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著名法学家陈光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孜孜以求,奉献卓识才智,为祖国的刑事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倾注了毕生的心血。1952年夏,陈光中北大毕业时,因品学兼优留校任教。随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以及辅仁大学的法律系、

  • 标签: 陈光中 法学家 教育家 教授 师风 教学生涯
  • 简介:<正>中法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法两国的学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国有博士称号则始于公元前220年,法国有博士称号则始于公元8世纪。两国的学位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改革过程,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现行学位称号。然而两国学位的结构和级别,都是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各级高等教育的职能而设置的,相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结构,相同的级别也有不同的内涵。同是一个学位称号,学术水平也有差

  • 标签: 学位条例 高等教育 法国 博士学位 学位制度 比较研究
  • 简介:<正>语法学是研究造句和用词规律的学科。训诂和校勘是解释和校正古书的学问。古书主要是古语言的记录。古语言不可能离开古语法。因此解释或校正古书时常会遇到语法上的问题。如果运用古语法知识来解释和校正古书,就会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正确,更便于说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不过语法学在我国发展较晚,《马氏文通》以前,我国只有些研究虚词的书,如《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等,而没有系统的语法学。近代和现代虽然有些人研究古语法,但也很少有人应用古语法知识来解决训诂、校勘中的语法问题。因此不但前代人不会运用古语法知识,乃至在训诂、校勘上发生语法上的错误,就连现代人也常常犯同样的毛病。

  • 标签: 语法学 古语 训诂 主语 “之” 《吕氏春秋》
  • 简介:清代宗藩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十分关注。本文包括三个部分:一、宗藩关系的发生学分析;二、清代宗藩关系的语用学分析;三、清朝与属国宗藩关系的法理学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个人见解。

  • 标签: 清代 宗藩制度 历史法学 宗法制度 儒家思想
  • 简介:我是1955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分配到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学习的。我们这一届是本科生第二届,以前招的是专科生和短期培训的在职干部。学院的教职员工,大致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党的老干部,以党委书记刘镜西为首,包括郭迪、刘昂、徐敬之、赵吉贤、鲁直等;另一部分是以院长钱端升为代表的老教授,如雷洁琼、严景耀、吴恩裕、曾炳钧、戴克光、黄觉非等,以及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大部分老教授是不让开课的,他们的任务是学习(思想改造),只有严景耀教授给我们上过“资产阶级国家法”,吴恩裕教授给我们上过“西方政治学说史”。

  • 标签: 法学院 北京 反右 中国政法大学 全国统一 在职干部
  • 简介: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东吴大学法学院(简称东吴法学院)始建100周年。在抗日烽火中的东吴法学院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弦歌不辍,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迎接抗战胜利的到来。一东吴法学院于1915年始建于上海,它既是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在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法学院,也是一所成功地移植美国教会大学模式的法学院。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外国人在华办学须由华人担任主要行政职务的条例,1929年东吴法学院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注册为私立

  • 标签: 抗日烽火 东吴大学 弦歌不辍 卫理公会 国民政府教育部 南京国民政府
  • 简介:本文就沙斐仪两次编撰《法源论纲》的前后经历讲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精神及他编撰《法源论纲》的起因。

  • 标签: 沙斐仪 教法学 《法源论纲》
  • 简介:一、法语现状世界上法语国家和地区的人数约为一亿七千万,占世界人口的3.2%,其中欧洲为44%,非洲为46%,美洲为7.6%,亚洲为1.8%.在欧洲大陆,讲法语的人数为七千一百万,英语为六千万,而德语则为九千万.可见法语在国际上的用场有限,而且面临德语和英语的强劲挑战.

