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读”,就是看帖和观,不过“读”也有其更深层的意思.读不但要逐字逐句看,还要领会全文的意义.所以,“读”要比“看”或“观”要求更高一些.虽然书法碑帖并不像文学书本一样,但是要一下子通过读来深入进去也并非易事.它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入的.一般来说,初始容易觉察到字体的粗细和结构特点,如同看见一个人先看到他的高矮胖瘦一样,这在临写过程中是比较容易发现的.通过读,在临习时就能深入到细微的用笔和提按变化中去了.

  • 标签: 帖读 读帖
  • 简介:《渡海》,又称《致梦得秘校尺牍》《致梦得秘校》。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在昌化军接到北归之命,六月中旬离开儋州,拟于澄迈渡海北上。苏东坡到澄迈很想见一见义士赵梦得,但赵梦得游于大陆未归。梦得的儿子得知东坡先生即将离岛的消息后,到馆驿拜见先生,于是苏东坡给赵梦得留此信笺。

  • 标签: 消息 东坡 秘校 苏东坡 渡海 儋州
  • 简介:碑与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指毛笔写在纸帛上的文字。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碑”与“”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 标签: 汉字书法 书法风格 文字
  • 简介:各大网络论坛上经常会有“看贴”“贴子数X篇”“发表新贴”等说法。笔者认为这里的“贴”应该是名词,应该是“”字的误写。

  • 标签: 中学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汉字
  • 简介:一月大寒冷也冷到顶点了。高也高到极限了。日光下的寒林没有一丝杂质,空气里的冰冷仿佛来自遥远的故乡,带着一些相思,还有细微得难以辨别的骆驼的铃声。

  • 标签: 中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季节十二帖》
  • 简介:大凡古代刻有文字的石头,人们在习惯上都通称之为碑刻。如汉代的《张迁碑》、唐代的《多宝塔碑》。还有秦代的刻石、汉代的摩崖、六朝时的墓志,等等,人们也称之为碑。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学习书法十分重视读的功夫。《新唐书》上记载了欧阳询看碑的趣事:他“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一块索靖书的碑,被欧阳询连续看三日,可见他深深被这块碑所吸引,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观察该是多么认真、多么仔细!然而,有些人往往习惯于拿起字帖就临摹,也有些人读时马马虎虎,不认真,不耐心,这些习惯都有碍于书法水平的提高。

  • 标签: 读帖 书法水平 《新唐书》 欧阳询 学习 索靖
  • 简介:<正>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大文学家、大书家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子弟们在山阴(今绍兴县)的兰亭地方举行一次“修禊”盛会,大家当场赋诗,王羲之作了一篇序,即是著名的《兰亭序》。这篇文章,历代传诵,成为名

  • 标签: 荫亭 摹本 兰亭 墨迹 石刻本 石本
  • 简介:芦花绿,芦花白我是在渭水南岸的一角看到这芦苇荡的。一块块、一丛丛的芦苇,在宽阔的水面上,在薄凉的深秋里,摇曳,妩媚。秋风把它的味道吹过来,轻轻痒痒的,却又熟稔的,让人想伸出舌头,舔几口。关于芦苇,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是报社麻雪编辑两年前于盛夏时分的一篇约稿。这是市报的一个陈仓新美版块,旨在宣传美丽的小城宝鸡。记得当时我极尽赞美之词,一蹴而就。

  • 标签: 一丛丛 陈仓 赞美之词 野茫茫 小文 饲养室
  • 简介:在学习书法中,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过程,是增强一个人书法基本素养、享受书法艺术乐趣的有效方法和极佳途径。读必须弄清字义义,抓住其笔划特征,掌握其结字特点,领会其章法妙处,感悟其神韵风采,还要处理好与笔临尤其是与创作的关系。

