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今年香港的初春寒意袭人,然而此时在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里,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系主办的翻译学术会议——“外文中译研究与探讨”。正在热烈进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三地以及美国的知名翻译家和翻译作品出版家,他们当中有: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叶水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研究所讲座教授余光中,旅美资深翻译家高克毅、蔡思果,以及大陆翻译家李芒、施康强、罗新璋、杨

  • 标签: 学术会议 香港中文大学 翻译家 翻译理论 余光中 翻译事业
  • 简介:众所周知,三地新电影可谓"龙生子各不相同"。鉴于身份政治的复杂性与交互性,论文从本土性、中国性、现代性维度立体化介入试图清晰勾勒出各自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香港呈现为多元的本土性、他者的中国性、媚俗的现代性;台湾表现为写实的本土性、"怨恨"的中国性、反思的现代性;大陆演绎为溯源的本土性、扬弃的中国性、启蒙的现代性。"性"在""新电影中的水乳交融、错综纠葛,构建起不同的经验表述与美学理念。

  • 标签: 中国性 现代性 本土性 两岸三地新电影 身份政治
  • 简介:<正>1972—73年间,正当大陆文坛处于没有百花齐放的沉寂,台湾岛上却因王文兴长篇小说《家变》而热闹一时。刊发《家变》的《中外文学》为《家变》组织过专门座谈会,《书评书目》也发表专文。台湾批评者、作家如颜元叔、欧阳子、张汉良、隐、李宽宏、关云、杨志南等话说《家变》,褒贬不一。时隔15年之后,大陆有了《家变》版本。也许是旧书新版的时差或许是大陆评论的倾向,或许是别的什么因素,使《家变》在大陆文坛出版没有引起轰

  • 标签: 大陆 评论者 台湾岛 作品 艺术感觉 现实主义
  • 简介:花朵踮起脚尖看一个树桩这片小野花的花冠只有指甲大,开着白的、黄的小花。花不大,但花瓣有十多片,围着花蕊站一圈,好像穿白裙的小孩手拉手围一个圆圈儿跳舞。小野花在当地被称为“鹅了食”,音译,也许是“饿了食”,也许是满洲语。小野花一开一片,它们都整齐站在队伍里,可能怕走丢了。它们站立的地方都归它们了,密密麻麻全是花,里面没青草。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在眉山市彭山境内,岷江穿境而过,将东西分隔开来,百姓望江兴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要想过江,只能靠人工撑船,汽车要想过江,只能依靠渡轮。那时候,因工作需要,我到对岸的乡镇去,就只能在岸边排队等船,快则半个小时,慢则一个小时,非常浪费时间。

  • 标签: 两岸 岷江 八十年代 老百姓 眉山市
  • 简介:富贵是人类向上努力的目标,那个目标之上永远填补不了心灵的空虚。趣味是需要用心悟得。增一分恶,减一分俗。富贵也是修来的,一是修心;二是修性;是修行。所有的寓意和自然有关,‘‘人在观察大自然的时候,会把心中最美好的东西拿出来。”

  • 标签: 两岸 河流 大自然 富贵 寓意
  • 简介:"互文"系指不同文本之间的转换派生关系、临近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次文本"等.这里取其"转换"关系,探讨"反共复国"政策与文学关系、戒严时期文学为什么是国统区文学的延续,以及取其"临近"关系剖析文学社团的同质性.

  • 标签: 两岸文学 互文问题 同质性
  • 简介:<正>儿童文学自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直接接触和交流。但这种接触和交流还只是开始,尚待全面展开。就目前接触和交流的情况看,进展也还欠平衡。比较起来,童诗、童话、儿童小说等好一些,儿童散文等则弱得多。可以说,迄今为止,的儿童文学基本上都还保持着各自原有的特色。彼此都还未对对方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方面儿童散文尤甚。儿童文学由于各自具体人文环境的不同,创作上当然存在着一些不甚相同的地方。比如,大陆偏重深沉、凝重,台湾偏重轻松、稚拙;

