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阐述了古代藏缅关系、近代藏缅关系、当代藏缅关系,指出重视发展与缅甸的关系,不仅有利于边疆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边防的巩固和国家安全。

  • 标签: 中国西藏 缅甸 关系 安全
  • 简介:“窝车库乌勒本”作为满族说部中比较重要的一类文本,因其神圣的地位,多由氏族中的萨满来讲唱,处处可见萨满教文化的痕迹,也存留了大量满族及其先世的历史、文化.从“窝车库乌勒本”与萨满文化的关联,“窝车库乌勒本”文本内部的关联及记录下来的丰富内容,我们试图探究史诗发生的地点、流传的地域情况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我们发现作为萨满史诗,“窝车库乌勒本”的确有很多与史实相契合之处,也有让我们很难辨别之处,毕竟史诗与史实是有区别的.

  • 标签: "窝车库乌勒本" 萨满教 满族文化 满族说部
  • 简介:二战结束后,国际上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整个世界进入冷战时期。日本根据《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50年代初,日本政府秉承美国的意志,与台湾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日台成为美国围堵新中国大陆的重要伙伴,其间,在美国主导下,日台政治、经济关系跌宕起伏,但相对稳定。至1972年9月,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同时日台"断交"。至冷战结束,日台政治、经济关系也逐渐升温。整个冷战时期,日本维系日台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其国家利益。

  • 标签: 日台关系沿革 日台和约 日台贸易
  • 简介:中世纪的大学无一例外地都位于城市当中。由此,大学与城市两者之间产生了各种交互关系:如人员流动、经济往来、法律纠纷等等。本文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对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的不同侧面做出了研究和探讨。并以实例说明:正是由于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冲突才促使大学出于对自身保护而去争取更多的自治特权。另外,虽然大学和城市摩擦不断,但总体趋势是和解与共处;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互动、互惠和互利关系。很多中世纪的大学是由其所在的城市出资组建的;但也有城市阻止组建大学的特例发生。

  • 标签: 中世纪 大学 城市 关系 特许权
  • 简介:当代中东政治舞台绝不仅仅是民族国家在唱主角,也同时属于超民族和次民族。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大量存在的种种次国家认同和超国家认同不但对中东国家认同构成了持续而强有力的挑战,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中东各国内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因而认同便成为解读中东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视角。从认同的对象或内容、建构因素、涵盖的地域范围上讲,可以顺次将认同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身份认同与观念认同;内生认同与外生认同;超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与次国家认同。

  • 标签: 中东 国际关系 认同
  • 简介:传统看法以为,辽太宗援立石敬塘及南下灭晋,都是被动作出的反应,第一次源于石敬瑭求援,第二次则是石重贵挑衅。本文指出,入主中原一直都是太宗的目标。后唐君臣内讧,意外地解决了一直困扰太宗的如何突破后唐防线的难题。援立石晋只是权宜之计,早在石重贵继位前,辽太宗就已经在策划再度南下。晋出帝的鲁莽只是提前引爆了潜在的辽晋冲突,太宗的真正意图是据有中原,而非惩戒石重贵。

  • 标签: 辽太宗 《辽史》 遣使 德光 石重贵 赵延寿
  • 简介:滇文化是战国至西汉时期位于云贵高原滇池区域的一支风格独特的考古学文化,以数量众多、特征鲜明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闻名于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朵奇葩.从文化特征来看,既有源自云贵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也有大量来自周边地区,如中原、巴蜀、岭南等文化的影响,还有来自更为遥远的欧亚草原、南亚,甚至西亚地区的因素,因此滇文化是杂糅了大量其他地区文化因素的一支复合型文化.其中,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使其显得与周边一些典型农耕民族的青铜文化差异较大,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 标签: 滇文化 北方地区文化 族群
  • 简介:清朝末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互为师徒、相互礼让的和好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两大活佛系统的矛盾日益加剧.清朝中央政府和驻藏大臣也介入其中,从对达赖、班禅都有所猜忌到明确支持班禅系统、压制达赖系统,使两大系统的矛盾不断激化,达赖方面与清政府、驻藏官员的矛盾也不断加深.这些矛盾在清朝崩溃前夕全面爆发,并对以后40多年的西藏治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 标签: 清朝末期 达赖 班禅 治藏政策
  • 简介:金人文集石刻史料中的神道碑、墓志铭对金夏之间的外交与战争多有描述,如《杨瀛神道碑》、《赵秉文墓志铭》、《王若虚墓表》、《冯璧神道碑》、《冯延登神道碑》、《聂天骥墓志铭》、《马庆祥神道碑》、《寄庵先生墓碑》、《杨云翼神道碑》、《张汝翼神道碑》、《术虎筠寿神道碑》等。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辑录考释,不仅可以管窥金代的外交礼仪制度、西夏在金代外交中的地位,还可以考察金朝末年金朝防御西夏的军事运作。

