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不同左室射血分数的低危SYNTAX评分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左室重塑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观察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成功PCI的19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50%组、36%~49%组和≤35%组,主要终点为1年内再发急性左心衰、再发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再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非心源性死亡,同时分析1年时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F。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LVEF组间MACE以及左室重塑的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50%组MACE发生率32.6%(15例),36%~49%组MACE发生率32.0%(31例),≤35%组MACE发生率45.8%(22例),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三组1年内发生急性左心衰的比例为(2.2%比12.4%比22.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是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的独立预测因素(OR=2.696,95%CI:1.099~6.612,P=0.030)。再通1年前后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62±4)mm比(56±5)mm,P<0.001]、左房[(42±6)mm比(40±6)mm,P<0.001]水平明显低于基线水平,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VEF[(43±10)%比(51±13)%,P<0.001]水平明显高于基线水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复查三组心肌重构相关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53.1±0.6)mm比(55.1±0.5)mm比(59.1±0.7)mm,P<0.001]、LVEF[(62.1±1.1)%比(51.4±1.0)%比(37.0±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I开通低危SYNTAX评分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可以明显改善术前LVEF>35%患者的预后,但对术前LVEF≤35%患者效果欠佳;术前LVEF可能是低危SYNTAX评分缺血性心肌病再发急性左心衰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后左室重构程度以及左室收缩功能与术前LVEF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及出院1年生存及预后。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329例。根据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是否与支架相关分组,分为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组(VLST组)240例,冠状动脉原发原位病变组(denovo组)89例,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的终点事件。主要研究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次要研究终点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再次支架内血栓,心力衰竭,卒中。结果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2.9%(绝对值240/329)由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引起。住院期间主要研究终点及次要研究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3.3%比3.4%,P=0.987)(5.4%比4.5%,P=0.956)。平均随访1年,主要研究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次要研究终点事件及TLR发生率VLST组高于denovo组(16.3%比6.7%,P=0.026)(9.6%比2.2%,P=0.0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1年累积无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1年累积无次要终点事件生存率VLST组低于denovo组(P=0.004)。COX回归分析表明心功能≥Ⅲ级(Killip′s),VLST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血流TIMI 3级是其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与原发原位急性心肌梗死比较,VLST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1年随访发现VLST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较差,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比例较高。合并心功能≥Ⅲ级(Killip′s)及VLST患者预后较差,术后血流TIMI 3级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能否安全、有效地减少Grace评分为中低危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进行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数量,提高ICA阳性率。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NSTEMI患者102例,其中男61例,女41例,年龄38~80(58±12)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试验组(51例)。对照组患者根据危险分层安排择期ICA检查,若需进一步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为ICA检查阳性;试验组患者先通过绿色通道完成CTA检查,若CTA发现冠状动脉主支及其主要分支重度及以上狭窄,安排进一步的ICA检查,否则,予以制定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方案后安排出院,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ICA数量、ICA阳性率、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医院焦虑抑郁评分(HADS)、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与检查或手术相关的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行ICA者共37例,ICA阳性率为94.59%(35/37),明显高于对照组[62.75%(32/51)](χ2=10.28,P<0.05)。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及ICA术前HADS明显低于对照组[(3.8±2.2)d比(4.8±2.4)d、8.8±4.5比11.4±6.8](t=2.21、2.20均P<0.05)。两组间1年内MACE(3例比5例,P=0.423)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8例比10例,P=0.548)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可明显减少Grace评分为中低危的NSTEMI患者的ICA数量及平均住院时间,提高ICA阳性率,且不增加1年内的心血管相关风险。