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仿佛还在昨夜,屋里摇曳着一点灯火。风从窗外呼啸而过,远处有一声狗吠,村庄已经入睡……。这样的幻境常在梦里闪现。醒来时,才发现岁月已逝,而且,整整过去了三十年。尚未消逝的,是个人的记忆。以及事过境迁后,再三酝酿而成的个人情感,并经由知识者执笔,逐渐蕃衍而成的文字。如果借用一个现成的理论术语,那么,可以说,近二十年有关这类个人记忆乃至情感追述的文字,已经构成了一整套强势的知青话语。充斥其中的,是个人的痛苦以及对痛苦的再三抚摸;往常的依依之恋;失落(虚构的生命之根的重新寻找);真诚编织的英雄故事,(而献身的残酷性已被炽热的重新叙述的理想消解,自我着迷);各类鸡零狗碎的奇闻轶事(掩盖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的困窘和艰难);掩饰不住的城里人的优越感……;甚而,在一种文学的幻觉中,“苦难”逐渐转化成“风流”。

  • 标签: 重新书写 自由意志 个人记忆 重新叙述 个人情感 历史真相
  • 简介:“伤痕文学”这一文学史命名背后有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伤痕文学”概念的出现本身就与新的时代话语体系密切相关,显示出国家意识形态对“伤痕文学”有意识的规划和建构。新的历史逻辑在“伤痕文学”这一话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伤痕文学”在命名的过程中,还把一些反映“文革”结束后迎接新时期到来的社会情绪的作品,纳入到了自身的话语装置中。写“伤痕”的文学作品反抗的都是已经过去的政治秩序,控诉的是“文革”和以“文革”为代表的强权话语。但这种抗争和质疑都在政治“新时期”划定的意识形态范围内展开。“伤痕文学”是以“文学”与“历史”的名义进行的文学史建构,但并不能因此就让“伤痕文学”话语成为表述新时期文学的自然前提,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文学史命名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并对文学书写与特定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考察,由此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个必要的参照坐标。

  • 标签: 伤痕文学 话语体系 权力机制 文学书写 国家意识形态 “文革”
  • 简介:人们对服装色彩的需求是由色彩在服装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这种作用就是服装色彩的功能。对于人类而言服装的色彩具有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功能,精神的功能表现在装饰性、象征性方面。物质的功能体现在实用性上,由于色彩具有独特的物质性质使我们可以借助它来实现某些特定的使用功能,这种功能是服装的款式或材料所不具备的,我们称之为色彩的实用功能。

  • 标签: 服装色彩 实用功能 物质性质 功能表现 装饰性 象征性
  • 简介:女性的性别角色与“拾海人”的创作心态决定了王安忆女性书写的边缘状态。她不推崇女性霸权。也不逃进私人空间。更不以凸现女性欲望来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而是以入世务实的平常心书写着位居社会边缘的“边缘女性”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在传统男性霸权的边缘充分地发掘出女性的柔韧力和生命力。真实而有力地完成了对男性关于女人、城市、爱情等书写的解构。塑造出一群边缘女性的强者形象。

  • 标签: 女性书写 王安忆 边缘 女性欲望 强者 创作心态
  • 简介:<正>在今天这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里,史官实录和知识分子著述的垄断地位已经丧失,文字的记录与传播已经不再只是惟一,于是,与精英和经典具有互文效应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便逐步成为了人类历史书写进程中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影视媒介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历史书写的姿态、角度和方式、方法都在调整中发生变革。于是乎,曾经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闻名的《生活空间》,以"生活的目击者"自居,试图"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这是极富平等主义理想色彩和人文精神的媒介宣言。倒不在于说势必都要解构这个、消解那个,都要极端地反权威、反主流和反英雄之类,只是说历史本来应该呈由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的,尽管这可能是一种西瓜和芝麻绿豆的比例关系。然而,遍地的芝麻绿豆也是书写历史的应有之义。

  • 标签: 媒介化 视觉文化时代 历史书写 人文精神 种西瓜 传播语境
  • 简介:作为全国第一部地方新诗发展史,《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的编写和出版填补了中国新诗史研究的空白。《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以丰富的史料、精辟的论述对20世纪重庆新诗的发展做出了综述,对重庆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和诗评家做出了介绍和评价,具有历史和理论上的双重价值。更为可贵的是,在编排体例上,《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与以往的新诗史不同,它在重庆新诗纵向发展的历史分期上和重庆新诗的创作与理论批评的结合上都显示了诗歌史写作的独特的价值立场。

  • 标签: 中国新诗 诗史 诗评 诗歌史 诗人 独特
  • 简介: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80代中期以后步新写实小说的后尘而登上文坛的,它在风格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大约就是一个“怪”字。年轻作家们以其风格上的诡谲多变、题材的突兀惑人向人们道出了某种似不该说、不可说、也说不清的历史经验。新生代作家徐名涛的长篇小说新作《重复一千遍的谎言》(刊于《钟山》2002年第1期,下称《谎言》)力避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凸现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粗鄙形态,叙述富家小姐阿雄因为某个偶然的原因,抛却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嫁给姥桥镇上一个名叫陈天万的掌柜为妾,“阿雄的出现打破了那些发生在历史古宅中约定俗成的妻妾成群的故事格局,讲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爱情故事,”和一个家族的衰败史。

