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发表了《“狐死首丘”新解》一文,文章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对大家熟知的成语“狐死首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颇有新意。作者认为:“其实这里的‘’并非用作动词,它是‘首个,第一个’之义,用作定语。‘丘’即‘(生活过的)第一座山丘’。”邱先生标新立说使笔者深受启迪,获益匪浅,然研读再三,觉文中新解颇有可商之处,兹不揣浅陋,试作辩正于此,与作者邱君商榷,并请方家指教。

  • 标签: 语文建设 作者 新意
  • 简介:最关心课程标准的当然是实际教育者。他们教各种功课,不能够漫无限制,自出心裁;必须将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严谨地遵守着。教科书的编辑者也不会忽视了课程标准。他们所编的课本要通过教育部的审查,得到发行的准许,最低限度总得不违背课程标准的规定。至于学生诸君,想来不大留心什么课程标准吧?

  • 标签: 课程标准 最低限度 教育者 编辑者 教科书 教育部
  • 简介:《课程纲要》里所谓读书,分二种。(1)精读选文(由教师拣定书本),详细诵习研究;大半在上课时直接讨论。(2)略读整部的名著(由教师指定数种),选用笔记,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

  • 标签: 《课程纲要》 教师 课时 读书 选文 定数
  • 简介:向来国文教学的失败,虽然都归咎于:(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不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而从这两方面改革的结果,则对于兴趣尚不免一种误解,而对于启发也还有许多偏见。这种误解与偏见不能捐除,就很可以为健全的教学的障碍。据私见看来,所谓不能引起兴趣,所谓不能启发思想,还是果而不是因。为什么不能引起兴趣?为什么不能启发思想?其最普遍的原因,还别有所在。

  • 标签: 国文教学 学生 误解 偏见 起兴
  • 简介:<正>所谓语言工具本体,即把语文看作是学生互相交际、思想交流以及在认识事物、表情达意等方面必须掌握的工具,语文教育的本质旨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工具。追根溯源,这种学说是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等人明确提出的语文"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而所谓"语文",按照叶老的解释就是"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 标签: 书面语言 语言工具 学语言
  • 简介:近世教者,惩于往昔“注入主义”“启发主义”偏于教师本位之非,乃有所谓“自动主义”“自学辅导主义”“儿童中心主义”“学修主义”“动的新教授主义”诸主张。莫不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教者似宜择取其一,以为准绳矣。然余谓教授自以学生为本位,而教授中间之经历,必不能拘泥于一定之成法,所谓“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标签: 儿童中心主义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教师本位 自学辅导 教授
  • 简介:<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 标签: 立德树人 创新精神 重点学校 爱祖国 人文素养 城乡义务教育
  • 简介: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 标签: 高中阶段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毕业生 个性形成 自主发展
  • 简介:读一篇议论文,就要捉到它的要领;读一篇说明文,就要清晰它的系统;读一篇记叙文,就要亲历其境;读一篇抒情文,就要能沁入心脾。不能分析,而想综合,就不免“白骨疑象,斌硖类玉,似之而非”;只知分析,不能综合,便如同“七宝楼台,拆碎下来,不成片段”。现在一般国文教学,多半还采用逐句讲授的方式,在分析上也许多少有些效果;综合的训练恐怕是最欠缺的。

  • 标签: 国文教学 议论文 说明文 记叙文 抒情文 讲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去斯帕没有什么特殊目的,无非就是在我听来那总像是个好地方。事实也的确如此,那里为碧峰环抱,有一处草木丰盛、名叫“七小”的公园,有一家赌场,大得与小城的规模格格不入,还有两座白色的大饭店矗立在叫“绿地”的小岛上,小岛翠意盎然。我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雨止了,为小城留下一片清新明净,隐隐让人联想起刚从滚筒式烘干机里取出的被单暖气喧腾,

  • 标签: 比利时 烘干机 小城 赌场 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