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恰似浩翰的“歌舞海洋”的东方深港。其璀灿的明珠莫如“热巴”和“卓”。去年夏初,我有幸前往昌都、观摩了该地区十二个县的首届乌兰牧骑文艺会演。丰彩多姿的歌舞节目犹如群芳荟萃,集锦于巍峨的达玛拉山下澜沧江源头的古老山城。笔者已写过《雪域东部的热巴艺术》一文,发表在此刊一九八六年十月出版的二期上。此前,我曾五次深入昌都地区,走访过八宿、左贡、察雅、乌雅等县区。还与当地群众过了一段较长的“三同”生活。然而,由于地域辽阔,交通不便,足嫌难

  • 标签: 民间歌舞 热巴 西藏东部 左贡 乌雅 达玛
  • 简介:对剧中的两位主要角色——流浪汉爱抬杠(Estragon)与废低迷(Vladimir)而言,等待陀的到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荒谬的是,陀从头到尾都没出现。在等待的过程中,为了打发时间,两个人不断地要找话说、要找事做,所有的等待、说话、动作,构成了他们存在的主要内涵,而这存在内涵的目的、过程与结果,却是等待未果的荒谬。

  • 标签: 《等待果陀》 话剧艺术 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 简介:2004年10月8日,全新改版的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第三套节目)与观众见面,原有的34个栏目被缩减至22个.新增设的全新动漫节目--令人耳目一新.这个仅仅10分钟的超短娱乐节目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最高曾达到1.78%,创造了央视三套收视排行榜第四名的佳绩.的成功归功于其独特的节目创意,它以'电视漫画'的形式向观众讲述人情世故、世俗百态,将发端并盛行于网络的Flash动画和电视传播方式融为一体,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网络的一次横向'联姻'.

  • 标签: 中央电视台 网络 驿站 快乐 “果” “花”
  • 简介: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有幸在近几年里前往西藏各地,领略和记录、学习和搜集当地不同风格的藏民族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耀眼光辉。本文拟从谐舞蹈艺术出发,它们除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个性之外,也有其在表现内容、舞蹈动律等共同规律和共性的特点。那高吭嘹亮优美动人的歌声,旖旎婀娜骄健豪迈的舞步,多么令人陶醉!这里并不是古老的“喜马拉雅海”而是被称作“歌舞海洋”的地方。(一)谐的流行与起源“谐”是雪域农区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伴随着藏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历了无数的岁月,从而人们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使之日趋完善地形成了一套具有浓郁劳动气息和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艺术。迄今已成为西藏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古老的歌舞品种之一。“谐”主要流行于西藏上部阿里地区,中部日喀则、江孜、山南以及拉萨等地区的广大农村。关于谐的表演内容、表演形式以及它的风格特色等方面,近几年,很多专家学者已发表过许多专论与评价,为继承和发展藏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些文章较少涉及到有关谐的起源问题。过去在西藏,由于历史和社会制度等原因,人们都很少记载这方面确切的历史...

  • 标签: 果谐舞蹈 略论果谐 舞蹈艺术
  • 简介: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又长期以来在工业和轻工业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上海的话剧应该有工业题材的优秀作品,多年来我们也一直企盼这类题材的作品更多地出现。因此,对于《中国制造》走上舞台,我们是举双手表示欢迎的。并且,从《中国制造》的编、导、演各个方面来看,它也是受到观众欢迎的。

  • 标签: 成果 制作 中国制造 工业领域 优秀作品 工业题材
  • 简介:(一)家庭出身(二)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1)(三)留学德国的年代(1912~1922)(四)大革命时期(1922~1929)(五)在上海乐坛和航空公司的年代(1929~1937)(六)抗战年间(1937~1945)(七)抗战胜利后走上讲坛(1945~1949)(八)重返上海讲坛(1949~1952)(九)在南京的岁月(1952~1957)(十)退休于苏州、病逝于上海(1957~1959)(一)家庭出身1893年农历4月26日,廖尚先生出生于惠州府城秀水湖畔.廖宅早在康熙年间,已为廖贞而挂上"进士第"的扁额.此扁额直到抗战前仍挂在廖宅门墙上,抗战期间才被日寇飞机炸毁.

  • 标签: 廖尚果 生平事迹 工作业绩 中国 音乐事业
  • 简介:在戏剧界提到贝克特,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多是“敬畏”。听到那个后生新秀准备排演《等待陀》,许多人除了内在一阵莫名所以的震吓之外,通常也会对如此的勇士刮目相看。然后,到了看演出那一天,不管是作为一个纯观众,或者是演出者的旧遇新知,心里总是难掩某种无预警的挫败感:这种戏怎么会还能演得好看呢?一九五三年《等待陀》在巴黎艺文界所缔造的微小却强韧的震撼,相去愈远愈久,愈觉得那毕竟是时势造英雄,如今,孰人何力可回天呢?