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冠心病(CAD)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入院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2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该相关性在不同患者亚组中是否一致。方法共纳入2013年全年于阜外医院行择期PCI治疗的4 293例稳定性CAD患者,按MPV值均分为两组:低MPV组(n=2 219,MPV≤10.5 fL)和高MPV组(n=2 074,MPV>10.5 fL)。使用Cox回归分析比较MPV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低MPV组患者相比,高MPV组患者合并糖尿病[30.4%(674/2 219)比34.5%(715/2 074)]、吸烟[53.3%(1 183/2 219)比57.0%(1 182/2 074)]、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0%(88/2 219)比5.4%(112/2 074)]的比例更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64±7比63±7)、肾小球滤过率(eGFR)(92±14比91±15)更低(均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高MPV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更高,血小板计数更低(均P<0.05)。冠状动脉造影方面,两组术前SYNTAX积分、左主干/三支病变比例、置入支架类型、介入治疗成功率及支架总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方面,与低MPV组比较,高MPV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更高[18(0.9%)比5(0.2%),P=0.004]。Kaplan-Meier分析表明,与低MPV组相比,高MPV组心源性死亡显著高于低MPV组(Log-rank P=0.004)。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高MPV与稳定性CAD患者的2年心源性死亡独立相关(HR 4.127,95%CI 1.373~12.405,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同样显示,MPV在预测2年心源性死亡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624,95%CI 0.511~0.738,P=0.04)。亚组分析发现,在糖尿病患者(HR 2.090,95%CI 1.217~3.589,P=0.008)及男性患者中(HR 1.561,95%CI 1.007~2.421,P=0.047),随MPV升高,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升高。结论接受择期PCI治疗的稳定性CAD患者中,高MPV与2年心源性死亡增加独立相关;该相关性在糖尿病及男性患者中更为显著。

  • 标签: 平均血小板体积 冠状动脉心脏病 心源性死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肌松解术治疗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的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54例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女20例,男34例,年龄60(51,64)岁,其中31例采用心肌松解术(心肌松解组),23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移植组),比较两组手术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旁路移植组均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到前降支,LIMA-LAD),桥血管流量14(11,20)ml/min;心肌松解组27例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心肌松解术,4例采用心脏跳动下心肌松解术,其中1例因术中右心室破裂中转体外循环。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无院内死亡。术后随访26(18,32)个月,旁路移植组MACE发生率较心肌松解组高(40.9%比7.4%,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心肌松解术,旁路移植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2.681倍(OR=3.681,95%CI:1.812~8.685,P=0.011)。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显示,旁路移植组比心肌松解组手术效果差(旁路移植组9例患者乳内动脉功能心肌松解组1例患者>70%残余压缩,40.9%比3.7%,P=0.003),但对于10例合并有近端病变的旁路移植组患者,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患者乳内动脉均通畅;1例患者冠状动脉CTA显示乳内动脉通畅,但术后2年再发心绞痛,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心肌松解术相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中期效果更好,而对于合并有近端狭窄病变的前降支心肌桥患者,旁路移植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心肌桥 前降支 心肌松解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联体在胸痛中心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PCI术后患者91例,根据其术后有无参与医联体运动康复管理分为运动康复组(54例)及对照组(37例)。观察两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术后1、3个月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运动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脂达标率(74.1%比5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患者1个月后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这7个维度及生命质量总分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在RP、GH、VT、SF、RE、MH这6个维度及生命质量总分的得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管理有助于胸痛中心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可考虑探索推广。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医联体 胸痛中心 运动康复管理