  • 标签: 新生代作家 新写实小说 新历史小说 故事 长篇小说 叙述
  • 简介:一将书写文化与视觉文化划分为两大体系,现在已经时机成熟。至少在20世纪下半叶,视觉文化有力地改变了现代文明的结构。如今,视觉文化正在强行分享书写文化的传统地域,并且与书写文化共同成为现代文明的两大支柱。书写文化的历史可以远溯至传统之中的仓颉造字,甲骨金文、竹简木

  • 标签: 书写文化 影象书写 文化冲突
  • 简介:近来读了不少古今中外历史大人物的秘书、副官、侍从、警卫等人写的回忆录或口述史学或纪实文学等著作,如蒋介石的“宫廷大臣”黄仁霖写的《黄仁霖回忆录》、董显光写的《蒋介石传》以及文革中出产的大量“回忆”林彪、江青“丰功伟绩”的文章书籍等等。这些作者以他们特有的、别人无法替代的身份、地位,以他们“亲见亲闻”的史事,叙

  • 标签: 侍卫秘书 写回忆录 曹操侍卫
  • 简介:本文从两个向度描述和论证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爱欲书写从被动到主动、从客体到主体的历史性演变:其一,建立独异自足的女性爱欲王国,女性爱欲同时充当主体和客体;其二,建立两性关系式中的女性爱欲主体.同时,多方阐释了演变的意义及其书写的审美特质.

  • 标签: 女性爱欲 爱欲自足 爱欲主体 审美特征
  • 简介:小说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却又在精神气质上一脉相承的特殊女性形象的刻画,以及对于各个小人物在命运起伏中关于情感、事业以及精神归属艰难而又执着追求的描绘,在看似徐缓而又极富诗意的故事叙述中,展现了女作家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揭示丰富人性的深厚功力.

  • 标签: 张翎 女性形象 人性 诗化结构
  • 简介:本文从沉静和流动两个维度来解读施柳莺的小说世界.探究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品性构成及其在作者创作生命流程中的流动性表现,并审视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认识如何灌注于文本并得到审美的表达.

  • 标签: 施柳莺的小说 沉静 流动 精神气质 生命
  • 简介:1.今天的主题是都市文学而不是城市文学,我非常赞同。城市自古就有,你可以说《金瓶梅》、《红楼梦》都是城市文学。但是,我们身处的,我们今天所谈论、想象和应对的城市显然不是《金瓶梅》、《红楼梦》的城市,根本的区别是,虽然前现代的城市是权力、财富和信息的汇聚之地,但它并非整个社会的结构中心,中心在乡村,乡村不仅是根本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之所在,它还是文化的中心所在,我们的全部精神文化都是在乡村的土壤和背景中获得依据、获得出发点。而现代以来、1949年后,中国逐渐发生、逐渐提速,在改革开放中全力以赴、波澜壮阔的根本性变化,就是中心向城市转移,城市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也在文化上获得覆盖性的宰制地位,为了把这样的城市与前现代的城市区别开来,我倾向于采用更具现代感和中心感的词:都市。

  • 标签: 都市文学 文学研讨会 中国 城市文学 《金瓶梅》 《红楼梦》
  • 简介:中国在20世纪所经历的民族和政治风雨以及不同阶段的个性解放思潮,使其小说创作呈现出历史感与个人欲望话语相绞缠的文本特征,两种主题表达的融会和疏离既取决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也与作家对时代主流话语的认同心理有关,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历史性梳理和辨析,可以觇见历史感在20世纪末写作中的滑落以及由此产生的创作和批评的尴尬与危机.

  • 标签: 20世纪末 中国小说 历史感 书写 情欲 小说创作
  • 简介:尤凤伟的小说总是潜藏着一种尖锐的疼痛。这种疼痛,看似来自社会生活的外部冲突,实则是源于生命内在的两难对立。它以自我撕裂的方式,不断将人物置于各种伦理观念、权力欲望以及人格尊严的对抗之中,在保持强劲叙事张力的同时,又凸现出一个个无助而又无奈的人生场景。这使得我们一方面可以尽情地享受那种由于紧张叙事所带来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又强烈地感受到那种疼痛自身所拥有的内在力量。

  • 标签: 尤凤伟 小说 叙事张力 无奈 人物 两难
  • 简介:海外华侨和华人的这种世界性的生存与体验,是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的发生学基础,也是世界华人文化和华文(华人)文学贡献于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功绩之一.20世纪的美华文学,是在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移民背景上发展的.人口的流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特别是这种飘洋过海的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传播,移民是其最重要的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和不同文化交融的媒介点.在这一背景上升华起来的不同时期的美华文学,也发展出不同的形貌.一方面是华人移民共同的中华文化背景,规制了美国华文(华人)文学的总体形态,使之不仅区别于美国的主流文学,也区别于美国的其他族裔文学;另一方面,不同时代华人移民的历史际遇、文化背景、生存方式和人生经历以及介入美国社会的方式与深度等,也发展出不同时期美华文学的特殊形态和不同的文化关注点.回应着他们对于故国母土潜存的历史焦灼和文化困惑.

  • 标签: 移民 双重经验 越界书写 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 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