  • 标签: 书法 读帖 笔划 结字 章法 神采
  • 简介:王献之书法作品流传后世较少,其行书《中秋》、《地黄汤》、《鸭头丸》、《授衣》等均为历代书家所重。其中尤以《鸭头丸》最为书界称道。其书笔画劲利,态致萧疏,前人多以为有过于乃父王羲之处。故宋高宗赵构、元柯九思均误以为右军书迹,清末民初书法家见书法理论家杨守敬谓其书风与其父外似异而内实同。《鸭头丸》为王献之尺牍,亦为唐响拓本,入宋后颇为世人所宝,先后刻人《淳化阁》、《大观》、《绛》等著名法帖中。元天历三年(公元一三三○年)元文宗图睦尔将此帖敕赐柯九思后遂传于世。至明万历(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二○年)

  • 标签: 真伪问题 真本 笔画 柯九思 运笔 清末民初
  • 简介:本文对黄庭坚《小子相孏书》和《云夫》的文字内容和写作时间作了详细的考证,得出《小子相孏书》作于元符二年(一○九九)左右和《云夫》作于元符二年(一○九九)十月十日的结论。

  • 标签: 黄庭坚 二帖 考证
  • 简介:书法界一般认为《大观》优于《淳化阁》,且由北宋内府所藏魏晋至隋唐摹本勾勒上石。比对流传于世且收入这两部丛的摹本可知,《大观》的底本是《淳化阁》。它虽然更正了《淳化阁》的某些错误,但开本比原帖大,随意变更原帖的行数和字数,出现了行气不贯的弊端,且个别字描摹错误,因此两部丛互有优劣。

  • 标签: 《大观帖》 《淳化阁帖》 底本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能在书画、诗词、文学诸多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者,苏轼当之无愧。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苏轼为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他擅画竹,

  • 标签: 苏轼 豪放 “唐宋八大家” 法度 新意 赏析
  • 简介:<正>临帖与读是学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临中有读,读中有临,二者相辅相成,也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各有侧重,书艺才会有较快的长进。临帖即是面对范本,依着范本中点画的笔势和字形去写,目的是为取其形神。而欲取其形神,绝不是提笔即书所能奏效的。古人云:“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察之当精”、“意在笔先”,就是告诉我们下笔之前,要对所临写的范本的用笔、点画、笔势、意趣、结构形态、神韵等作一番分析研究,静观默察,反复体味,然后以目导心,以心运手去取得范本的效果。这样反复练习,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作分析,一味地盲

  • 标签: 读帖 反复练习 范本 分析研究 结构形态 形神
  • 简介:熊孩子是让家长老师哭笑不得、爱恨交加的孩子;熊孩子是总能出其不意给你惊喜又惊吓的孩子;熊孩子是让你又疼又怜、不知从何下手的孩子……熊孩子都是好孩子。

  • 标签: 家长会 英雄 出其不意 孩子 老师
  • 简介:是两宋朝廷编制税租簿与差役簿进而控制地方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北宋时期,户所登记的财产种类不断增加,所记载的财产信息逐渐明晰,在税役负担与财产证明方面起到比较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宋时期不同阶段财政制度改革的需要,以及户自身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户在南宋前期逐渐被砧基簿所取代。从这个制度的变迁可以看出,户是官府与百姓之间互动的一个纽带,促进了百姓税役负担的明确化,也保障了宋代产权的明晰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国家财政。

  • 标签: 宋代 户帖 制度变迁
  • 简介:老屋三间瓦房,父亲说这是我留给你们的唯一家产他总是要我和弟弟一人再出一份钱盖三层小楼,我和弟弟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唐弢曾说,学习的基础常常开端于模仿。比如我们练书法时,总是先描、临帖,吸取成功者的经验,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后才脱,直至挥洒自如。我认为学生习作也不例外,也需要一本好"",供学生模仿,而最好、最实用的""莫过于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例,谈谈以课文为""练作文的具体做法。

  • 标签: 课文 作文 学生习作 教学实例 成功者 基本功
  • 简介:魏晋风规恨不传,唯从《阁本》觅真原。凭谁一问解“胡说”,弃祖推宗崇《大观》?《淳化阁》俗称《阁》,宋太宗敕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名迹于淳化三年(公元992)摹勒而成,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年代最早的一部丛,对中国古代法书名迹的流传居功甚伟,誉者甚至以为它主宰了中国书法近千年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

  • 标签: 《淳化阁帖》 中国书法史 刻工 中国历史 宋太宗 古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