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完川崎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川崎病治疗的28例患儿进行研究,将其根据疾病种类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全部患有典型川崎病,观察组患儿全部患有不完川崎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经过研究得出,不完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生率分别为发热(100%)、淋巴结肿大(85.71%)、口腔黏膜充血(64.29%)、眼结膜充血(50%)、多形性皮疹(14.29%)。对照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和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相比,不完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因此医生要着重对淋巴结肿大以及口腔黏膜充血进行检查,提高确诊率。

  • 标签: 不完全型川崎病 小儿 临床特征
  • 简介:人体中99%的钙作用于骨骼以维持骨骼健康,虽然剩下1%,但它却可以发挥许多物质无法取代的生理功能。神奇的钙,到底在我们的身体内执行了哪些重要的工作?我们除了要预防与钙质密不可分的骨质疏松症,还需要预防哪些疾病?

  • 标签: 完全手册 钙离子 钙制剂 维生素D 血钙浓度 生理功能
  • 简介:摘要不完川崎病占全部川崎病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临床表现各异、起病隐匿,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很容易因漏诊或误诊错过最佳的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而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甚至继发血栓形成或猝死事件。本文旨在介绍不完川崎病的诊治要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完川崎病临床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以及时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对24例不完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川崎病婴幼儿发生率较高,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发生率低,为提高诊断水平,防止漏诊误诊,延误病情,可将卡痕红肿,肛周充血脱屑等症状和血沉,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等炎症指标作为辅助诊断标准。结论对持续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主要诊断指标不足,应结合辅助诊断指标,多次心脏超声,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 标签: 不完全川崎病 诊断 治疗Review the data of 24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KD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完川崎病小儿临床特征。方法文章中涉及的川崎病患儿例数为50例,来院治疗时间在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根据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典型川崎病,观察组为不完川崎病。结果对照组,皮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唇干裂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但是心电图以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方面差异极小,p>0.05。结论不完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因此应加大心电图以及实验室的检查,注意检查结果,同时针对于唇干裂、结膜充血以及皮疹的患儿重点检查,提高准确率。

  • 标签: 不完全型 川崎病 患儿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完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不完川崎病38例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不完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指趾端脱皮,口唇潮红干裂,皮疹,眼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颈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卡介苗接种处红斑。此外有3例手足口病合并不完川崎病。结论对具有川崎病临床表现的患儿,在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后,应尽早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减少患儿冠状动脉的损害。

  • 标签: 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完川崎病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认识,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6年8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56例不完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大于5天伴咳嗽,均有冠状动脉损害。结论不完川崎病亦多发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早期行冠状动脉超声检查利于早期诊断。

  • 标签: 不完全川崎病 临床表现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不完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2018年期间确诊的川崎病患儿68例,作为KD组,同时选取同期确诊的不完川崎病患儿70例,作为IKD组。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心电图及CAD发生情况,据此分析不完川崎病患儿的早期诊断方法。结果IKD组患儿的持续发热时间,明显比KD组更长,P<0.05;IKD组患儿的结膜充血、皮疹、手足硬肿、口腔黏膜充血发生率,均明显比KD组更低,P<0.05;IKD组患儿的卡疤红肿率,明显比KD组更高,P<0.05。但两组患儿的发热、肢端脱皮、淋巴结大、肛周脱屑发生率均相当,P>0.05。IKD组患儿的WBC、CRP,都明显比KD组更高,P<0.05;但两组患儿的PLT、ESR、Alb、ALT、血钠、Hb等值均相当,P>0.05。两组患儿的心电图异常率均相当,P>0.05。IKD组患儿的CAD发生率,明显比KD组更高,P<0.05。结论不完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异性较低,临床诊断时需在临床表现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指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做到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降低小儿不完川崎病的误诊和漏诊。

