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4 个结果
  • 简介:<正>助动词、能愿动词和谓宾动词,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名称,但是它们所指的是同一批动词:能能够可可以会可能得(d)敢肯愿意情愿乐意想要应应该应当该必须许准好(吃饱了好干活)一般的汉语语法书,都承认这一批动词至少有三个共同点:①它们的后面都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②它们都不能带后加成分“着”“了”“过”。③它们都不能重叠。这三条,说明这一批动词只具备有限的动词功能,不具备动词的全部功能。因此,人们把这一批动词看作动词这一大类之下的小类,或者称为动词的附类,而且从不同的角度

  • 标签: 谓宾动词 能愿动词 辅助动词 宾语 副词 谓词
  • 简介:《英语知识》1994年第7期登载了《何谓“半助动词”?》一文,作者在文章中所说的半助动词其实现在都不阿称作半助动词,而应该称作链接动词(catenativeverbs)。半助动词和链接动词都是夸克等人提出来的。确实,在他们著的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1972)中tendto,seemto,getto等等是

  • 标签: 情态意义 被动语态 先行词 阿称 中所 ENJOY
  • 简介:被动助动词知识详解吉林工业大学刘丽华(一)意义与动词相结合,构成被动态,有被动的句子叫做被动句。在汉语中一般译为“被”“受”“挨”“为……所”等。(二)接续五段活用动词未然形。【注意】1.行变格活用动词的被动态是,这是由约音而成的。现代日语不使用这种...

  • 标签: 被动句 助动词 动作者 动作主体 受事者 谓语动词
  • 简介:助动词“要”汉代起源说卢卓群0.引言助动词“要”,太田辰夫(1987)说“从唐代能看到”。江蓝生(1987)说“最迟在中晚唐‘要’字已单独作助动词。而在六朝时期未见单独用的”。王力(1989)说“唐宋以后,这种“欲”(按:指助动词)的意义也可以说成‘...

  • 标签: 助动词 “要” “欲” 半虚化 杨伯峻 主要动词
  • 简介:满语动词bi-除了具有实义动词功能以外,还具有虚义动词功能,充当助动词。bi-做助动词时,其词汇语义虚化,表达“时、体”等语法语义。此外,bi-的一些形态变化已经固定,可以表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 标签: 满语 助动词 bi-
  • 简介: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分析新加坡华语的助动词——“会”。关于这个助动词,不少早期研究新加坡华语语法的学者虽已对它做了描写和分析,但迄今它的整体面貌仍不是很清楚。本文首先说明现有研究的局限,并引入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mapmodel)这种跨语言比较的工具以期解决由偏侧关系所造成的研究困难,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分析文献中的语料,进一步通过语法调查扩大语料范围,确定了新加坡华语的“会”的不同语法功能,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新加坡华语“会”的产生机制。

  • 标签: 新加坡华语 助动词 语义地图模型
  • 简介:在众多的英语语法中,情态助动词的用法无疑是最为复杂和灵活多变的,因为情态助动词多半一词多义,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意义不尽相同,其“时”的特征并不是时间区别的主要标志,但从语义角度归纳起来可表示“推测性”和“非推测性”用法两类。

  • 标签: 情态助动词 语法 语言环境 英语 句法
  • 简介:"莫之或欺"、"莫之或止"这类短语的确切含义及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莫之或V"不是单一结构,"莫"、"或"的词性词义在不同结构中是不一样的。部分"莫之或V"的"或"应训"能",是助动词,此点长期未被揭破;这时短语中的"莫"基本是无定代词,但也可能是副词。部分"莫之或V"的"或"则应训"有",为无定代词,这时"莫"是副词,不过它不是修饰某一个词,而是对其后整个主谓结构的的否定。"莫(副词)之或(代词)V"所表达的意思与"莫(代词)之V"基本相当,而与"莫(副词)之V"差别明显。《尚书》"不其或稽"、"无时或怨"与"莫之或V"相类而出现更早,可能对后者产生过影响。

  • 标签: 无定代词 助动词 宾语前置 同形异构
  • 简介:本文在潘秋平(2018)的基础上,立足于情态概念空间,重新分析文献中所记载的新加坡华语的“会”的用例,并通过语法调查扩大语料范围,确定新加坡华语的“会”的不同语法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新加坡华语的“会”的可能来源和形成机制。

