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于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地——清朝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瑷珲新城遗址内,遗址位于黑龙江中游右岸今黑河市郊爱辉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黑龙江省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

  • 标签: 黑河市 瑷珲历史陈列馆 遗址 《瑷珲条约》
  • 简介:保安语是保安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但大部分保安族在对外交往中普遍使用汉语临夏方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东乡语、土族语、东部裕固语、达斡尔语同源,是蒙古语族中具有个性的语言。在积石山县的大墩、甘河滩、高李等村之间,个别词语音上略有不同,但差异很小,且多半为彼此所了解。

  • 标签: 保安族 民族精神 桥梁 断裂 蒙古语族 阿尔泰语系
  • 简介:扎尕那是地质运动造就的怪胎,位于高山峡谷,迭山断裂带、白龙江隆起与洮河凹陷的交界处也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成都盆地的三不管边缘。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才留下这块与世隔绝的秘境。

  • 标签: 断裂 地质 风光 甘南 诱惑 青藏高原
  • 简介:P.D.Converse提出的城市断裂点理论被广泛用来确定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和城市经济区的划分.由于该理论仅给出了每两个城市间一个断裂点的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就出现了多种空间分割方法.分析表明,许多方法是不可行、不严密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Vonnoi图和城市断裂点理论的性质,提出了扩展断裂点理论和断裂弧的概念.并证明:在匀质平面区域内,如果两个城市点的权重相同,那么其吸引范围的分界线是这两个城市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如果它们的权重不同,那么其吸引范围的分界线是一个圆弧;平面内所有断裂点的轨迹分别构成常规Voronoi图和加权Voronci图,并且每个城市点的权重分别等于其中心性强度值的平方根.最后,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和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应用分析.

  • 标签: 常规Voronoi图 加权Voronoi图 断裂点理论 城市空间影响范围
  • 简介: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新闻宣传出版中心及黄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黑河摄影展”和“三条黄河建设展览”于2003年10月21日在黄河博物馆开展。

  • 标签: 黑河 摄影作品 展览工作 黄河博物馆
  • 简介:官方祭祀主要指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倡导和施行的公共性祭祀行为和仪式。清代以来,长沙的官方祭祀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清前中期、清晚期和民国时期,并呈现不同的特点:清前中期重视农事和先贤祭祀;晚清时期由于湖南地方政治势力的崛起,祭祀地方神明和湘军将士成为新的内容;进入民国后,由于政体变更,清代祀典基本废除,祭孔和关岳合祀成为官方祭祀的主体。官方祭祀对象和重点的变化,与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从中可以窥见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动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国家 湖南 祭祀 神明 祠神信仰
  • 简介:受缅甸国内族群身份政治性分类的影响,在中国昆明市拥有缅族、罗兴伽人、华裔以及掸族等不同族群身份的缅甸商人群体,无论是在商业经营、宗教生活,还是政治认同等方面都具有多元的实践策略。建立社会网络方式的差异既是具有不同族群身份的商人身处异域应对市场风险的适应性表征,也是其国内身份政治影响的自反性结果。商人身份的差异性使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互嵌性在贸易活动中得到不同形式的体现。优先保障主体族群的身份政治及相应的政治修辞手段使得历史留存在人们身上的社会文化烙印不会因为人的流动而轻易消失,族群间和谐共存的基石也必然受损。

  • 标签: 族群身份 缅甸商人 社会网络 自反性
  • 简介:大革命从根本上震撼了法国的公法,同时建造了自由主义国家的基础,这个国家在19世纪期间获得充分发展。在支配个人关系的私法方面,变化速度较慢并且较不明显。但是,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使社会世俗化,与此同时准备了《民法典》(1804年),该法典成为资产者社会的宪章。本文以原布尔戈尼郡为研究对象,阐述了1789—1799年革命期间该地区在私法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 标签: 资产者 变化速度 《民法典》 个人关系 大地产 科多尔省
  • 简介:唐力行先生的大作《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下文简称《延续与断裂》)于2015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著作虽是先生所主持的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权力下的乡村统合——16至20世纪徽州乡村社会权力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但同时也可视为耗费先生数十年时间和心血关于徽学研究的精品力作.无论是宏观结构上的谋篇布局,还是力透纸背的具体论述,或是顺畅活泼的文字表达,再或是随处可见的与前人的频繁互动等等,《延续与断裂》都堪称-部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 标签: 超稳定结构 社会史研究 乡村社会 社会变迁 断裂 徽州
  • 简介:成都平原是介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邛崃山与东部龙泉山之间的一片冲积、洪积平原,面积约9500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海拔在400—750米之间,平原周围分布有小片的丘陵,从地形上看它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境内河网密布,岷江、沱江自北向南贯穿成都平原,其宽敞的河谷地带为南来北往的古代民族迁徙、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便利的通道;该区域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很早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 标签: 中国 成都平原 史前文明 文物考古 金沙遗址 三星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