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丁耀亢(1599—1669)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小说、诗歌、戏曲均有相当的成就。在小说方面,他创作了《续金瓶梅》;在戏曲方面,他创作了《赤松游》《化人游》《西湖扇》《忠记》四种。《忠记》又名《蚺蛇胆》,全称《新编杨椒山忠蚺蛇胆》,现存顺治原刊本(《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据此影印),还有康熙煮茗堂本①。《忠记》写杨继盛上书揭露奸相严嵩而喋血刑场之事,塑造了一个为民请命、

  • 标签: 丁耀亢 蚺蛇胆 戏曲创作 杨椒山 续金瓶梅 赤松游
  • 简介: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其中一条便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如何继承传统,师古人师造化并中得心源,是美院学子始终追求的,青年画家黄佳茂显然是学院青年中的佼佼者。扬雄《法言》云"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

  • 标签: 中国美术学院 精神 继承传统 青年画家 发展历史 中得心源
  • 简介:灯火阑珊郑榕每个演员都有自己不同的路。我的童年是在天津租界里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度过的,舞台上的生活自幼便吸引了我。想当演员开始为了:"在舞台上过另一种生活,演各种各样的人物"。后来才懂得这叫"再体现",有人把这种演员称为"性格化的演员。"追求性格化是...

  • 标签: 周朴园 《雷雨》 《茶馆》 内心体验 人物关系 演员
  • 简介: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这一年的清明节前后.北京市上百万人民群众自发地聚集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篮、送花圈、作诗词.悼念周恩来.但这一活动.被“四人帮”定性为反革命事件。

  • 标签: 《于无声处》 中国 话剧
  • 简介:因教学所需,六年前笔者曾于网络上搜集题名为《京剧古董唱片大考》的千余段音响资料(后无偿捐献给沈音图书馆)。聆听欣赏之余,知清末民初有名角"双""许""龚"等人分别于胜利、百代等唱片公司灌录出版发行若干张唱片。然而,彼时笔者独钟一辨皮黄音韵,却无暇考究"诸"究竟何人。

  • 标签: 不了情 出版发行 龚云甫 德珺如 辽沈地区 孙菊仙
  • 简介:《三国遗事》第二卷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的是新罗第49代王宪康王一次到开云浦(今蔚山)去游玩,回来途中,突然间,乌云翻滚,遮天蔽日,伸手不见五指,王甚惊异,问左右,日宫奏道:“此乃东海龙王所为,望王行善举”,王听后立刻下令,为龙王修一寺庙。令下后,果然云消雾散,龙王非常高兴,带领他的七个儿子,来感谢王的恩德。开云浦”这个名子,就是由此而来的。后来,真的在灵鹫山”上修了一座庙,名叫”望海寺”,也叫“新房寺”。

  • 标签: 龙王 新罗 三国 寺庙 舞蹈 儿子
  • 简介:有句话说的是:“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一语道出了现代人打拼的压力与现实的无奈,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绽放一个灿烂的,大大的笑脸,笑容的正面能量,不试试怎能知道?笑能化解忧愁,带走猜疑,营造和气,而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群信奉笑容的设计师。

  • 标签: 空间 内心 现代人 设计师
  • 简介:电影是时代——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名称富有中国特色,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之的“短片”.电影之“”在于:时长、制作、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

  • 标签: 电影文化 梦想 成就 中国互联网 网络时代 中国特色
  • 简介:在新中国的话剧史上,《于无声》的地位很特殊。作为一个“冲破禁区”直面文革历史的话剧,它不仅受到了官方的高度肯定,也激起了普罗大众巨大的情感认同。三十年后,《于无声》再度演出,我等后辈有幸一睹这部只闻其名未睹其影的作品。看完戏的第一感觉便是:果不其然,名至实归。如果说,三十年前《于无声》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的一个思想惊雷,那么在今天,《于无声》则让我们看到了那段特殊历史的一个横断面以及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 标签: 历史环境 情感认同 话剧史 新中国 横断面
  • 简介:广場上密密麻麻地站滿了六百多位观众,金山县錫剧团的一場好戏开演了。胡琴声伴奏着悅耳的唱腔,鑼鼓声衬托着动人的舞姿。人們完全被舞台上展开的戏剧情节抓住了,根本不觉得自己身上是什么时候被雨点打湿的,要不是雨势越来越大,真会不知不觉地站到半夜三更。但在草台上演戏的徐靜芬同志可急坏了。她倒不是怕自己的身体頂不住,也不是怕穿在身上的服装被雨水浸透,这些都还无关紧要;严重的是农民观众淋在雨地里,要是淋出病来会直接影响生产。就此拦腰打住吧,也不妥当,鑼鼓才打响一会儿,馬上又

  • 标签: 戏剧情节 徐静 戏剧工作者 文化学习 副团长 思想工作
  • 简介:我们高研班请中国美院的焦小健君来讲“具象表现绘画”。杭州同行们从事这个课题的研究已经多年。莫道“十年磨一剑”,这艺术的锋芒仍在磨砺中。在我看来,在国内现代性绘画的各种探索中,他们的努力最有群体规模的学术分量。我自己虽然只断续地徘徊左右,却深为这种求索精神所感动,总想再趋近一些。小健来讲,又带来很多资料给看,我利用这个机会,再综合年前的观摩和研讨,反思心得。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我所见的杭州“具”的特点;一个是理论要点上有质疑。

  • 标签: “具象表现绘画” 画面 笔墨语言 艺术精神 艺术观念 现象学
  • 简介:文章抓住鼓韵文化这条主线,对《七乡鼓韵》在编排、演出中的得与失作了评析。

  • 标签: 民族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