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套细胞淋巴是来自滤泡外套的B细胞,从生发中心出来B细胞有归巢的特性,这使它们通过细胞表面的整合态回到原发受抗原刺激的组织,所以来自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B细胞会回到原来的结外淋巴组织,而来自淋巴结的也会归巢回到淋巴结2。

  • 标签: 套细胞淋巴瘤 归巢 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高龄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至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46例超高龄(年龄≥80岁)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超高龄老年DLBCL患者占本中心老年DLBCL患者的15.7%(46/293),患者中位年龄83岁,Ⅲ/Ⅳ期患者占78.3%(36/46),63%(29/46)的患者存在≥2个淋巴结外器官受累;53.7%(22/41)患者增殖指数Ki-67≥80%,27例患者经免疫组化及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除外双打击/三打击后显示双表达患者占37.0%。初始治疗总有效率(ORR)为63.0%,完全缓解(CR)率为36.4%,2和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49.9%和41.7%,2和3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54.6%和43.6%。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组ORR为81.8%,不含蒽环类药物化疗ORR为55.0%,3年OS率分别为50.0%和39.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5%的患者出现了Ⅲ级及以上的血液学毒性,56.8%的患者出现了感染;死亡的患者中,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高评分组的治疗相关死亡率高(43.8%比16.7%, P=0.0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评分,受累淋巴结区域≥3个,化疗周期是否满足6个周期,CCI评分,近期疗效及是否为难治复发状态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CCI评分(HR=6.463, P=0.008)和近期疗效(HR=0.086,P=0.001)为预后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超高龄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生物学及病理均呈现高度侵袭性,化疗耐受性差,不良反应率高,未观察到蒽环类药物的应用可以改善患者预后。CCI高的患者治疗相关死亡率高,低CCI评分可能有助于识别适合较强化疗剂量的超高龄患者。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 超高龄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γδ型肝脾T细胞淋巴(HSTCL)的血细胞形态学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搜集2009至2014年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收治的4例γδ型HS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初外院形态学均误诊为急性白血病(AL)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对治疗后未缓解患者的骨髓涂片和血涂片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并与本院的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染色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例患者骨髓涂片肿瘤细胞比例为7.6%~40.0%;仅有2例患者外周血涂片肿瘤细胞比例分别为9%和10%,γδ型HSTCL肿瘤细胞的瑞氏染色形态有很高相似度:细胞中等大小,胞浆较丰富;大部分细胞核仁1个,大而明显;形态似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尤其是原始单核细胞;但是细胞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比原始单核细胞致密;与原始粒细胞和原始淋巴细胞相比,HSTCL细胞较大,形状相对不规则,胞浆较丰富,核型不规则更加明显。细胞化学染色具有鉴别诊断意义:HSTCL肿瘤细胞的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阴性或者点状弱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糖原(PAS)染色阴性或者呈粗颗粒状阳性,髓过氧化物酶(MPO)均阴性。结论γδ型HSTCL细胞具有独特的成熟淋巴细胞肿瘤形态学特征。瑞氏染色质量和未做完整的细胞化学染色、缺乏此罕见疾病的形态学识别、部分病例伴随AL或MDS表现,极易误认为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可能是导致HSTCLγδ型误诊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淋巴瘤 T淋巴细胞 误诊
  • 简介:摘要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非特指型(EBV+DLBCL-NOS)是一种少见病,2003年首次被报道,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暂命名为老年EBV+DLBCL,2016年WHO分类中正式命名为EBV+DLBCL-NOS。其发病率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4.7%~28.0%)稍高于西方国家(4.4%~5.8%)。与EBV-DLBCL相比,EBV+DLBCL是否预后更差,不同研究结果报道存在差异,可能与纳入患者的年龄、地域以及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肿瘤细胞比例不同有关。2016年WHO标准中规定EBER阳性率>80%,该研究为符合该诊断标准的最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06年至2019年在法国Lyon-Sud大学医院诊断的1 696例DLBCL-NOS患者中的70例 EBV+DLBCL-NOS患者(患病率为4.1%)。诊断时中位年龄为68.5岁;79%的患者为进展期(Ⅲ~Ⅳ期),48%存在结外病变,14%合并了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诊断时8例,治疗期间1例)。