  • 标签: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 早期临床诊断 诊断方法
  • 简介:目的总结29例不完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29例不完KD患儿的临床资料。29例不完KD患儿发热、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病率依次为100%、58.62%、51.72%、37.93%、13.76%。实验室检查中早期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血沉增快,发生率依次为89.66%、86.21%、75.86%。结论对于持续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具有典型川崎病2~4项指标患儿可结合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给予拟诊。全身炎症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升高对早期诊断均有临床意义。不完KD急性期可用IVIG+阿司匹林治疗,中晚期可单用阿司匹林治疗。

  • 标签: 不完全川崎病 C-反应蛋白 颈部淋巴结肿大 白细胞增高 诊治 红细胞沉降率
  • 简介:近日,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发现不少人,都在转发一条名为'原来真的是吃哪补哪,放在手机上别丢了'的微信,这篇文章介绍了几种'以形补形'的食物,包括:胡萝卜、核桃、芹菜、牛油果、番茄……因为这些东西和人体某些器官外形类似,所以多吃就有'吃啥补啥'的效果。真的有用吗?

  • 标签: 牛油果 外形类似 朋友圈 核桃属 坚果类 血糖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致药物流产失败及不完的相关因素,提高药物完全流产率,降低药物流产的风险及不良后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在我站自愿进行药物流产的340例早孕孕妇临床资料,分析年龄、孕产次数、剖宫产史、孕囊大小、子宫位置等与药物流产失败及不完的关系。结果340例中孕妇中完全流产306例(90%),不完流产24例(7.06%),流产失败10例(2.94%)。年龄越大、孕产次数越多、既往有剖宫产史、孕囊越大、子宫后屈位等药物流产失败及不完率较高。结论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原因诸多,临床难以避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提高药物流产完全率。

  • 标签: 药物流产 失败 不完全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是探讨不完性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科(8)例不全性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全性川崎病的主要表现及治疗。结论不完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完,做出临床诊断很困难,临床儿科医生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尽早做出临床诊断,并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程度。

  • 标签: 不完全性 川崎病 人免疫球蛋白 阿司匹林
  • 简介:目的总结近年来不完川崎病(IK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为尽早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IKD173例及典型川崎病(KD)45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IKD和典型KD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临床特点、急性期实验室特点、超声心动图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IKD组与典型KD组在发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但IKD组发病年龄偏小,两组均以春夏季发病为主;(2)IKD组发热持续时间长:IKD组结膜充血、口唇干裂、杨梅舌、指(趾)端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而卡疤红肿则高于典型KD组;(3)IKD组检测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较典型K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与典型KD无统计学差异;IKD组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典型KD组。结论IKD患儿发热时间长,易卡疤红肿,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较典型KD高,不明原因肝脏损害、外周血检测炎症指标与典型KD相似。因此,对于发热时间较长的患儿,应尽早完善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特点均有助于IKD诊断,可减少CAL的发生。

  • 标签: 不完全川崎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不完川崎病(IKD)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该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住院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63例川崎病(KD)患儿和20例发热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发热,IKD组患儿的肢端变化、结膜充血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比例均显著低于KD组(均P〈0.05);且IKD组患儿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显著高于KD组(P〈0.05),而血浆白蛋白、血清钠、白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KD组(均P〈0.05)。IKD组丙球使用率与KD组无差异,而IKD组冠脉损害的发生率却显著高于KD组(P〈0.05)。结论IKD患儿的症状体征均不典型。肝功能检测及血钠、白介素6水平检测可能有助于IKD的诊断。

  • 标签: 不完全川崎病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完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2006年7月期间21例不完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首诊误诊率76.2%(16/21),主要原因与临床体征缺乏外,还因实验室检查未能综合分析而误诊。确诊时间(18.1±4.1d),冠状动脉的损害率28.6%(6/21)。结论临床工作遇到持续发热5d以上的病例,要提高对不完川崎病的警惕性,积极寻找相关的指标,并结合相关检查尽早确诊,减少对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性。

  • 标签: 川崎病 误诊 防范 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