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00
10000 个结果
  • 简介:在人类生存的地方一定有歌舞的存在.此言并非无稽之谈,我们已经从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甚至民族文化史等范畴的探究中得到验证,在先史时代①的各民族就已经存在着歌舞.原始人的感情表达是直接通过肢体行动来完成的.

  • 标签: 中国剧场 剧场建筑 史论节选
  • 简介:画报是中国近代报刊传媒中的重要种类,它因图文并茂、艺术与信息兼备的特点而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点石斋画报》、《北洋画报》、《立言画刊》、《国剧画报》等大型刊物已为今人所熟知,然而对于创办于天津的《语美画刊》(封面见图1),学界却关注甚少.实际上这份画报风格鲜明,独具特色,内容丰富,涉及文化、考古、美术等诸多方面,其中包含了不少珍贵的戏曲史料.

  • 标签: 刊载戏曲 史料述评 戏曲史料
  • 简介:我们知道文人是理论的撰述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掌控着理论的写作权力,或显或隐地将文人阶层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植入理论的建构,又将具有某些特定文人品位潜质的艺术作品操纵为“经典”,起到“引领”的典范性作用,并使其他艺术的表演能够“紧守由它(们)经典化的性质”①,从而彰显雅正的正统文艺观,强化正统文艺观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 标签: 小技末 末观念 理论发展
  • 简介: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联贯”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祁彪佳评王元寿的《中流柱》时曰:“传耿朴公强项立节,而点缀崔、魏诸事,俱归之耿公,方得传奇联贯之法.觉他人传时事者,不无散漫矣.”①祁彪佳认为,《中流柱》重在传耿公强项立节之事,中间穿插的崔、魏之事都应与耿公之事相联贯.

  • 标签: 中国戏曲 叙事联贯 戏曲叙事
  • 简介:黄梅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获得全国性影响,并超越庐剧、泗州戏甚至徽剧,成为安徽的代表性剧种.但众所周知的是,黄梅戏在新中国成立前并不被官方和文化精英注意,属剧种历史不长、艺术积累薄弱的地方小戏,“黄梅戏从十八世纪末的乾隆后期开始萌芽,到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后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剧种”①.从成为一个独立剧种到当下的100多年时间里,喜剧艺术在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中显得极为重要.在目前黄梅戏被推入文化市场自谋生路的情况下,全面梳理与认识黄梅戏喜剧艺术,对于黄梅戏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喜剧艺术 戏喜剧 艺术蜕变
  • 简介:王文章、刘文峰主编的《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影印了傅惜华藏珍稀剧本343种,涉及曲目551种,为国内外戏曲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笔者在使用这套丛书时,发现了一些影印出版中比较少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误导读者.因此,本文把笔者检阅该丛书影印的刻本①中发现的部分问题分类列举,为使用该丛书者参考.

  • 标签: 丛刊指 傅惜华藏 戏曲珍本
  • 简介:自20世纪末以来,左鹏军先生不畏繁难,筚路蓝缕,在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领域取得了颇为辉煌的成果.尤其是新著《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①(以下简称“左著”),堪称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全面研究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至打通中国戏曲史都可谓厥功至伟.

  • 标签: 传奇杂剧 史实研究 文献史实
  • 简介:从文献学角度讲,辨别某一古籍刊本真伪的前提就是梳理各版本的形成过程、源流嬗变,考订其关系,比较其异同.《西厢记》版本之多为中国古典戏曲之最,古今学者对其版本的整理与研究数不胜数.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包括日本学者传田章的《明刊元杂剧目录》、蒋星煜的《的文献学研究》、朱万曙的《明代戏曲评点研究》以及陈旭耀的《现存明刊综录》等,这些著作对《西厢记》的版本载记、存佚问题,或鉴定辨识,或完善增补,使其研究日益深入.