  • 标签: 京剧艺术 贝克特 挫败感 《等待果陀》 剧情
  • 简介:“擦卡卓谐”,流传在阿里地区革吉县擦卡区.“卓”即牧区或牧民,“谐”藏语译为歌舞之意.卓谐在西藏广大牧区非常盛行,几乎人人会唱会跳.但因各地地理环境的不同,在唱词及跳法上不尽相同,它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擦卡卓谐”,是当地群众在逢年过节时跳的一种自娱性歌舞.在藏历新年的初一清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互相敬青裸酒拜年,表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下午集中在一起跳卓谐,可以通宵达旦地跳.到了藏历八月十五日他们要举行当地称“德桑”的民间祭祀活动,上午穿着节日盛装,带香草、糌粑、青稞酒到寺庙或山顶烧香拜佛,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回到牧场举行隆重的赛马仪式,下午开始跳卓谐,一直跳到第二天清早.“德桑”和藏历新年是当地最隆重的两大节日,除此之外他们平时也跳,但冬季跳的多些.因为夏季牧民们都分散在各自的牧场上放牧,到了冬季都回到村里集中,这时他们几乎每天夜晚集中在一起跳卓谐,有时进行篝火晚会.这时又是青年男女们谈情说爱的好季节.

  • 标签: 果谐 自娱性 新年快乐 牧场上 革吉县 品种展示
  • 简介:香港是一个自由港,也是一个重商主义的城市,市民普遍缺乏政治热情和文化精英意识,他们更多地追逐着经济效益以及物质享乐,在电影业更是如此.港片常常杂陈着很多游离于故事情节的官能刺激画面、喜剧噱头、血腥场景以及过于冗长的追逐嬉戏,这也是为迎合港人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的娱乐轻松要求的.在这些仅为博人一笑的手法中,不乏对于人的基本生理现象的描绘,比如人的排泄排遗现象.尤其是在喜剧片中,这种固执的排泄物情结不仅对于这些不洁污秽物从不回避,而且通过化妆、表演、台词以及其他方式给予夸张而增强搞笑效果.由于排泄器官的私秘性以及人类意识认为排泄物是人体吸收消化之后的无用污秽物,所以通常是从负面来延伸其比喻与象征意义的.

  • 标签: 《人民公厕》 陈果 电影导演 香港 排泄物情结 生死命题
  • 简介:最近,我专程走访了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总导演罗爱祥同志。我与罗爱祥过去虽未谋面,但他的名字,他的舞台形象,早在五十年代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在舞台上,他与黄梅戏艺术家王少舫、潘璟琍等人的合作演出中创造的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西厢记》中的张生、《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杨乃武,《刘介梅》中的刘介梅……特别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孝子冤》中创造的感人至深的张孝形象,至今令我记忆

  • 标签: 王少舫 舞台形象 潘璟 刘介梅 合作演出 《西厢记》
  • 简介:2002年9月,应大连市艺术研究所之邀,我们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一行四人出席观摩了第十四届大连服装节及开幕式广场艺术晚会。如果用“华丽诗篇”来形容对服装节的总体印象,那么,就应当用“感慨万千”来形容我们当时的内心感受。我们的感慨源自于对那华丽场面、宏大气势的赞叹。但是,大连的服装节早已享誉国内外,因此,我不想再追随别人,把它从头介绍、赞美一番。我只想谈一谈此行大连的感想。

  • 标签: 第十四届大连市服装节 服饰文化 文化事业 精神文明 文化活动
  • 简介:《西游记》里的人参传说,源出波斯,原称Wāqwāq,大概摹拟风吹树响和娃娃哭声;但为什么用以称“倭”国,不大清楚。吃人参的远淡背景是蒸食小孩,因为原始(性)迷信认为吃了人、尤其是保存群团精髓的儿童,可以同类相生,“保健疗疾,延年益寿”,增进灵性、生命或性能力。人形块根植物,如人参、茯苓、何首乌、蔓陀罗等,因而受到病态的关爱。参仙、人参娃娃和人参故事则是它的美化或喜剧化。这些也都跟“焦侥”、乃至“俾格米”等小人国传说相关;除了小美牛肝茵等引起“小人国幻视症”和“菌人”之称外,这些传说还跟歧视特殊人种、残障等有牵连。而人参果树,直到某些摇钱树、枝形灯或圣诞树,都应该看做“生命树”的特殊形式。

  • 标签: 小人 吃人 喜剧化 故事 《西游记》 生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