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新发现的元福墓志为研究五史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其记载多有可与传世文献互相发明之处。借助元福墓志提示的信息,活跃于五氏,应出自沙陀三部落,根据基志可对其族属源流及沙陀化的过程作一些推测,并有助于重新认识沙陀族群构造的复杂性。

  • 标签: 药元福 沙陀 族属
  • 简介:帮巷泛指硚口长堤街东段南侧帮大巷、帮一巷、帮二巷、帮三巷、怀安一里一带,属于大汉正街范围,是清初形成的街巷.清康熙年间,河南怀庆府药商在此兴建了一座药王庙,称覃怀药王庙,故这一带河南药商居住的里巷,其命名与怀庆、帮相关者多(目前这一带的原居民仍以河南祖籍的居多).在原药王庙、帮巷的西边,原有也是康熙年间兴建的汉口山陕西会馆(俗称山陕会馆、西会馆或西关帝庙),会馆花园的原址上后来建成花园巷以及花园南巷、花园北巷.

  • 标签: 花园 山陕会馆 康熙年间 汉正街 怀庆府 河南
  • 简介:1970年台湾的保钓活动是海外保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钓鱼岛争端出现之后,以台湾大学为代表的台湾大专院校的学生陆续走上街头,参加保钓示威游行活动。他们抗议日本窃掠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抗议美国政府将中国领土非法移交日本,抗议台湾当局不能承担卫国守土之责。国民党当局对一般的保钓活动采取"疏导"策略,对威胁到专制统治的保钓活动严厉镇压。1970年台湾的保钓活动涉及台湾当局执政合法性、台湾前途等诸多问题,对台湾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众多影响。

  • 标签: 台湾 海外保钓运动 1970年代 台湾民主化
  • 简介:陶嘉舟(1933—2013),国家一级作曲家。在他长达60年的艺术人生中,有70多件作品在全国、全军及各省市获奖;声乐作品《革命熔炉火最红》《船工号子》从家的船儿桨成双》《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等被广为传唱。李谷一、彭丽媛、李双江、李丹阳、张也等歌唱家都曾演唱过他的作品。

  • 标签: 音乐大师 《革命熔炉火最红》 声乐作品 艺术人生 作曲家 彭丽媛
  • 简介:十三行作为进入商业文明社会的动力因素,促进了大清帝国广州城市的发展。国际贸易地带的十三夷馆区是一个城市的"增长极",西关、西城、西村、"河南"、黄埔古港等历史地段是发展新区。分析其正能量给力的成就,明确其他消极因素的制约,为广州新时期的商埠文化世界名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广州 十三行 城市发展 动力分析
  • 简介:吴昌硕(1844—1927),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 标签: 吴昌硕 宗师 孝子 关键人物 过渡时期 艺术发展
  • 简介:灵渠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大军挥师岭南,五岭阻隔南北,交通困难,奉命掌管军需供应的监御史禄,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l一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运河修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其后,长江、珠江两河流域贯通,中原与北部湾沿岸地区相连,岭南乃至于北部湾沿岸地区的文化、经济、科技因交流的顺畅而加快了发展。

  • 标签: 灵渠 编年 诗篇 使节 越南 明清
  • 简介:开学了,教师节到罐去年有《书包里的时光机》,今年也不例外,我们用《传道、授业、解惑》专题表达对尊师重教这一悠久传统的尊重和致意。

  • 标签: 教师节 解惑 授业 传道 风雨 尊师重教
  • 简介:随着流动人口的代际更替,新生农民工成为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他们在成为支撑城市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同时,也成为新时期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事实上,多数流动人口希望市民化,尤其是新生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意愿非常强烈。但由于受当前的制度政策、体制机制的约束,新生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为此,应重视新生流动人口融入的各种政策,在住、教、医保等方面给流动人口完全的市民化待遇,同时,改革其他配套政策。

