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部电视剧走红之后,有时会被改写为小说出书。有弟子及友人提及我当年曾将戏曲改写为小说,因用笔名出版少为人知,认为那项工作颇有意义,不妨做些回顾。为响应此一建议,乃成此文。

  • 标签: 改写 戏曲 电视剧 小说
  • 简介:“十月革命”前后,无产阶级文化派一度把持苏联文坛,但因部分主张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原则,且与苏维埃政权在文化领导权上发生争执,最终走向衰落。然而茅盾却误将无产阶级文化派视作苏联文艺政策的执行者而盲目崇奉。这对此后中国左翼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在看似机械刻板的照搬、仿写中,早期译介者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写,曲隐表达了个人体认和本土语境要求。茅盾仿照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的艺术批评》而完成的《论无产阶级艺术》,就在一系列的细微“误读”中显示出某种本土转化的努力,尽管其中仍有不少误区。

  • 标签: 无产阶级文化派 波格丹诺夫 《论无产阶级艺术》 《无产阶级的艺术批评》
  • 简介:曾写过数篇文章谈到老,谈到老给我带来的恐慌和悲哀。前几日看一部电视剧,一位很有才华的医生本可以用他的医术冶好许多的病人,却为了一位即将死去的女子的一个十八年相见的约定,从此开始寻找“不老”的奇方。岁月蹉跎,他冷落了身边真正爱他的人,最终也没有寻到“不老”奇方,他在悔恨中孤独的老去。秦始皇尚且不能寻到长生不老方,何况众生。谁见过中年的西施,谁又见过老年的昭君?没有,没有,女人不许老,光阴的故事都留在青春的时间段中了。岁月的磨砺向来都是锐利无比,一点一滴的时间刻度都会在躯体上留下印痕。

  • 标签: 故事 悲哀 寻找 孤独 西施 青春
  • 简介:改写作为文学写作的一种方式,是指对原作的重写。它不是翻译,也不是不同文体之间的移植,而是同类形式之间的再创造。改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那些知名度很高的名作,改写几乎是吃力不讨好。因为人们往往有一种先人为主的观念,改变起来极其不易。但成功的例子也偶或一见,如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可以说是改写中的佼佼者。

  • 标签: 聊斋 改写 汪曾祺 为文 文学写作 重写
  • 简介:"外来者"故事——有着现代文明背景的外来者来到一个闭塞、落后的传统空间中,由于这个"外来者"的闯入,原先的文明、文化、社会秩序发生了某些或隐或显的变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常见命题。①这一叙事将有关现代与传统、进步与落后、过去与现在的现代性时间观念,嵌入西方与中国、城市与乡村、文明之所与蛮夷之地的空间化叙述模式之中,形成了"时间化的空间"或"空间化的时间"这样一种深刻而独特的文学表达。

  • 标签: 外来者故事 女性小说 女性改写
  • 简介:《苏仙》的基础性情节是苏女的“不夫而孕”,这是对中国古代“感而孕”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蒲松龄对这一神话的改写,既淡化了神话原有的指向帝王功业的神圣性特征,又区别于后世神仙故事的世俗化特征,而导向一种更具抒情性和深邃思致的文人化叙事特征。对于《苏仙》原型意味和改写向度的理解,是从神话一原型批评角度对《聊斋》叙事艺术的把握,有利于《聊斋》批评的多元化垦拓。

  • 标签: 感而孕 空缺化 文人情趣
  • 简介:摘要兰高罗佩改写的《狄公案》,将中国古典公案故事成规模的介绍到西方。为了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高罗佩在叙事时间上多用西方侦探小说的倒叙手法,并加以巧妙的预叙,对原作品的叙事结构也做了相应的变更,并舍弃了传统的说书人角度,通过不同人的叙述来立体呈现案件。这些改写都显示出高罗佩对公案小说的娱乐性的追求。

  • 标签: 改写 叙事时间 叙事结构 叙事语态
  • 简介:路翎身世的重新叙述———隐痛、歉疚下的改写朱珩青在路翎手订的“年谱”①和众多的书籍、刊物上,都认定路翎出生在南京,父亲病故后过继给舅父徐锡润,而从徐姓……但经笔者多方考定认为均有误。关于路翎的新的传记的记述,将从更正这些贻误开始。马克思说过:历史像个...

  • 标签: 路翎 重新叙述 《财主底儿女们》 路翎小说 原型 祖母
  • 简介:自十九世纪中期第一轮华人移民美国的浪潮到至今的华裔移民群体,其文化意识形态经过岁月的冲蚀和环境的磨砺,渐渐远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华裔作家的写作既是基于对母体文学的依赖,又体现着对美国民族文学的丰富,是一种对“第三种经历”的书写和流散写作。关于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异,汤亭亭与赵健秀曾展开过一场备受关注的文学论战,对后来人们研究和评介华裔美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健秀以《真真假假华裔作家一起来吧》这一超长檄文犀利地指出,当时盛名之下的汤婷婷、谭恩美等华裔作家随意篡改中国典故,歪解中国文化来迎合西方人,是典型的“伪”华裔作家,应该受到谴责。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中国典故 “另类” 华裔作家 改写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华裔美国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一起,被很多学者称为美国文学中“新冒现”的文学分支,但就是这个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文学分支却引发了东、西方学术界对一些文学学术热点问题的重新思考,其中之一就是华裔美国文学对美国主流文学的改写和对文学经典的重构。本文将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力图说明这个新的文学分支的成功,以及它对美国主流文学史的改写和对文学经典的重构并不像有些批评者所说的那样,是因“迎合了白人读者胃口”而取得的、带有很大偶然性的成功。该现象蕴藏着深层的学理原因,它反映了文学史、文学经典发展的一些必然规律。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文学史 文学经典 解构 重构
  • 简介:晚清的文学环境,与当下比较,相似之处颇多。而小说的发展,从大众文化的层面考察,亦有很多的共同点。自然,相隔百年的两个文学时代,作品的形式、风格,文学机制的运作,与作品背后的价值观,都会有巨大的不同。考察两者之间的同异,或对我们认知百年来文学环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如何推动转型期的“文学重建”,有所帮助。

