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构造了一类新的含有包含绝对值的非线性项的三维二次自治混沌系统,根据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系统的定性行为,并借助Matlab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系统的部分动力特性。通过Lyapunov指数谱讨论了系统参数对系统混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系统参数的变化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发生变化。进一步通过分岔图、Poincare截面图以及相图验证了上述结论。

  • 标签: 混沌系统 动力学行为 分岔 POINCARE映射
  • 简介: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方法,考察了硝基类二肽类化合物抑制剂的侧链结构对嗜热菌蛋白酶(TLN)的抑制效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侧链基团为异丁基时,抑制剂与TLN的活性部位之间形成的氢键数目最多,并可以提高抑制剂与TLN的结合能力.理论计算的结合自由能大小与抑制剂的抑制常数相吻合.以上结果从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硝基类二肽化合物侧链结构对TLN的抑制能力的影响复杂性,即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疏水作用外,侧链结构的变化导致氢键的形成能力变化也不可忽略.

  • 标签: 抑制剂 嗜热菌蛋白酶 硝基 构效关系 氢键
  • 简介:首先讨论了ICM公司职位分配到职员办公室的原则,并讨论了在这些原则下一个合理分配方案的合作网络和监管网络构成的混合网络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的节点属性、公司职员属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后档案矩阵,讨论了公司职员属性函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包含职员离职算法、内部升迁算法和外部招聘算法的动力分析;最后,在混合网络模型中利用算法进行了动力仿真。

  • 标签: 混合网络模型 动力学分析 后档案矩阵 属性函数
  • 简介:广义坐标是分析力学中描述力学体系位形的物理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对系统自由度判断存在困惑,从而担心所选择坐标数目大于广义坐标数目而带来错误。本文不仅探讨了广义坐标选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巧与要点,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例子,表明只要所选坐标能确定研究对象的位形,则坐标的数目只影响问题解决的复杂程度,而不影响最终结果。

  • 标签: 分析力学 广义坐标 拉格朗日方程
  • 简介:在应用数学领域中,人们对于随机动力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AnIntroductiontoStochasticDynamics(随机动力系统导论)》从分析、计算、量化指标以及不变结构的角度介绍了研究随机动力系统的基本概念、方法、理论与应用,以段金桥多年来所教授的研究生课程"随机动力系统"讲义为基础编写。每章附有习题,书末有答案或提示。因此,本书特别适合于自学。部分内容是近期研究成果,包括第五章的最可能相图、第六章的随机不

  • 标签: 动力系统 随机微分方程 研究成果 不变流形 随机过程 噪声模型
  • 简介:本文综述随机动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与应用,内容包括Brownian运动、Lévy运动和随机微分方程及其解的刻画。重点讨论通过量化指标、不变结构、几何方法和非高斯性态来理解随机动力现象。本文还介绍了段金桥的著作《AnIntroductiontoStochasticDynamics(随机动力系统导论)》的基本内容。

  • 标签: BROWNIAN运动 Lévy运动 随机微分方程 随机动力系统 FOKKER-PLANCK方程 不变流形
  • 简介: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12个全氟化合物分子进行了全优化计算,得到其分子零点振动能EZPV、热能校正值Eth、恒容热容CVΦ、标准熵SΦ以及配分函数lgQ等热力学参数,并计算了这些分子的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m.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建立了电性拓扑状态指数与热力学参数之间的QSP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1.000,1.000,1.000,0.999和1.000,采用逐一剔除法得到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cv分别为0.999,1.000,1.000,0.999和1.000,利用建构的数学模型得到热力学性质的相对平均误差分别为0.43%,0.41%,0.46%,0.41%和0.71%.从方程可以看出,F原子取代基数量是影响全氟化合物分子热力学参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检验证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 标签: 全氟化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 电性拓扑状态指数 热力学性质 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高温热开裂后红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渗透性的量化变化规律。创新点:1.相比于传统液体稳态流渗透率测试法耗时多的缺点,本文通过氮气渗透方式,可快速获得低渗透率岩样的稳态流渗透率;2.从裂隙体积变化角度,分析不同温度热开裂红砂岩在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各裂隙发展阶段,讨论其与渗透性演化的关系。方法:1.通过纵波波速测试和带渗透性实时监测的三轴压缩试验等手段,获得热处理后红纱岩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1和表2)、不同围压下的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轴向应变.体变关系曲线以及渗透率变化曲线(图4和图8);2.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获得轴向应变与裂隙体变的关系曲线(图9),分析裂隙演化5个阶段中渗透率的演化规律。结论:1.由20到200℃,红砂岩原生孔隙和裂隙发生闭合,增加了试样密实度,并引起强度和弹模的提高以及初始渗透率的降低;从200到600℃,红砂岩内部结构逐渐劣化,导致强度和弹模降低,峰值应变和初始渗透率提高;2.加载过程中试样渗透率随裂隙的演化而变化,裂隙演化可分为压密、线弹性变形、裂隙稳定发展、宏观剪切破坏和应变软化5个阶段。这5个阶段中渗透率变化趋势不同;3.当受热温度继续增大至800℃时,红砂岩出现严重的裂纹致使其破坏。

