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臂CT引导下取石通道建立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在C臂CT引导下建立取石通道的258例患者的资料,男168例,女90例,年龄19~88(60±11)岁。单发结石84例,多发结石174例,铸型结石18例。结石大小9~42(22±6)mm。其中建立双通道18例,即建立取石通道276个。利用C臂CT的三维导向功能行目标盏穿刺,建立取石通道。结果单次成功258个,成功率93.5%;第二次成功15个,成功率98.9%;失败3个,失败率1.1%。操作时间7.9~32.5(16±5)min。碎石时间25~115(43±8)min,术中出血45~420(75±11)ml,术后结石残留23例(8.3%),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86例(33.3%),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128例(49.6%)出现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其中2个通道(0.72%)因出血过多,保守治疗无效,需行动脉栓塞治疗,其余患者对症处理后血尿消失。结论C臂CT引导下建立取石通道的方法操作简单,尤其对于无肾积水的患者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引用。

  • 标签: 尿路结石 经皮肾镜 C臂CT 三维导向 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下治疗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改良全跟距关节技术治疗的46例46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8例28足,女18例18足;年龄19~60岁,平均(39±13)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10 d,平均(4.5±2.2)d。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平均(6.3±1.8)分。所有患者患足无其他合并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跟距关节下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入路进行跟骨骨折的复位,并采用全螺纹空心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检测患者足部疼痛的缓解情况及足部外观的满意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AOFAS)及Maryland评分系统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各指标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所有切口均获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46例46足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9)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4±2.3)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跟距关节运动理想,未出现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表现,跟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为0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58±13)分提高到(96±9)分,Maryland评分(72±11)分提高到术后的(98±8)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t=15.958、12.496,均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下治疗技术,骨折复位精确,足部术后并发症小,疗效确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跟骨关节内骨折 关节镜技术 跟距关节 螺钉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M)辅助下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5例C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应用多模式NM辅助下PECD治疗(NM组),26例单纯应用PECD治疗(PECD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等指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8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颈部疼痛VAS分别为(2.1±1.2)、(2.0±1.1)分,上肢VAS分别为(2.4±1.2)、(2.2±0.8)分;末次随访时两组颈部VAS分别为(0.8±0.5)、(0.7±0.5)分,上肢VAS分别为(0.8±0.7)、(0.8±0.5)分,均较术前[颈部:(6.0±1.0)、(5.9±1.0)分,上肢:(7.1±0.9)、(7.4±0.9)分]明显降低(t=12.670~27.305,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07~0.917,均P>0.05)。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JOA评分分别为(12.7±0.8)分、(12.6±0.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6±0.7)分、(14.4±0.8)分,均较术前[(11.1±1.0)分、(10.9±0.8)分]明显升高(t=-11.074、-14.829、-9.603、-13.086,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42、0.003,均P>0.05)。NM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与PEC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5、-0.922,均P>0.05),但住院时间、并发症均显著减少(t=-2.815,χ2=4.755,均P<0.05)。结论多模式NM辅助下PECD治疗CSR获得满意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 标签: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电生理 颈椎内镜 钥匙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入路椎间孔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象为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采用PETD治疗LDH患者(L5~S1),共102例。对于高髂嵴患者采用"横突定位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PETD手术治疗,手术时间(87.6±21.0)min,术中透视(29.1±11.7)次,术后卧床时间(4.6±1.1)h,住院时间(3.6±0.5)d。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和术后3个月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均P<0.01)。疗效评价:优89例(87.3%),良8例(7.8%),中4例(3.9%),差1例(1.0%)。结论PETD为治疗L5~S1 LDH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对于高髂嵴、横突肥大的患者,横突定位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椎间孔成型方法。