  • 标签: 助动词 新加坡华语 语义地图模型
  • 简介:久野暲(1978)指出「てくれる」和「てやる」分别存在"E(非主语)〉E(主语)"和"E(主语)〉E(非主语)"这样的视点制约规则。近年来,山桥幸子(1999)和泽田淳(2007)等提出了与久野暲(1978)不同的替代方案。对此,本文提出「てくれる」的视点在给与者(A)与受益者(B)的比较中偏向B,「てやる」的视点在给与者(A)与接受者(P)的比较中偏向A,并围绕此观点展开论证。

  • 标签: 直接受益 间接受益 受益者 非主语 不对称
  • 简介:本文运用语言亲缘关系理论及语言学比较方法,对蒙古语助动词“ge-”和满语助动词“serIlbi”进行比较分析,展示了“ge-”和“serIlb.,I在各自语言发展中的演化过程以及在蒙古语族语言和满一通古斯语族语言里语音表现形式,探讨了其语言对应规律、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从而论证了蒙古语助动词“ge-”和满语助动词“sembi”的同源关系。

  • 标签: 蒙语助动词“ge” 满语助动词“sembi” 同源关系
  • 简介:句法学与词法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研究领域,但二者历来被众多语法学家认为又是密不可分的相关领域。本文拟通过对属于句法学范畴的单句的多层构造与属于词法学的助动词的承接顺序这两个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来具体展示一下句法学与词法学的紧密联系。并希冀以句法学与词法学相结合为出发点。对今后的语法学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助动词 语法理论 助动词 北原保雄 日语
  • 简介:有媒介卷入的体育竞赛有三个叙述层次,而且三个层次之间存在多重交互的特性。竞赛型演示叙述具有叙述框架类型的多元化、观众参与的决定意义和即兴带来的叙述内部张力等特征。与此同时,竞赛型演示叙述还具有叙述公正这一必要条件,这是这一类型的叙述本身所规定的。竞赛型演示叙述叙述惊喜——以神话的方式叠加并不断刺激叙述,成为这一叙述类型的又一特性。

  • 标签: 演示叙述 竞赛型 叙述框架 叙述公正 叙述惊喜
  • 简介:作者:保罗·科布利译者:方小莉书名:叙述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ISBN:9787569004366叙述是人类储存知识和经验的方式,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有人类的地方,便有叙述。人类持续不断讲述故事,将世界的各个侧面压缩进叙述形式,这似乎是讲故事与听故事的冲动使然,然而听故事与讲故事的自然冲动并不简单。

  • 标签: 叙述形式 科布 保罗 大学出版社 演变 认知世界
  • 简介: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专门考查谓语动词(时态、语态、语义、用法辨析)的试题很多,专门考查非谓语动词(时态、语态、功能等)的试题也不少。但还有一些试题,为了考查谓语动词的用法,同时设置了非谓语形式,或为了考查非谓语动词的用法,设置了谓语动词形式作干扰项,从而使试题难度大大增加。是此?是彼?令众多考生困惑。如何选择?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一、仔细观察,抓关键词,判断句子结构

  • 标签: 谓语动词 子结构 动名词短语 试题难度 WRITING 干扰项
  • 简介:叙述学自诞生以来先后经历经典叙述学和后经典叙述学两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叙述学研究正经历着巨大变革,这一变革的背景是发生于各领域的叙述转向,即叙述已经成为文学、历史学、法律、医疗、教育、电子游戏等多种学科领域的普遍对象,以文学叙述为对象的叙述学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叙述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般叙述研究范式的提出应和了这种挑战,使我们看到叙述学发展的广阔视域。交流叙述学正是在一般叙述的研究框架内,以叙述普遍存在的交流性为研究对象,关注叙述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交流机制,使我们重新审视以往割裂式研究带来的理论缺陷。

  • 标签: 叙述转向 一般叙述 交流叙述学
  • 简介:叙述长期以来被叙述学家们所忽略,主要是由于其叙述性问题遭到学界质疑。赵毅衡的广义叙述学理论肯定了梦作为叙述文本的合法地位。本文借用广义叙述学理论,尝试进一步探讨梦作为类演示类文本的叙述性问题,并从叙述学的角度解析梦的意义生成,同时本文也试图从叙述学的角度讨论梦叙述的自我治愈功能。

  • 标签: 叙述性 隐含作者 梦的自我治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