  • 标签: 热处理 红砂岩 三轴压缩试验 力学性能 渗透性
  • 简介:将强爆炸环境中的冲击波与目标表面热层作用简化为一维/二维平面冲击波与水平热层作用,分别采用一维不定常流理论和二维有限体积数值方法进行求解,获取冲击波与热层作用的流场发展图像。结果表明:一维情况下,热层内产生了往返传播的波系,致使流场压力、密度等物理量以阶梯型变化趋近终值;二维情况下,流场中出现了独特的前驱波和涡旋结构,壁面附近压力随时间变化呈现双峰构型,与无热层存在的情况相比,冲击波到时提前,动压水平分量峰值增大1~2.5倍。

  • 标签: 冲击波 热层 前驱波 涡旋结构
  • 简介:研制了一种带孔球头-平板电极结构的激光触发水介质开关,实验获取了4种间距下的自击穿电压与击穿延时曲线,并根据Martin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结构下的水介质击穿存在击穿电压上限,该上限与间距近似成正比;在稍不均匀场条件下,Martin公式中的M值随间距变化而变化,不是一个常数,而M值与场增强因子之比较M值随间距的变化波动更小。

  • 标签: 水介质击穿 非均匀场 水开关
  • 简介:本文基于子弹飞行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特性和热成像模型,结合大气对红外辐射吸收和散射衰减,在不同距离处将子弹热成像模型视为扩展源目标和点源目标,利用最小可探测温差(MDTD)、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和噪声等效功率(NEP)分别给出了相应红外视距模型的估算方法。根据红外热像仪常用参数以3种蒙皮温度给出了3种不同模型下子弹辐射作用距离的计算实例及结果:MDTD模型下得到的作用距离最长,MRTD模型计算所得的作用距离约为MDTD模型的2/3,由NEP模型计算所得的作用距离最短,不到MDTD模型视距的1/2。研究表明,实际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选择作用距离模型。

  • 标签: 子弹辐射 作用距离 MDTD MRTD NEP
  • 简介:运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探讨了Co2+对槲皮素(Quercetin,Que)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结合作用的影响,初步分析了影响二者结合作用减弱的因素.Co2+的存在使Que与BSA作用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均减小,但Co2+没有改变二者的猝灭机制,仍为静态猝灭.Co2+与Que的竞争作用及BSA-Co和Que-Co复合物的形成,抑制了Que与BSA的结合.

  • 标签: 槲皮素 牛血清白蛋白 Co2+ 结合作用
  • 简介:以沙丁胺醇(SAL)为印迹分子,三氟甲基丙烯酸(TFMAA)为功能单体,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的LC-WPBE方法和6-31G(d,p)基组,模拟SAL印迹分子与TFMAA功能单体形成稳定复合物的构型,讨论了其稳定复合物的成键作用位点及数目、自然键轨道(NBO)电荷的转移及其反应的结合能,探讨了SAL与TFMAA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分子印迹中溶剂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SAL与TFMAA印迹比例为1∶4,以氯仿为溶剂时,合成的复合物能量最低,吸附性更强.

  • 标签: 沙丁胺醇 分子印迹聚合物 三氟甲基丙烯酸 溶剂 计算模拟
  • 简介:用简单可行的方法合成了功能化的石墨烯(GNSPF6)和磁铁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Fe3O4),并进一步研究了pH值、接触的时间和温度对它们吸附亚甲基蓝(MB)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和温度的增加其吸附量也随之变大,从而说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的.因为GNSPF6的吸附过程只用了不到20min的时间,所以它的吸附是高效的.用经典的准一级反应、准二级反应和粒内扩散模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动态分析,从结果可以发现,准二级动力模型比准一级动力模型更适用于描述吸附过程.采用传统的Langmuir,Freundlich和L-F吸附等温线模型来模拟分析数据,在20℃时,由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模拟分析得知GNSPF6和RGO-Fe3O4对M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74.4和118.4mg/g.

  • 标签: 石墨烯 磁性 亚甲基蓝 吸附
  • 简介:各有关单位:为聚焦分析检测在有色金属贸易中的作用,加强检测机构、贸易方、生产厂家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建中国有色金属矿产交易的公平秩序,引领行业分析检测技术进步,届时权威专家会就出现的难题一一破解。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矿业联合会选矿委员会、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联合主办。

  • 标签: 技术交流研讨会 有色金属矿产 检测机构 贸易 金属分析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