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清朝康熙年间积极开拓西域,并以此为契机对嘉峪关以西地区渐次经营,而移民屯垦则是清朝经营关西地区的主要手段。雍正五年至六年间,征集甘肃各州县移民2405户、约1万余人至敦煌。分给土地,鼓励垦种,对移民进行了妥善安置。移民的到来,不仅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敦煌的人口基础,也对敦煌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雍正移民之后,敦煌的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并于乾隆、道光时期达到峰值,但由于兵燹的增多,咸丰、同治年间敦煌人口数量有明显减少,至清末时又有所恢复。

  • 标签: 清代 敦煌 人口 族属
  • 简介:人口是衡量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蠡测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国时期,吴县人口基数较高,与原苏州府内常熟、昆山、吴江三县相比,仍处于优势地位,但与周边相同规模的县相比,人口增速明显落后于武进、无锡,人口发展呈现出相对稳定、增长缓慢的特征。同时,吴县城区人口不断增长,占吴县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出现向城区集中的趋势。吴县人口增长缓慢的特征与江南地区城市体系的变动密切相关。

  • 标签: 吴县 人口 城市发展
  • 简介: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大运河洛阳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发挥洛阳在大运河旅游带建设中的文化资源与技术等优势,对于深化、提升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的内涵和广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空间结构具有旅游资源的滨水性、旅游空间相对集中性、地理文脉高度重合性的特点,坚持彰显鲜明特色、凸显文化内涵的原则,加快创建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县(市)区创建省级全域示范区目的地,深化落实“一心、两带、四区、两翼”的旅游空间布局。以隋唐帝都文化体验为核心,构建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空间格局。

  • 标签: 隋唐大运河 洛阳旅游带 空间布局 构建 体验
  • 简介:对于辽代人口总量,学界研究众多,但多据户数推算人口总数。吴松弟《辽代人口新考》认为辽代户丁数据中,丁更为可靠,利用统计数据来推算户均丁数,进而根据丁数推算新的户数,再结合户均人口推算人口数。这一研究方法显得独树一帜,在辽代人口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传世文献所载的丁数实为兵数,并非中原王朝传统意义上的丁,亦非一户中所有壮年男丁。《辽代人口新考》用统计数据推算户均丁数的前提不存在,具体计算过程亦有问题。对于失载户口的估测,《辽代人口新考》在方法论上没有新意,某些部分缺乏说服力。至于传统赋税意义上的丁籍,辽代的终止年龄很可能要高于五十岁。

  • 标签: 辽代 人口 丁户关系
  • 简介: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融合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外来务工群体的社会融入明显存在不少问题。基于对浙江慈溪的调研,发现在社会融合过程中,受制度、社会资本及文化等多方因素影响,导致外来务工群体与当地居民形成居住、工作、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区隔。要实现社会融合,必须打破和消除区隔边界。

  • 标签: 社会融合 区隔 外来务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