将48只川崎病冠状动脉炎小鼠分为实验组(KD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p53、p21蛋白基因表达。结果p53及p21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的胞质中均为弱阳性(±)表达(为无意义表达),在KD实验组心肌细胞的胞质中均为中度阳性++表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崎病CAL的发病与p53、p21蛋白过度表达密切相关p53、p21蛋白是导致川崎病CAL病理变化的重要风险易感因子。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小鼠 p53蛋白 p21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