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正>在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里,两国明确地规定了在东方的两国边界:“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的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自从尼布楚条约订立之后,经历160年以上的时间,中俄两国的东方边界没有发生什么大问题。

  • 标签: 俄国 中国 黑龙江流域 中俄尼布楚条约 英法 领土
  • 简介:边疆问题影响北魏政治始终,并最终演化为倾覆北魏皇祚的导火线。虽然北魏的边疆经略取得显著成就,但是由于北魏经济尚处于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中,北镇问题因孝文帝汉化进程过于急进而激化。代北和迁洛鲜卑人逐渐发生族群分化,北部边境屏障自我坍塌。

  • 标签: 北魏 西北边疆 北镇问题
  • 简介:<正>我国古代的西北边,其范围包括现今的新疆和北到巴尔喀什湖西到楚河流域以及帕米尔广大地区。这一地区高山环列,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屹立在它的南部,高耸入云,白雪皑皑,号称“世界屋脊”。天山山脉横亘它的中部,昆仑山脉蜿蜒在它的南边。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是广阔的塔里木盆地,盆地的中央是一望无垠地塔克拉玛干沙漠,沿山麓地带,因有河流的灌溉而形成许多“绿洲”,适于农耕。阿尔泰山(古称金山)耸峙在它的东北,在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山脉之间,有一块大的盆地,即准噶尔盆地,这里气候较为湿润,形成荒

  • 标签: 西北边疆 西域 天山南路 屯田 公元 高昌
  • 简介:2013年中国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在不断持续发展过程中面向不断变化的世界所提出的战略构想。本文从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定位、绥芬河作为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的意义、积极发挥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提出要特别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中的新疆与中亚合作问题、阿富汗局势对中国新疆的影响两大问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建设和落实提供了我国东北和西部边疆的视角。

  • 标签: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边疆 安定与发展
  • 简介:左宗棠于1869—1880年在西北期间,为了恢复西北经济,从改革茶法、发展蚕丝、推广植棉、开发毛织、推动出口等方面入手,力图振兴西北的边贸经济;为了保护民族利权,还与不法外商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总结左宗棠复兴西北边贸的成绩与教训,具有一定的史鉴价值。

  • 标签: 左宗棠 西北 边疆贸易 俄商 措施 成效
  • 简介:所谓"文教",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三百里揆文教"。东汉荀悦对"文教"一词曾做出解释:"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①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亦曰:"此服诸侯揆度王者政教而行之。"②据此,文教当指礼乐法度,文治教化。

  • 标签: 中国 古代 边疆文教 《尚书·禹贡》
  • 简介:中国拥有丰富的地缘边疆资源,也拥有悠久的边疆经营史.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边疆假说”理论(“社会进化论”“非均衡性发展论”“环境适应论”“美国例外论”等),对于当代中国边疆研究有一定的启示.特纳认为“边疆”是美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化的核心动力,并最终推动了整个美国的文明进步.事实上,边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边疆的拓殖、经营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 标签: 特纳 边疆假说 中国边疆研究
  • 简介:常钧(1702-1789)是雍乾时期重要的边疆官员,他任职西北长达三十五年之久,为清朝西北边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学界以往对于常钧鲜有关注,再加上相关史料的缺乏,以至于近人在述及常钧时不详其生平事迹,甚至误把他当作身份不同的两个人。本文利用正史、奏折档案、地方志、家谱及近人编纂的清人传记资料,拟就文献中出现的抵牾之处加以辨析,并对常钧的生平及其西北宦迹作些考证,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 标签: 常钧 边疆官员 哈喇沙尔办事大臣
  • 简介:1991年7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边疆中心”。现更名为中国边疆研究所)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了“《边疆史地丛书》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季刊首发式”。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到会祝贺,出席首发式的有来自国家民委、国家海洋局、总政联络部、总参作战部、军事科学院、海军学术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等国家机关、军事部门、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和专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局和有关研究所的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首发式.

  • 标签: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边疆史地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局
  • 简介:本文通过对清至民国几篇"边疆文本"的比较分析,试图从观念史的角度,指出这段时间对于"边疆"的认识所发生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但总体而言,可以用从"异地"到"边疆"进行概括,即从带着闲适的心态记录风土人情,到带着焦虑之心思考这片土地的保卫与开发。"边疆"观念的转变,也是天下—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过程,从此,"边疆"与"中心"成为一个整体,需要承担对于彼此的责任与义务。这种在民国期间形成,于建国后落实的边疆观念,也构成了此后我们对于边疆进行开发的基础。

  • 标签: 异地 边疆 天下-帝国 民族-国家 观念史
  • 简介: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大型系列图书——"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最终尘埃落定。"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由"初编"和"二编"构成,各50部。"初编"是"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题解",设分卷主编;"二编"为"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是在原"边疆史地丛书"基础上择优修订和增补而成。

  • 标签: 边疆研究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文库 中国 书目 系列图书
  • 简介:作为中国边疆研究的新成果,"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由人民出版社陆续公开出版发行(32开本,平装),该丛书由林文勋教授担任丛书主编,目前已推出14种共计22册,尚有李大龙编审的《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林文勋教授主编的《"南方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协调发展研究》等即将出版。

  • 标签: 边疆研究 云南大学 中国 丛书 成果 边疆学
  • 简介:邑土国家指以都邑为中心、以属邑为基础的国家形态.商王国狭义边疆,指王畿四境,相当于四戈地区,王畿外缘的边邑或边鄙是其边境;广义边疆还包括“四土”中附属于商王的诸侯方国.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因生产力不发达,商王不能对分布于辽阔地域的各类方国实行直接统治,只能通过臣服首领、索取贡物的方式建立间接统治关系.周王国的疆域格局由王畿和封国组成.按封建制度,各封国的土地、人民受自周天子,周室强大时诸侯国属西周边疆.周室不振,周天子逐渐成为名义上的共主,诸侯国便不能算周朝边疆.周朝边界唯以郊外遂人所居边邑、边鄙为限了.

  • 标签: 先秦 邑土 领土
  • 简介:在法国由古代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其边疆观念也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自然边疆”(naturalfrontiers)观逐步成为塑造法国历史与现实认同的主要理念。本文通过对中世纪以来法国内政和外交层面边疆观念变迁的分析,揭示了“自然边疆”观的形成、发展和近代转型过程,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法国国家认同与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与变迁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法国 自然边疆 观念 起源
  • 简介:目前出土的汉代竹简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当时物价方面的史料。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主要针对其中某一批竹简进行研究,对于汉简中物价资料系统的整理则还比较少见。在此,我们试图通过综合各批竹简中原始资料,尽可能多、并准确地复原当时社会的物价变化情况,以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生活之参考。

  • 标签: 物价变化 汉代 汉简 社会经济生活 西北 原始资料
  • 简介:省郡指边郡的放弃,意味着行政体系在空间上的收缩;徙民则是指农耕居民向内地迁移,意味着农耕区的内缩;徙吏则体现了行政机构的撤销,意味着行政建制的部分省弃,与省郡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但是有程度上的区别.一般来说,前者可以涵盖后两者,省郡的同时亦是徙吏民;但是后两者不等于前者,徙吏民并不代表省郡.笔者还指出东汉初年的省郡和徙吏民并非消极退让之举,而是保民安边之策,并为西北边防形势的好转创造了条件.

  • 标签: 边郡省并 徙吏民 东汉初年 行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