  • 简介:摘要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3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接受脑动脉造影术的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39例。急诊筛查至诊疗过程结束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可以安全及时有效地救治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颅内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t=9.51,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t=13.79,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2=17.21,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桡动脉 乳内动脉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左室功能低下(LVD)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预后的危险因素,但经过细致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CABG依然是冠心病伴LVD的有效治疗手段,且体外循环下行全动脉CABG术是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治疗中度及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积极使用心脏辅助装置能降低此类患者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对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临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患者。根据有无MS分为两组:无MS组和有MS组。2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在10 422例PCI患者中,无MS组5 656例(54.27%),有MS组4 766例(45.73%)。MS组患者年龄更小、男性占比更多,合并症更多,两组在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比例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年随访显示:MS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S组(12.0%比10.0%,P<0.001),这主要是由于MS组的再次血运重建比例显著高于无MS组(9.5%比7.9%,P=0.003)所致。COX分析显示:MS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MS组分分析中:糖代谢异常是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行PCI术患者中,有MS者在2年随访期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S者,且MS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MS组分中,高血糖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远期预后
  • 简介:摘要尽管再灌注治疗的进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多种心脏保护策略尝试通过减轻再灌注损伤、减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并改善预后,但临床效果仍存在争议。心脏磁共振(CMR)成像已广泛用于定量评估心肌损伤,为临床干预措施的评价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再灌注损伤的定量评估方法,并重点阐述了新型心脏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保护策略 心脏磁共振 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导致的左室功能低下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全面深入仔细的评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案都有重要意义。另外左室功能低下患者常合并多种合并症,如左室室壁瘤、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等,如何采用最佳的方式处理相关合并症,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 标签: 心室功能障碍,左 冠状动脉分流术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程度二尖瓣反流合并左室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52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8例,女97例,年龄(61±7)岁。选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以上病例,分析不同程度二尖瓣反流患者预后及心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入选患者中67例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52例术前反流中度,LVEF为38%(35%,40%),食管超声评估瓣膜结构良好,术中搭桥后评估室壁运动得到改善,未干预二尖瓣。6例术前反流中-重度,LVEF为38%(35%,39%),搭桥后食管超声评估室壁运动得到改善并且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良好,反流减轻,未干预瓣膜。9例术前反流重度,LVEF为38%(35%,39%),2例术中探查二尖瓣乳头肌及腱索功能及位置尚好,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7例患者存在乳头肌及腱索移位明显,瓣环扩张,行二尖瓣置换;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半年随访二尖瓣反流均减轻至中度及以下,LVEF较术前升高[47%(45%,48%)比38%(35%,39%),P=0.02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57(56,59)mm比61(59,64)mm,P=0.002]。结论左室功能低下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术中食管超声评估十分重要。对于中-重度以上反流,瓣下结构受缺血影响的患者,积极行二尖瓣置换手术,以利于术后心功能改善。

  • 标签: 心室功能障碍,左 冠状动脉分流术 二尖瓣闭锁不全
  • 简介:摘要缺血性心脏病引发的心肌梗死和继而发生发展的心力衰竭,是疾病致死的重要病因。干细胞疗法、免疫调节疗法作为心肌梗死防治的新策略展现了应用前景。抗体、干细胞等可作为免疫调节剂调节心梗后的炎症反应,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细胞疗法虽然可以调节心梗后免疫反应,但会激发宿主获得性免疫反应,所以细胞疗法的展开一般也需要配合免疫抑制剂使用。本文介绍了免疫调节疗法与细胞疗法的研究进展,针对梗死心肌的修复提出免疫调节与干细胞治疗结合的共同疗法,探讨缺血性心脏病防治的新思路。

  • 标签: 心肌梗死 免疫调节疗法 细胞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左室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心脏辅助装置的应用情况及中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中,筛选出127例围手术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左室功能低下组),男101例,年龄(59.2±10.1)岁,同期LVEF>55%的患者(2 454例)为对照组,男1 756例,年龄(58.4±9.5)岁。比较两组应用心脏辅助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临床数据。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对比两组随访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功能低下组IABP(10.2%比0.8%)、ECMO(6.3%比0.3%)使用率更高,ICU停留时间更长[(50±12)h比(33±10)h],围手术期死亡率更高(4.7%比0.7%),术后住院时间更长[(15±3)d比(1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室功能低下组LVEF术后3个月(48±8)%,术后6个月(51±9)%,术后1年(55±9)%,此后趋于稳定。结论左室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辅助装置应用率高,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且中远期随访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心脏辅助装置