  • 标签: 网络小说 晚清小说 文学环境 小说界革命 穿越小说 当下文学
  • 简介:当代英国女性戏剧家汀布莱克·韦滕贝克的《夜莺的爱》藉身体叙述对古希腊神话故事进行现代式改写.剧作从独特的身体视角展现了父权社会权力机制与暴力压迫下,女性被禁锢、规训的境遇,进而凸现了女性身体内在的潜能,探讨身体抵抗的可能性、形式、意义和限度.古典神话改写在韦滕贝克的笔下具有了特别的政治内涵和伦理价值,身体叙述体现了剧作家的女性主义政治批评策略,成为唤醒女性主体意识的媒介.

  • 标签: 《夜莺的爱》 神话改写 身体叙述 女性主义政治批评
  • 简介:说到近代以来中西文学潮流的嬗变,中国批评界曾经流行所谓"双向背逆运动"的描述.即认为西方文学是从以模仿再现为宗旨的写实传统逐步走向以主观表现为中心的现代文艺思潮,而中国文学则正相反,它是从以抒情表现为特色的古典文学演变为以客观反映现实为主流,以浪漫主义为补充的现当代文学.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西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 文艺思潮 西方文学 文艺思想
  • 简介:内容提要:大卫·昆特的新著《〈失乐园〉之内》以弥尔顿与荷马、维吉尔等传统史诗诗人的对话与弥尔顿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个人才能互为经纬,对《失乐园》展开百科全书式解读,指出弥尔顿在《失乐园》里结束一个史诗传统的同时开启了另一史诗传统,由此将弥尔顿的史诗创新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探究这部新著如何通过细数《失乐园》与史诗传统的互文范例而索隐弥尔顿的史诗设计,以揭示弥尔顿对史诗传统的颠覆与改写,从而一展昆特对弥尔顿史诗研究的革命性贡献。

  • 标签: 大卫·昆特 《〈失乐园〉之内》 《失乐园》史诗传统 颠覆 改写
  • 简介:《半生缘》参照了《普汉先生》中双城记的空间架构,主线和人物角色关系的设置上大致相同,并且张爱玲对《普汉先生》中的情节和对话进行了大量的直接引用。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半生缘》中所体现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张爱玲的苍凉悲情写作手法使得《半生缘》这部改写作品在艺术上异于《普汉先生》,在同一故事框架下融入了本土传统文化和作家个人情怀。《半生缘》中增设的人物角色和情节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时代和文化印迹。

  • 标签: 半生缘 普汉先生 艺术改写
  • 简介:韩信故事较早见诸《史记》,宋元以来备受曲家青睐,多次被谱写成杂剧、戏文与传奇.不同于书面阅读的史传,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对韩信故事的取材、改写,与创作者的文人身份、受众的欣赏趣味密切相关.从元杂剧《新刊关目全萧何追韩信》到元明间杂剧《韩员外暗度陈仓》,再到明人沈釆所作戏文《千金记》,其间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韩信形象文人化、忠君思想的强化、故事结局的改写三方面,这些变化也是戏曲体制、舞台表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韩信 《史记》 《追韩信》 《暗度陈仓》 《千金记》
  • 简介:《醒梦骈言》又名《醒世奇言》,全书12回,有清代刻本,书署"守朴翁编次",书中每回演写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均可在《聊斋志异》中找到对应篇目,可以说本书是一部根据《聊斋志异》故事改写的评话小说集。所选篇目均为对下层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故事结构完整,语言通俗,文笔流畅,清新可读,具有浓厚的平民文学色彩。作为一种文本,用来考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流传过程中的面貌和所起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蒲松龄 影响 醒梦骈言 评话小说集
  • 简介:在新作《帕涅罗帕记》中,阿特伍德借用女仆的合唱对古希腊作为男性公民群体代言人以及戏剧稳定叙述参照系统的合唱团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撤换歌队启用男性公民为歌者的传统,让女性诉说自己的故事;将歌队颂咏的焦点从神与英雄调整到了奴隶的生活;违反了古希腊戏剧中歌队为主体叙述服务的特点,用女仆的合唱解构了帕涅罗帕的叙述。借助这些改写,阿特伍德增加了《帕涅罗帕记》的复调性,透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她对父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女性的阶级身份、女性与女性间的关系等命题的多层次的思考。

  • 标签: 阿特伍德 古希腊合唱团 神话 女性主义 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