  • 标签: 新生代流动人口 市民化 代际更替
  • 简介:开始有了高校统招民国时期,大学都是自行招生的,考生到学校所在城市或设有考场的城市去考。像上海、北京、南京等大城市里,大学多,外地大学也会到这里来设点招生。所以考生们难免要背井离乡,外出应考。而且为了获取经验,增加录取机会,只要考试日期不冲突,都会多考几个学校,

  • 标签: 大学生活 50年代 回忆 大城市 民国时期 考试日期
  • 简介:联庄会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河北省沦陷区的联庄会是日伪拼凑的乡村“群众自卫组织”,是“乡村协同体”建设的重要形式.实质上河北沦陷区联庄会是日伪对付中共领导的敌后人民抗日战争而精心组建的伪组织.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为指导,对联庄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争取工作.探讨河北省沦陷区联庄会的建立和主要活动,以及中共争取联庄会的斗争,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华北沦陷区日伪统治和华北沦陷区抗日活动的研究.

  • 标签: 抗日战争 河北省 沦陷区 联庄会
  • 简介:晚唐五笔记小说对杜甫生平事迹的记载,若从文献角度进行追踪,就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出于后人杜撰。这是由于晚唐五人对盛唐风流的特别追慕与好奇,而关于杜甫的史传资料又过于简单,不能满足后人需求,于是出现了如此大量的文献杜撰现象。然而这些杜撰的文献材料此后又多被新、旧《唐书》杜甫本传所采纳,遂被后人信以为真,并以讹传讹,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 标签: 晚唐五代 笔记小说 杜甫 杜撰
  • 简介:依据1995年、2003年、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1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图,借助于ArcGIS技术平台,综合运用GlobalMoran'sI指数、分形理论模型法以及缓冲区分析法,对长春市工业空间扩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空间整体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但工业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增高的趋势,显示出工业空间具有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演变特征;2工业空间总体扩展方式为向外扩展,但具体呈现出"交通轴向扩展—轴间指状填充—交通轴向扩展"的特点;3工业空间演化呈现郊区化显著、多中心分布以及工业多次搬迁且不连续性的特征。在上述综合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认为自然因素、开发区的成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企业改制重组、城市规划以及交通是长春市工业空间扩展的驱动力

  • 标签: 工业空间 城市功能空间 驱动力 长春市
  • 简介:《醒狮周报》的撰稿人基本上出生于1890-1900年之间,他们在青年时期大多就读于都市的新式学堂,后在国内高等学校或国外继续深造,所从事的职业部门也集中于大学、报社与出版社等新型自由行业。将各撰稿人汇聚成群的联结纽带主要是对国家主义的共同兴趣和信仰。这一新型聚集途径的出现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集中反映了“后科举时代”知识分子新的聚集方式与身份认同的产生。但《醒狮周报》撰稿人对“国家主义”的侧重点不尽一致,曾琦等人看重的是“国家主义”这块政治招牌,王光祈、余家菊等人视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国家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何炳松、邓叔耘等人则将兴趣放在国家主义学理的探索上。在长迭两年(1924-1926)的办报过程中,随着《醒狮周报》本身思想主张的变化,以及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其撰稿人队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分化。通过研究《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的情况,有助于把握1920年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醒狮周报》 国家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社会转型
  • 简介:1942年5月宋美龄在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新中国的出现》一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在文中她陈述了对战后中国重建的政治诉求,集中反映了她对战后中国内政、外交的思考。宋美龄在战后内政、外交上的言行印证了文章的本质特征,即以维护蒋介石独裁、极权统治为目标,表现出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 标签: 宋美龄 《新中国的出现》 政治诉求 本质特征
  • 简介:一、《通监》记“王翳槐”与“索头郁鞠”为两人《资治通监》晋咸康元年(335)记:是岁王翳槐以贺兰蔼头不恭,将召而戮之,诸部皆叛。王纥那自宇文部入,诸部复奉之。翳槐奔邺,赵人厚遇之。

  • 标签: 记载 晋书 疏解 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