  • 简介:摘要肺动脉假性动脉瘤(PAP)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与感染、介入性手术、肺部肿瘤、胸部创伤等有关。PAP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咯血和气促,也可能伴有窒息和低血容量性休克。肺部增强CT和肺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尽管治疗方法囊括从观察等待到栓塞和手术干预,由于缺乏对照研究,PAP没有金标准的治疗手段。本文介绍注射凝血酶治疗肺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术后11个月生活状态良好。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超声检查 凝血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黄连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和心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脓毒症组(LPS组)、黄连素干预组(Ber组)、对照组。LPS组给予腹腔注射LPS(10 mg/kg);Ber组实验前3 d开始灌胃Ber(50 mg/kg,每日1次),第3天灌胃1 h后腹腔注射LPS;对照组(Con组),分别给予双蒸水(2 ml/100 g)灌胃和生理盐水(1 ml/100 g)腹腔注射。LPS组和Ber组每组又分为3个亚组(n=6),分别于LPS注射后6、24和48 h进行后续实验(其中48 h亚组大鼠在24 h时给予灌胃Ber/生理盐水1次)。监测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以及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心肌损伤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情况;检测大鼠心肌细胞核内p65蛋白水平反映核因子(NF)-κB活化程度。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LPS 6、24和48 h组大鼠的LVSP、+dp/dtmax和-dp/dtmax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LVEDP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Ber 48 h组大鼠LVSP高于LPS 48 h组(均P<0.05),Ber 6、24和48 h组大鼠的±dp/dtmax均高于相应LPS组(均P<0.05),Ber 6、24和48 h组大鼠的LVEDP均低于相应LPS组(均P<0.05)。LPS 6、24和48 h组大鼠cTn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Ber 6、24和48 h组大鼠cTnT浓度均低于相应LPS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 6 h组大鼠心肌细胞肿胀肥大,心肌细胞纤维部分断裂,可见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LPS 24 h组最为严重。Ber 6、24和48 h组大鼠心肌细胞的损伤表现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较相应LPS组轻。LPS 6 h、LPS 24 h和LPS 48 h组大鼠心肌组织上TLR4蛋白表达、心肌细胞核内p65蛋白浓度、心肌组织TNF-α、IL-1β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Ber 6 h、Ber 24 h、Ber 48 h组大鼠上述指标较相应LPS组低(均P<0.05)。结论Ber可改善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机制考虑与其抑制LPS诱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降低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 标签: 心肌疾病 脓毒性心肌病 黄连素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相比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介入治疗均是有效的血运重建策略。目前国内外公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更高优先级、更高的生存率、更低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介入技术发展迅速,面对高龄、复杂和并发多脏器疾病的患者,围手术期的微创性和安全性优势明显。我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介入技术发展不平衡,应由包括心内外科等多学科组成的心脏小组讨论决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冠心病 心功能不全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00 kV下基于体重和碘流率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5至7月因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检查者27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各90例:A组对比剂总量0.5 ml/kg,B组对比剂总量0.6 ml/kg,A组和B组采用对比剂注射流速=(体重×25)/对比剂浓度;C组(常规方案组)对比剂总量0.8 ml/kg,对比剂流速5 ml/s。3组对比剂均使用碘海醇(含碘浓度350 mgI/ml)。比较3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前降支中段和右冠状动脉中段管腔CT值、主动脉根部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标准差(SD)值、冠状动脉主观评分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结果A、B和C组3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主动脉根部CT值、前降支中段和右冠状动脉中段CT值、主动脉根部SNR、CNR、SD值)和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对比剂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5)ml/s比(4.5±0.5)ml/s比5 ml/s,P=0.015],其中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C组(P=0.015);3组对比剂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3)ml/kg比(38±4)ml/kg比(53±7)ml/kg,P<0.001],A组<B组<C组;3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5)mSv比(1.5±0.6)mSv比(1.3±0.6)mSv,P=0.613)]。结论基于对比剂总量为0.5 ml/kg、对比剂流速为[(体重×25)/350]ml/s的个体化注射方案单心动周期CCTA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了对比剂总量,并实现了个体化碘流率。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成像 辐射剂量 对比剂 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