  • 标签: 法语—法学双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机制 复合型人才 法语教学 培养方式
  • 简介:民族法学是一门介于法学与民族学之间的交叉性学科。中国学者在对其进行研究时沿袭了规范主义研究范式。对内生理论的探寻寿在着先天不足。放眼未来,问题导向、规范集成与回归田野构成了制约中国民族法学发展的三重因素。因此,这三重问题理应得到中国民族法学界的理论关怀与精准回应。问题导向,所要谋划的是中国民族法学活动场域的空间架构;规范集成,所要研讨的是中国民族法学学科属性的定夺;而回归田野,则是对中国民族法学未来发展面向的方法论解构。

  • 标签: 中国民族法学 部门法学 领域法学 田野法学
  • 简介: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弗利的著作中就已经初具雏形了,但是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则是在尼德兰革命和英国革命之后才逐渐形成,尤其是与格劳修斯、斯宾诺莎、洛克以及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政治思想密切相关.

  • 标签: 自然法学派 法国大革命 宪法 法权思想 《人权宣言》
  • 简介: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2011年年会的主题为“民族法制与少数民族习惯法”。与会学者一是探讨了有关清代民族法制的几个问题,包括“苗例”的含义、《番例》的渊源和黑龙江布特哈地区的法制特点等;二是分别从法理学和法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法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 标签: 文化研究 年会综述 中国法律 法学会 北京市 少数民族习惯法
  • 简介:2003年11月3~4日由外交学院和南巴黎大学联合举办的"中法暨中欧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来自中国外交部、商务部、中联部、欧盟驻华使馆、法国驻华使馆、法国财政部、巴黎政治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巴黎第十一大学、马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和世界史所、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外交学院、法中委员会和工商界代表、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的高官、学者、记者等3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 标签: 中法关系 中国 法国 外交关系 单边主义 认知性差异
  • 简介:'遍地的大学生有几个能找到工作''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那就是老师的事了''我们忙得很,没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作为一名教育者,笔者听了这些话后心里七上八下的。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但不少的农村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就是放在学校教育的,学生素养的好坏全赖学校教育。类似的种种言

  • 标签:
  • 简介:黄汉清老师,1936年出生于广东电白,语文教学论硕士导师,主要研究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心理。黄老师1958年毕业于广西师大,分配到师大附中当老师。高考恢复后,要求师范院校都要有教学法的课程,黄汉清老师于1980年调回广西师大中文系,建设语文教学法学科,并独自承担77级的语文教学法的课程,稍后黄麟生老师、韦永麟老师也调进语文教学法学科。1982年,成立语文教学法教研组,黄汉清老师任教研组长,后课程改称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教研组也改成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教研组”。期间编撰教材,如《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育学》,黄汉清老师或任副主编,或任主编。

  • 标签: 语文教学论 教材教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广西 学科 教研组长
  • 简介:提出背景这个时代是不缺人生知识的时代,人们每天通过手机接受大量信息,但缺乏核心价值观认同。大量的价值观不同的信息从来没有如此摧古拉朽似地冲刷着人们的灵魂,彷徨、迷茫、焦虑、颓废(吸毒)、暴力(is)、是非不分(碰瓷、有毒食品)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 标签: 教育思维 是非不分 教育生态系统 内驱力 学习动机 问题法
  • 简介:这次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的年会,提出了一个极具时代精神的问题:创新时代,教育怎么办?对这个问题,我给出的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答案:创新时代,教育须从自上而下的改革走向自下而上的创新。唯改革与创新并举,我国的教育方有出路。为什么教育须从改革走向创新?因为1985年以来30年的教育改革经验告诉我们,单靠自上而下的改革,无法撼动我们目前这样一种万能而又无能的教育管理体制。说它万能,因为从各种教

  • 标签: 教育改革 改革走向 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教育 时代精神 具体情境
  • 简介:1947年,胡适“教育计划”的发表引发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是重点扶植还是普遍救济,以及留学生的派遣是停废还是继续的论争。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显示出战后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 标签: 胡适 高等教育 教育资源 论争
  • 简介:一、都灵大学门前的马和鹰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飞鹰,右边是一匹奔马,一直默默地矗立在意大利都灵大学的校门前。多少年来,它们代表着都灵大学迎接着一批批的新生和来客,它们成了都灵大学的标志,甚至校徽上也是这两尊雕塑。

  • 标签: 智慧 教育 大学 大理石 英格兰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