  • 标签: L5~S1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高髂嵴 椎间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指伸肌腱止点重建的修复方法,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8年7月济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新鲜腱性锤状指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PDS Ⅱ单丝缝合线连续缝合伸肌腱并将肌腱远断端骨孔固定于末节指骨基底部。6周拔除克氏针后使用支具固定患指于背伸位,8~10周仅夜间佩戴支具并逐步加强患指伸屈活动。应用t检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患指远指间关节伸屈功能。结果入组36例,术后33例得到6~15个月随访,锤状指畸形矫正,患指活动无疼痛。患指远指间关节术前主动伸直角度由术前的46.2°±6.3°,改善至术后的7.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2,P<0.05)。被动伸直角度由术前的3.2°±0.3°,降至术后的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1,P<0.05)。按照Crawford功能评定法评定:优19指,良10指,可4指,优良率87.9%。无线结外露、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将指伸肌腱止点重建固定于末节指骨基底是一种简便可行的微创手术,可明显纠正锤状指畸形,并发症少,是治疗锤状指畸形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手畸形 腱性锤状指 经皮微创技术 伸肌腱
  • 简介:摘要肺动脉假性动脉瘤(PAP)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与感染、介入性手术、肺部肿瘤、胸部创伤等有关。PAP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咯血和气促,也可能伴有窒息和低血容量性休克。肺部增强CT和肺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尽管治疗方法囊括从观察等待到栓塞和手术干预,由于缺乏对照研究,PAP没有金标准的治疗手段。本文介绍注射凝血酶治疗肺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术后11个月生活状态良好。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超声检查 凝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肝建立肝内胆管窦道,胆道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的56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经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穿刺引流,同时一次性逐级扩张穿刺窦道,在胆道下联合钬激光进行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分析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3例患者一次性建立窦道,取出结石并解除狭窄,2例穿刺出血,1例钬激光解除狭窄时出血并及时中转手术。患者接受激光治疗2~8次,平均4次,每次操作时间平均30(28~32)min,所有患者狭窄环解除,切开处胆管黏膜修复,复查彩色超声或胆道造影无异常后拔除T管,平均随访6个月。无结石残留,肝功能及胆红素均正常,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肝一次性建立窦道,采用胆道联合钬激光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的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胆管狭窄 高龄患者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尿道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和造瘘术两种不同肾脏尿液引流方式用于缓解小婴儿重度肾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8年5月间河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3个月重度肾积水患儿40例,其中20例采用尿道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S组),另外20例则采用造瘘术(N组),观察两组患儿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S组与N组术前积水程度,皮质厚度[(1.87±0.66)mm,(1.89±0.53)mm]以及术后6个月皮质厚度[(4.47±1.32)mm,(3.90±1.10)m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时肾盂前后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有效缓解尿路梗阻,可作为小婴儿重度肾积水Ⅰ期治疗的选择方案,其中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耗时短,术后患儿恢复快,体表无创伤便于护理以及有概率免除后期离断成形手术可能,相较而言更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肾造口术,经皮 输尿管支架管 小婴儿 重度肾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腔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治疗高位隐睾的临床效果,并与未离断精索血管进行腹腔睾丸固定术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采用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治疗的20例高位隐睾患儿(简称F-S组);同时选取同年龄组未离断精索血管进行腹腔睾丸固定的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F-S组年龄6~18个月,平均年龄13.5个月;左侧7例,右侧13例;对照组年龄6~18个月,平均年龄12.5个月;左侧6例,右侧14例。F-S组患儿符合Fowler-Stephens手术指征,Fowler-stephens一期手术采用3孔腹腔技术。术后6个月二期手术腹股沟开放完成。对照组患儿精索发育良好,不符合Fowler-Stephens手术指征,采用3孔腹腔技术一次手术完成睾丸固定。两组随访至术后6个月,测量术后两组患儿睾丸容积及性激素指标。F-S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术前、术后的超声测量的睾丸体积及性激素分别进行自身对照研究,两组患儿之间进行激素对比研究。结果F-S组、对照组手术均顺利将睾丸无张力固定于阴囊内,两组均在术后6个月复查20例睾丸位置无回缩。F-S组睾丸体积2例较术前有减少,术前容积(0.34±0.16) ml,术后容积(0.38±0.13) ml,P=0.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例睾丸体积较术前减少,术前容积(0.40±0.14) ml,术后容积(0.40±0.15) ml,P=0.9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激素复查:两组手术前后睾酮均<0.087 nmol/L,雌二醇均<18.35 pmol/L,促黄体生成素(LH)均<0.1 U/L,无明显变化,F-S组术前催乳素(PRL)中位数为13.44 μg/L,术后中位数为12.3 μg/L,对照组术前催乳素中位数为15.45 μg/L,术后为10.34 μg/L,比较手术前后变化,P=0.7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组促卵泡成熟激素(FSH)术前中位数为1.18 U/L,术后为1.61 U/L;对照组FSH术前中位数为1.21 U/L,术后1.10 U/L,两组比较,F-S组术后较术前增高,P=0.0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组孕酮术前中位数为0.25 nmol/L,术后为0.17 nmol/L;对照组术前孕酮中位数为0.56 nmol/L,术后为0.24 nmol/L,比较两组,术后较术前降低,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是治疗精索长度不足以将睾丸降至阴囊的特殊高位隐睾患儿的有效手术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但精索血管离断对激素变化确有影响,选择此术式需谨慎及充分评估。