  • 标签: 刊本流变 流变真伪 西厢记刊本
  • 简介:乾隆四十五年(1780)冬,《四库全书》纂修接近尾声.此际,清高宗谕令各地督抚,将民间剧曲亦一并纳入违碍书籍审查中来.其中,特别委托两淮盐政、苏州织造专门办理扬州、苏州地区的剧曲查勘.由此,自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中旬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秋,扬州地区访搜、查勘剧曲,历经伊龄阿(?-1795)、图明阿(?-1782)①两任盐政主办,苏州地区则一直由织造部堂全德(1732-1802)负责搜罗、审查,并汇送扬州办理剧曲中心——“词曲局”覆核,最后会同扬州所得呈送京师,等候钦定.

  • 标签: 乾隆扬州 兼谈 剧曲史事
  • 简介: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乃据吕天成《曲品》扩展而成,不仅在收录传奇的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吕天成《曲品》,“新旧诸本,盖倍是而过之”,而且纠正了吕天成《曲品》“后词华而先音律”的偏颇,提出了“赏音律而兼收词华”的曲学主张①,在明代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存《远山堂曲品》虽然只是残稿,但仍然包含了400余部传奇作品,是我们认识明代曲学和戏曲发展史的重要文献.

  • 标签: 堂曲品 彪佳远山 成书时间
  • 简介:《虞庭集福》是清宫用于中秋和万寿承应的昆弋腔大戏之一,在清代内廷承差时屡有搬演.不唯不同朝代、不同年份常演不衰,有时同一年内即上演数次.如据光绪二十三年《差事档》中记载,正月十二日、六月二十六日、十月十四日、十二月二十九日先后四次演出.此剧在搬演的过程中留下了诸如总本、曲谱、题纲、串头、鼓板、角本等多种形态的演剧用本,这些剧本功用各异,内容亦互有异同.

  • 标签: 戏虞庭 承应戏 清宫承应
  • 简介:清皇朝定都北京后,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顺治朝为始,清代前期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的总趋势是在不断发展的.其间,内廷改戏,始于顺治.而康熙、乾隆两朝则是清代宫廷戏曲发展繁荣的时期.

  • 标签: 二帝改 康乾二帝 戏辨析
  • 简介:周乐清是清代中期的一位下层官吏兼戏曲家,一生创作颇丰,戏曲作品《补天石传奇》①有多种刻本问世,并在作者任职的山东、湖南之地广泛演出,甚至被朝鲜使者购去.可以说,《补天石传奇》奠定了他在清代戏曲史上的地位.此剧目曾在清人《词余丛话》载录过,近代以来,王国维的《曲录》、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傅惜华的《清代杂剧全目》、李修生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等皆有著录.

  • 标签: 乐清戏曲 交游考 戏曲活动
  • 简介:2004年12月,我在《中华戏曲》第31辑发表《早期诸宫调歌词的重大发现》一文,对2000年5月山西侯马二水金墓四壁所书之歌词四首作了初步的校理,从其所用宫调,即[南吕宫·瑶台月]、[道宫·解红]、[般涉调·沁园春]、[仙吕调·乔和笙],结合其所表现之内容,考定其实为金代早期之诸宫调散套,认为这种不带尾声的歌曲组合,反映了早期诸宫调联套的特点,虽仅为一例,“其意义却非同凡响”.

  • 标签: 散套实例 早期诸宫调 诸宫调散套
  • 简介:龚和德先生于1931年出生于江苏省启东县合丰镇.他自小爱好京剧,195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时名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今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接受了话剧体系教育.他与戏曲有不解之缘,1954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毕业后,进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今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张庚先生的领导下从事戏曲研究工作,从此受到全新的戏曲思想的洗礼,在戏曲学术园地孜孜不倦地耕耘,求索至今.

  • 标签: 德先生戏曲 戏曲学术研究 戏曲理想
  • 简介:分析了音乐学科中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鉴于师生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探讨了如何在此特殊的授课方式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的问题.文章详细叙述了授课中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方法,从而为同行提供借鉴作用.

  • 标签: 声乐教学 主观能动性 授课方式 声乐个别课 教学方法 声乐表演
  • 简介:文章通过对历年来发表的有关探讨琵琶历史渊源及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文章及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与综合,试图从相同与各种不同的见解和争议中,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当前琵琶研究的成果与现状,使这一重大课题在今后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标签: 秦琵琶 曲项琵琶 五弦琵琶 历史渊源 流派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