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汉语是一种孤立语,是分析型的语言,故语序在汉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曾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重视。我国古代尽管没有诞生语法学,但古人已注意到语序问题。《公羊》和《谷梁》中就有许多训解涉及语序问题,有的阐述很精辟,对于探明古人对汉语语序的认识,推动语序研究,均有极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一语序是指语言各级单位在组合中排列的次序,如单句中各个成分或各个语词的排列次序、复句中各个分句的排列次序等等。语序属于句法范畴,是一种语法手段。现代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语义、语用和句法。汉语的语序与语义关系、语用效果、句法结构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讲,语序变了,句法结构、语义关系及语用效果,或一项或两项

  • 标签: 汉语语序 语用效果 公羊传 谷梁传 语序问题 语义关系
  • 简介:摘要:本文引入叶维廉教授关于古诗词的“”理论,揭示“”之间孕育的巨大冲突与张力,阐述“少教多学”之于文本解读的可能性即理论依据,并依此提出少教多学之于文本解读教学的方向:建构语文文化体系。

  • 标签: “传释”理论 文本解读 少教多学 建构体系
  • 简介:关于“”字的构形之旨及所表本义,前贤业已作过较多的考证,尽管多穿凿为说,但亦有智者之见。陈仲甫先生认为:“”之构形“象编竹立体之器”,本义为女子“戴器”。其说虽欠中肯,然能与“编竹”联想,已得其管键。本文作者寻仲甫先生思路考之,“”字的构形之旨及所表本义豁然而明:“”从从,从正面看,象两手抓住竹经、牵引竹篾一层一圈地编织竹篓之形,其字形义(本义)是“竹篓”,引申为:(1)物体的孔洞、窟窿→空无→身体虚弱无力→西瓜瓤败体空→稀疏、稀少;(2)次数多→声音多而嘈杂含混或为数众多而位卑的人;(3)拴系→缠绕→牵曳→环抱→人体矮而背佝偻等。

  • 标签: 构形之旨 本义 考证
  • 简介:古今“”即“的”即“琴徽”或“琴饰”者.均误也。确诂其义.“ ”即“约”即琴之“轸绒”。

  • 标签: 饰以 张以 约珥
  • 简介:诂》《释言》《训》的特殊词体例主要包括:“数义同条”的训模式;利用通语和方俗语转相训;利用词语的本义(常用义)和假借义转相训;以今字古字;训具体语境中的比喻义。

  • 标签: 《尔雅》 释诂 释言 释训 释词 体例
  • 简介:<正>臣字甲文作■或■,有两个主要意义。一为奴虏、臣仆,甲文中常见。一为举目而视,这个意义存在于合体字中。例如:■、■都以从臣,都有望的意思。■为人举目而望,■

  • 标签: 说文 少数民族 甲骨文字 屈服 主要意义 合体字
  • 简介:古代字书“鬧”字首见于《说文新附》,一般以为产生于唐代。本文利用出土汉简材料,考证了“罔”字至迟产生于西汉,并且其本义不是一般的嘈杂义,而是争斗义。可以弥补语文辞书的不足,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证据。

  • 标签: 产生时代 本义
  • 简介:<正>有关旦字的形体结构,历来说法不一。举例如下:象形说此说流行的时间最长,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此后,高亨先生把“旦”字归入象形中的合体象形字(见《文字形义学概论》)。梁东汉先生认为“旦”字象太阳刚刚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会意说此说流行甚广,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会意。”他是把“旦”归入会意中的“字之部位见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义。台湾学者戴君仁先生的《中

  • 标签: 甲骨文 形声字 象形字 金文 合体象形 说文解字
  • 简介:《说文·酋部》“尊”从构形义来分析非名词“酒器”,而为动词“置酒、盛酒”,由此产生“尊贵、高贵”、“辈分、地位高或年纪大”等引申义。就器物“尊”来说,古代有“六尊”、“六彝”之说,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之礼。本文从“尊”本义考订、“尊”与祭祀之礼、“尊”与宴享之礼三个方面展开,旨在对“尊”这一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 标签: 本义 礼器
  • 简介:“闭”的本义是“给门户上门闩”,即“插上门”之义。“外户而不闭”的意思是:“(外出的时候)从外面把门扇合上(为了防止灰沙进入屋内);(在家的时候)只从里面把门关上,不用门闩插门(因无盗贼可防)。”“夜不闭户”的意思是“夜间只把门关上,不用门闩插门睡觉,因为民风淳朴,无盗窃乱贼可防。”

  • 标签: 外户而不闭 夜不闭户
  • 简介: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各者,相违也”,不确。

  • 标签: 古文字 会意 本义 考释
  • 简介:“岳”字的甲骨文形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上方为重峦叠嶂状,中间为树状,下方为“火”。中间和下方两部分为燎祭仪式中用火燃烧树状。“岳”的字形上方表现了“岳”的高大的山的自然特点,而字形中间和下方用火燃烧树状则反映了在“岳”举行燎祭的文化特点。这样,高大的山义的“岳”和一般意义上的山状,则通过燎祭与否的文化差别在形体上区别了开来。

  •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燎祭 考释
  • 简介:在现代汉语中,"一"既可以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也可以充当虚词或虚词性语素.

  • 标签: 现代汉语 "一" 词性
  • 简介:“冓”的本义是什么?各家众说纷纭。从“冓”的甲骨文演变及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中,考证其本义——“相遇和会合”,并且还探求出了冓的其他用法。最后从语音语义上探求出“冓”的同源词。

  • 标签: 冓的众家看法 冓的演变及本义 冓的其他用法 冓的同源词
  • 简介:论文从形、音、义分析“脘”的词源义,认为它与“宛”为同源词。“脘”的词义从“胃腔”一直引申发展,进一步可指心、心思。

  • 标签: 词源义 引申
  • 简介:“去”字是个多义词,在一些综合大字典和大词典中都列有多种义项,但该词在戏曲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表空间的用法等则不见涉及。借助戏曲语词资料,特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

  • 标签: 多义词 补释
  • 简介:【摘要】今形容人视觉模糊、眼睛昏暗不明,四川成都称之为(vu^213)、湖北武汉称之为(u^35)、湖南长沙称为(u^21)、福建厦门称为(bu^22),《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汉方》)记其字为“雾”。(P6462)今考之,其本字当为“瞀”。《玉篇·目部》:“瞀,莫遘、亡角二切。目不明完。”《集韵·遇韵》:“瞀,目不明。一日俯视。日遇切。”《庄子·徐无鬼》:“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唐陆德明音义:“瞀,莫豆反。郭(象)音务。”又《列御寇》:“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陆德明音义:“瞀人,音茂,又音务。”

  • 标签: 释瞀
  • 简介:“忽”有“偶”义,可翻译为“偶然”、“恰巧”,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此义。

  • 标签: “忽” 古汉语 词汇 翻译 词义
  • 简介:《氓》乃《诗经》中脍炙人口之名篇,予细读诸家所后,有不安于心者,因之,以供读者参考。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一般指无定居之民,此处乃弃妇对其夫之称,盖含怨于心,有外之之意。然无现代所谓“流氓”之义。“蚩蚩”:憨厚貌,有作笑嘻嘻解释者,非。盖作笑嘻嘻解,则氓之

  • 标签: 《氓》 解释者 顿丘 帷裳 叶沃若 我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