  • 标签: 隐睾 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 腹腔镜 性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和手术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84例,肝转移灶选择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或手术切除治疗,根据肝转移灶的治疗方式进行亚组分析,其中单纯微波组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59±11)岁],单纯手术组86例[男56例、女30例,年龄(56±11)岁],对两组病例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单纯微波组的转移灶病灶大小<单纯手术组,余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根据转移灶大小,将转移灶分为直径<3 cm组和≥3 cm组,分别分析病灶直径<3 cm和≥3 cm中单纯微波组与单纯手术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根据不同结直肠癌原发灶等级分析单纯微波组与单纯手术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单纯微波消融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50.9%、20.9%;单纯手术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42.8%、20.8%,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2)。转移灶直径≥3 cm,单纯微波消融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为100%、65.4%、12.1%;单纯手术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为100%、59.5%、30.9%,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单纯手术组长期生存率>单纯微波组(P=0.018)。转移灶直径<3 cm,单纯手术组与单纯微波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在结直肠癌原发灶Duck B、C期肝转移灶治疗中,单纯微波与单纯手术治疗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76和0.385)。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转移灶大小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效果好,且与手术治疗有着相似的生存预后。但对于直径≥3 cm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手术治疗远期效果优于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

  • 标签: 微波 消融技术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无病生存
  • 简介:摘要1例30岁男性,表现为间断发热和咳嗽,胸部CT显示为右肺下叶结节状病灶伴空洞,肺穿刺活检可见曲霉菌丝。应用伏立康唑治疗1年效果不佳。既往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3年。遂在虚拟支气管导航下支气管于右肺下叶基底段8a亚段局部灌注两性霉素B,每月1次,共3次。治疗后复查胸部CT显示病变逐渐缩小为纤维硬结灶,随访时无复发。

  • 标签: 两性霉素B 侵袭性肺曲霉病 虚拟支气管镜导航 支气管镜下灌注
  • 简介:摘要胰腺包裹性坏死(WON)是急性胰腺炎的局部并发症之一,当出现出血、感染和胃肠道梗阻等压迫表现时,则需行有创干预治疗。近年来超声内(EUS)引导下胃穿刺置入支架和鼻囊管引流已成为治疗WON的一线方法。然而,支架引流存在支架异位、出血、支架阻塞继发感染、反复更换支架、病程较长等弊端。为克服以上支架引流方法的不足,尝试行EUS引导下胃胰腺WON开窗切除部分胃壁和囊壁清创术,获得了成功,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胰腺炎 胰腺包裹性坏死 超声内镜 开窗清创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合并硬膜外脊髓压迫(MESCC)的临床疗效及磁共振成像(MRI)评估硬膜外脊髓压迫(ESCC)分级是否有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采用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MESCC患者共37例病例资料,其中双下肢瘫痪23例,总病变椎体39节。治疗前后定期评价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下肢瘫痪情况,比较不同随访时间点的VAS值;同时应用MRI评估椎管内ESCC分级变化并计算术后局部病灶有效率,分析比较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的局部病灶有效率。结果所有病变椎体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操作均获成功。骨水泥注入量(3.2±1.3)ml/节,125I粒子植入数(25.0±8.6)颗/节,放射剂量(15.0±5.1)mCi/节。术前VAS为8.5±0.8,术后5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上的VAS分别为3.6±1.3、3.8±1.5、3.4±1.4、5.5±1.0及5.9±1.4,术后各随访点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及1年与术后5 d、1个月、3个月比较VA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VAS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随访3个月时,23例双下肢瘫痪患者中有22例恢复了自主行走和排尿功能;术后1、3、6个月及>1年MRI评价MESCC局部病灶有效率分别为89.7%、91.9%、90.6%、94.7%,各随访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MESCC近期疼痛缓解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均显著;联合治疗后MRI显示脊髓周围瘤体缩小明显,可显著降低MESCC分级并保持较长时间稳定。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125I粒子 椎体合并硬膜外转移脊髓压迫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普外科23例接受机器人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8(17~72)岁,体质指数(BMI)25.8(21.2~32.6) kg/m2。单侧疝13例,其中斜疝9例,直疝3例,并发型1例;右侧9例,左侧4例。双侧疝10例,其中双侧直疝6例,双侧斜疝2例,混合型2例。患者既往均无腹股沟疝手术病史。23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总结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本组23例手术顺利,均未出现术中大出血及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前、术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均于术后次日出院。13例单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21(82~165) min,10例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66(100~31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3(5~25) ml;术后平均疼痛分数为0.96(0~3)分/10分;平均住院时间28.4(24.2~37.5) h。术后随访3~18个月,患者均未出现疝气复发和术后神经痛。23例手术共使用补片33个。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热,未超过38.0 ℃,未予特殊处理,2 d后自愈。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为腹股沟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微创手术方法。患者损伤更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和复发率更低。