组织病理46例表现为多形性,21例为单形性;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表型,多数肿瘤细胞表达CD30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分别为98%和95%)。EBV潜伏感染类型,88%为Ⅱ型,12%为Ⅲ型。在治疗方面,59%的患者接受了免疫化疗,22%接受了化疗,19%因高龄和体能状态差仅接受了姑息治疗。中位随访48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2.7%和54.8%。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较大(>50岁)和合并HLH与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较短相关。进一步比较接受标准治疗(免疫化疗或化疗)的56例EBV+DLBCL-NOS患者与425例EBV-DLBCL-NOS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在年轻患者中,EBV状态对其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无进展生存率:EBV+比EBV-患者为91.3%比69.0%,P=0.066;5年总生存率:EBV+比EBV-患者为91.3%比83.8%,P=0.438);但在>50岁的患者中,两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9%比45.8%,P=0.405),EBV+患者5年总生存率更低(53.0%比60.8%,P= 0.038)。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PTCL)是一组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疾病,常规化疗疗效不佳,复发或进展(R/R)率高。近年来,新药治疗R/R PTCL取得了良好进展。单克隆抗体、表观遗传调控药物、信号通路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药单药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疗效,总体反应率(ORR)可达20%~30%,在某些亚型中甚至更高。不同作用机制新药的联合进一步提高了单药疗效,例如罗米地辛联合5-氮杂胞苷、罗米地辛联合普拉曲沙等。未来期待更好的药物组合方式以及新药和传统化疗的联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就PTCL的新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临床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美罗华联合化疗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患者,研究例数一共60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患者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10日-2017年1月5日之间,分为观察组一组(30例实施美罗华联合化疗)、对照组一组(30例实施化疗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患者的总有效率90.00%(完全缓解患者10例、部分缓解患者15例、稳定患者2例、无效患者3例)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P<0.05);观察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治疗中应用美罗华联合化疗后,取得显著的效果。

  • 标签: 美罗华 化疗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患者疗效不佳的因素。方法招募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的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评估其疗效、分析疗效不佳的因素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后,总有效率为58.8%(20/34),完全缓解率为41.2%(14/34)。有效组共20例,疗效不佳组14例。两组患者CD19 CAR-T细胞输注数量分别为8.6(5.0~12.7)×106/kg和9.7(5.8~15.0)×106/kg(P=0.654);外周血检测CAR-T细胞扩增数量,有效组和疗效不佳组CD19 CAR-T细胞占T淋巴细胞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10.28%(3.92%~44.16%)和4.05%(0.92%~28.63%),有效组比疗效不佳组CAR-T细胞扩增的比例更高,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单因素方法分析两组疗效不佳因素,提示具有巨块型肿物是影响CD19 CAR-T细胞疗效的不利因素(P=0.001)。应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巨块型肿物特征仍然是患者CD19 CAR-T细胞疗效不佳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OR=0.039)。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患者输注CD19 CAR-T后,70.6%(24/34)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出现发热的中位时间为输注后第3天(第0~11天),其中16例为1级CRS,7例为2级CRS,1例为3级CRS,经过糖皮质激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结论CD19 CAR-T细胞疗法在CD19+B细胞淋巴治疗中有一定效果,具有巨块型肿物特征可能是应用CAR-T疗效不佳的因素。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B细胞淋巴瘤 疗效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男,70岁。双手背,双耳廓反复起红斑、结节,溃疡6年。皮损初起为红色斑丘疹、结节,逐渐中央破溃形成溃疡,伴轻度疼痛。皮损渐发展至双足背及颜面部。耳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诊断为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基线临床特点、治疗选择、总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共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59例、女35例,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年龄为(40.5±17.3)岁。