  • 标签: 金代 西夏 文集 石刻史料
  • 简介:劳动力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作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对指导劳动力市场调节、促进地方劳动力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劳动力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起源,认为其理论演变经历了由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到马克思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到近年来"文化、制度转向"的劳动力市场地理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地方化劳动力市场地理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及其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在对当前的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和未来方向。与西方学术界相比,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欠缺,尤其是文化、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 标签: 劳动力地理学 文化制度转向 地方劳动力市场 研究进展
  • 简介:在壮族与客家的交往过程中,相互馈赠的情况极为普遍。从馈赠的类型来看,既有礼节性馈赠,也有互助式馈赠;从馈赠的内容来看,既有金钱也有实物;从馈赠的范围来看,既有亲戚之间的馈赠,也有同学朋友之间的馈赠,还有邻里之间的馈赠。壮族与客家之间馈赠的普遍存在说明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和谐、融洽的。

  • 标签: 壮族 客家 馈赠 回馈
  • 简介: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和构建定量模型是进行城市协调状态评价的关键,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为背景,探讨大西安人地关系协调演进趋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环境因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运行作用的基础上,优化指标体系,运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函数构建复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研究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等级与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1-2020年研究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模拟值。分析发现:未来10年研究区的总人口年均增长13.99‰,耕地面积年均递减14.30‰,人多地狭的矛盾使生态安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 标签: 人地关系 西部大开发 协调发展度 GM(1 1)模型 西安市
  • 简介:19世纪中期,英国面临美国追求平等的挑战。虽然帕麦斯顿首相在维护英帝国利益时,惯以海外用兵或以武力相威胁,但面对来自美国的挑战,他却常受掣肘以至有所妥协。这不仅为日后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且挑战了大国间“难逃权力和平转移厄运”的观点。为此,探析帕麦斯顿时期的英美关系是必要的。毫无疑问,加拿大易受美国攻击的考虑、英美之间日趋互补的经贸关系、困扰英国的欧洲时局等均为重要原因。然而,英美在磨合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体系的认同,则是促使拥有全球利益的英国最后接受美国以平等地位加入其主导的世界体系的主要考虑。

  • 标签: 帕麦斯顿 英帝国 平等地位 权力转移
  • 简介:金朝中后期,翰林学士院频繁且长时间地承担纂修史书的任务,翰林官员逐渐成为修史的的主承担者,至金朝末年,翰林官员兼史职已经形成了惯例。同时,由于统治者的有意排斥,金朝后期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和重性日趋下降,与中枢政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越来越多地承担修史任务则是其疏远政治的具体表现。元初建立的翰林国史院,从制度、机构和职能上将翰林学士院和国史院合二为一,完成了金朝中后期以来翰林学士院的这一发展趋势,翰林机构转变成为一个以修史和草词为主职务的普通文翰机构。

  • 标签: 金代 翰林学士院 修史
  • 简介:一、达扎摄政及内外形势1940年底,当时的摄政热振活佛在一系列的内外交困中寻找新的出路,出乎预料的是,他选择了年迈的老师达扎继任摄政。1941年初,热振宣布暂时辞去摄政职务,在此期间由达扎·阿旺松绕活佛继任摄政。同年2月底,即藏历铁虎蛇年1月1日,年迈的达扎就任西藏摄政。在他向国民政府呈报就职时写到: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远密)迩者西藏摄政热振呼图克图已辞职,其接替之人,业经达赖喇嘛明令暨西藏大会会议决定,一致推举微末为西藏摄政,再敦请,无法推卸。特诹吉于藏历一月一日宣布就职,特电奉闻,并烦转呈蒋委员长俯赐为荷。因此,达扎登上了历史舞台,止于1950年11月十四世达赖喇嘛亲政。

  • 标签: 摄政 中央政府 十四世达赖喇嘛 藏地 1940年 蒙藏委员会
  • 简介:康熙帝临终前究竟有没有留下满文遗言?满文遗言是什么内容?满文遗言中有没有命皇四子继承皇位的内容并向七位皇子宣布?

  • 标签: 康熙帝 遗言 合法性 雍正帝 质疑 满文
  • 简介:所谓聚落的时间分布实指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及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发展阶段聚落的数量变化。本文从时间分析的视觉,对不同文化时期及同一文化不同发展阶段长江中游的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加以定量分析。发现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是气候的波动对聚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气候稳定期,聚落的数量就增加,聚落发展呈繁荣趋势;反之,气候剧变期,聚落数量就减少,聚落呈衰退趋势,而气候的冷暖交替期与考古学文化的更替具有同步性。

  • 标签: 长江中游 新石器时代 聚落分布 环境变迁
  • 简介: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是指城市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社会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体制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主要从职住空间关系研究学派、职住空间平衡和城市通勤、居住选择和居住空间分异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认为国内相关研究应注重社会调查,加强个体层面的研究,从体制转型和个体社会经济特征等角度寻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及其演化的形成机制,并注重特殊群体,如外来人口、城市贫困人口和原单位制社区居民等社会群体的职住空间关系和社会空间后果研究。

  • 标签: 职住空间关系 过剩通勤 城市通勤行为 空间失衡
  • 简介:本述评围绕吴滔新著《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的主要思路和问题脉络,尝试对江南市镇研究及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提出若干探索方向。评述者讲述其与吴滔近十年在江南共同开展实地调查的真实经历,从而阐释书中有关水乡聚落环境、市镇型塑机制、市镇空间生产等重要分析框架的缘起和旨趣,进而提出尚待商榷和推进的若干课题。

  • 标签: 江南 市镇 聚落 制度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