  • 标签: 机器人 腹腔镜检查 腹股沟疝 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 补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全脊柱内椎间孔入路切除腰椎哑铃型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到2019年7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全脊柱内椎间孔入路切除的12例腰椎哑铃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den分型,12例中Ⅲ型5例,Ⅳ型7例。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全部一期全切除,病理学诊断全部为神经鞘瘤(世界卫生组织Ⅰ级),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JOA评分明显提高,无明显并发症及脊柱不稳定。随访4~20个月,平均14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脊柱不稳定。结论在腰椎哑铃型肿瘤治疗中,全脊柱内椎间孔入路是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手术方式,不仅可以一期切除腰椎椎间孔内外肿瘤,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脊柱正常结构的损伤,避免脊柱不稳定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腰椎椎管肿瘤 微创手术 全内镜 经椎间孔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冠心病(CAD)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入院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2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该相关性在不同患者亚组中是否一致。方法共纳入2013年全年于阜外医院行择期PCI治疗的4 293例稳定性CAD患者,按MPV值均分为两组:低MPV组(n=2 219,MPV≤10.5 fL)和高MPV组(n=2 074,MPV>10.5 fL)。使用Cox回归分析比较MPV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低MPV组患者相比,高MPV组患者合并糖尿病[30.4%(674/2 219)比34.5%(715/2 074)]、吸烟[53.3%(1 183/2 219)比57.0%(1 182/2 074)]、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0%(88/2 219)比5.4%(112/2 074)]的比例更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64±7比63±7)、肾小球滤过率(eGFR)(92±14比91±15)更低(均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高MPV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更高,血小板计数更低(均P<0.05)。冠状动脉造影方面,两组术前SYNTAX积分、左主干/三支病变比例、置入支架类型、介入治疗成功率及支架总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方面,与低MPV组比较,高MPV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更高[18(0.9%)比5(0.2%),P=0.004]。Kaplan-Meier分析表明,与低MPV组相比,高MPV组心源性死亡显著高于低MPV组(Log-rank P=0.004)。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高MPV与稳定性CAD患者的2年心源性死亡独立相关(HR 4.127,95%CI 1.373~12.405,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同样显示,MPV在预测2年心源性死亡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624,95%CI 0.511~0.738,P=0.04)。亚组分析发现,在糖尿病患者(HR 2.090,95%CI 1.217~3.589,P=0.008)及男性患者中(HR 1.561,95%CI 1.007~2.421,P=0.047),随MPV升高,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升高。结论接受择期PCI治疗的稳定性CAD患者中,高MPV与2年心源性死亡增加独立相关;该相关性在糖尿病及男性患者中更为显著。

  • 标签: 平均血小板体积 冠状动脉心脏病 心源性死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穿刺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是当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非直视下操作以及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周围解剖关系复杂,容易发生与眼科相关的并发症。本文报道一例因三叉神经痛接受穿刺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术后患者同侧视力光感丧失。笔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失明的可能机制及防范措施,并提出如何利用术中观察瞳孔变化来预警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鞍区解剖结构复杂且容易发生变异,蝶窦入路手术可能导致颈内动脉损伤等重大并发症,其后果最为严重,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应得到临床重视。与颈内动脉损伤相关的可能因素包括病变位置和性质、鞍区解剖变异及术者的手术经验等。进行完备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及术中准确定位并小心仔细操作是预防颈内动脉损伤的关键。

  • 标签: 内镜经鼻蝶窦入路 垂体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