其中T/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74例、B细胞淋巴15例、霍奇金淋巴5例。T/NK细胞LAHS患者诊断年龄为(37.9±16.2)岁,B细胞LAHS患者的诊断年龄为(55.9±14.0)岁,T/NK细胞LAHS患者比B细胞LAHS患者诊断年龄小(P<0.001)。T/NK细胞LAHS患者基线纤维蛋白原低于B细胞LAHS患者[1.34(0.86,2.44)g/L比2.20(1.75,4.25)g/L,P=0.008]。35例行噬血细胞综合征特异方案与抗淋巴特异方案的联合治疗,31例行噬血细胞综合征特异的治疗,8例行抗淋巴特异的治疗,7例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总体患者ORR为49.4%,中位OS为61 d,先行抗噬血细胞综合征后转为抗淋巴治疗者ORR(69.0% 比 38.7%,P=0.019)及中位OS最优(192.0 比 24.5 d,P=0.028),优于抗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者,并且有优于抗淋巴治疗的趋势。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或侵袭性NK/T细胞白血病是LAHS预后的危险因素(HR=0.113,95%CI:0.018~0.728,P=0.022)。结论LAHS预后差,应迅速抗噬血细胞综合征后尽早启动抗淋巴治疗。

  • 标签: 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预后 生存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olatuzumab vedotin(Pola)联合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Pola-(B)R]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R/R 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中国Pola同情用药项目(CUP)4个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中位年龄56(25~76)岁。10例接受Pola-BR治疗,另外11例仅接受Pola-R治疗。分析其临床特征、用药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入已接受至少一次疗效评估的21例患者,分析截止于2020年8月12日的数据,最佳总体缓解(BOR)率为81.0%(17/21),完全缓解(CR)率为19.0%(4/21)。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随访54 d,发生疾病进展3例(14.3%),删失病例数为18(85.7%),预估中位PFS为148 d。Pola-BR组任何等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Pola-R组(80.0%比63.6%),但两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30.0%比29.3%)。最常见的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低(28.6%,6/21)、中性粒细胞减低(28.6%,6/21)及贫血(14.3% 3/21)。1例肺感染及1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康复。所有患者未出现≥2级周围神经病变。结论对于既往多线治疗的中国R/R DLBCL患者,Pola-(B)R方案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标签: 淋巴瘤 Polatuzumab vedotin 同情用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难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颈淋巴样病变与淋巴临床分别采用PCR、FISH技术诊断、鉴别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1-2017.9期间收治的5例子宫颈淋巴样病变、8例原发性子宫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LBCL)患者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临床分别以FISH检查、PCR-IgH重排检测诊断情况。结果DLBCL者均发生IgH基因重排,同时间期FISH检测IgH、bcl-6基因断裂,bcl-2、myc基因未断裂;子宫颈淋巴样病变PCR—IgH检测,2例出现单克隆重排;间期FISH检测无IgH、bcl-2、myc、bcl-6基因断裂,1例myc基因多拷贝现象。结论FISH检测能帮助临床鉴别、诊断子宫颈淋巴样病变、淋巴疾病,可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FISH 淋巴瘤 PCR 淋巴瘤样病变
  • 简介: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各种诱因导致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过度活化,并刺激单核巨噬系统,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的危重疾病。淋巴是导致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检测手段的提高及新药的问世,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体系逐渐完善。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国抗癌协会淋巴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以及中国噬血细胞综合征专家联盟,基于2018版《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结合新进展,对疾病的分类及治疗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解读,旨在规范和提高我国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治水平。

  • 标签: 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61岁男性双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系罕见散发病例。病理确诊讨论后,给予免疫化疗联合放疗及中枢神经系统预防综合治疗,目前在定期化疗中。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瘤 原发 双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