  • 标签: 两岸儿童 儿童散文 创作现状
  • 简介:不知不觉,新世纪已经过了十年。动乱时世,不堪煎熬,岁月苦长。和平年月,声情并茂,人生恨短。记得十年前,我们满怀激情迎接新千年,有许多的憧憬,有许多的祝福,更有许多的期待。我们的期待是多方位的,首先是,期待着从此告别战乱,也告别"革命"。20世纪有过次世界大战,亿万生灵惨遭灭顶。20世纪在中国还有过长达十年的"史无前例",造成了永远的伤痛。我们祈求,如同一位中国诗人祈求的那样:

  • 标签: 中国诗人 中国新诗 艾青 诗探索 聂鲁达 十年
  • 简介:一叶轻舟行驶在大江之上。丁驰站在舟头,江风吹得他衣衫飘拂。汹涌的激流就像一匹匹狂躁的野马,竞相从舟边奔驰而过,撞得小舟摇摆不定。江流陡然变窄,前面重崖影如屏障般矗立在大江边,丛林之中传来阵阵猿声。船夫指着前面陡峭笔直的峡谷告诉丁驰,那

  • 标签: 樵子 小舟 郭襄 一只手 人说 崖边
  • 简介:现代学者、作家、报人,著作等身,字逾四千万曹聚仁(1900—1972年)公元1972年7月23日,中国大陆正如火如荼展开"批林整风"运动,而在宁静的澳门镜湖医院,一位老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不止一次喃喃自语:"我有很多话要向毛主席、周总理说——"

  • 标签: 曹聚仁 蒋经国 周恩来 毛泽东 鲁迅 战地记者
  • 简介:“学者风度,务实性格,平易近人”,这12个字是海内外媒体对汪道涵先生的一致评价。作为海峡关系协会会长,这位老人一直在为关系而忙碌,直到2005年12月24日在上海病逝。1993年的“汪辜会谈”,是海峡高层人士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握手。1998年的“汪辜会晤”又使关系前进了一大步。汪老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留下永远值得敬仰的背影。

  • 标签: 海峡两岸关系 和平统一事业 汪道涵 汪辜会谈 务实性 会长
  • 简介:辛欣:说说评"诺奖"的人吧。这是你最近旅途信里涉及的。我当然知道,让你说跟评"诺奖"有关的人是八卦招摇,呵呵,而我知道得还要多。你记得吗,早在高行健得奖那一年初,我去瑞典开会咱俩散步,你说到高行健《灵山》欧洲评论数量,你预见他会得奖。我听着想,嚯,这洞察力!宣布他得奖那时刻我正在洗澡,斯蒂夫敲浴室门说中国人得奖了,我在水下说,我知道是谁。我先于斯蒂夫把名字报出来。并非我一个人体会到你的锐利。

  • 标签: 大西洋两岸 斯蒂夫 高行健 文学世界 中国作家 莫言
  • 简介:辛欣:随意翻一下你的邮件,你总是《在路上》,我曾用这个标题写过骑自行车走大运河,而你的“在路上”更遥远。瞧你这几段:“……我还是跟车队走,昨天到了卑尔根,卑尔根你来过的,国家剧院门前站着易卜生的塑像。

  • 标签: 文学对话 大西洋 两岸 《在路上》 国家剧院 大运河
  • 简介:本文将当代海峡女性散文同置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宏大框架内加以整合研究,分析了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差异而导致的女性散文各自的艺术风貌,探讨了女性散文在传统母题、人性意蕴、主体意识等方面深刻的精神联系.

  • 标签: 女性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 文同 艺术风貌 母题 意蕴
  • 简介:军事对峙是一段距今并不遥远的历史,但即使是亲身经历了戒严的作家,有不少的历史事件或作家受创的细节均模糊了。如拙著《台湾当代新诗史》2008年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后,一位台湾诗人竟批评我不该把林海音离开《联合报》副刊视为“政治事件”,因“报刊主编来来去去,没那么严重”即是一例。

  • 标签: 军事对峙 台湾 对峙时期 两岸 文坛 历史事件
  • 简介:为了总结50年来文学的发展历程与交流历史,进而推动中国文化多元共处、发扬光大,2003年11月28、29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所与善同文教基金会举办了三地学者参加的“回顾50年文学学术研讨会”。

  • 标签: 整体性 2003年11月 学术研讨会 发展历程 文化多元 两岸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