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成形的手术风险。方法对2007-2010年我科收治的6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瓣膜成型手术治疗的风险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死亡4例,余随访12~24个月心功明显改善。结论心脏瓣膜成形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可收到较好的效果,风险相对来说较小。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瓣膜成形术 手术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预开窗与外分支主动腔内修复(TEVAR)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主动弓降部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需重建LSA的79例主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LSA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预开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57.3±12.5)岁]和外分支组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53.1±14.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干预率、死亡率以及夹层术后的假腔重塑情况等。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和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和死亡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6、0.156,均P>0.05),预开窗组手术时间[(123.0±40.7)min]显著长于外分支组[(84.2±16.3)min,t=2.173,P=0.034]。两组内术后支架段假腔血栓化程度均高于非支架段(χ2=7.213、14.359,均P<0.05),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0、0.886,均P>0.05)。两组术后夹层各平面真假腔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开窗与外分支TEVAR重建LSA治疗主动弓降部病变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外分支TEVAR技术耗时更短,对于锚定区较短的病变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且在支架段近期主动重塑效果更佳;而预开窗TEVAR技术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腔内手术 支架 治疗效果
  • 简介:文章总结了21例主动夹层患者的护理体会。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稳定控制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防止主动夹层继续剥离,并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做好健康宣教,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防止复发。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rbralcompressiou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采用经椎弓根入路行PVP或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性压缩骨折对19例,其中,PVP组12例(14个椎体),PKP组7例(7个椎体)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VAS评分,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PVP手术患者12例,14个椎体,均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平均量4.5ml,术前VAS评分8.40,术后VAS评分2.72,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1.2mm,椎体前缘渗漏2例,椎间盘渗漏1例。PKP手术患者7例,7个椎体,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平均量5.2ml,术前VAS评分8.12,术后VAS评分2.57,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2.8mm,椎体前缘渗漏1例,无椎间盘渗漏。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没有出现椎管内渗漏及神经压迫症状。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骨折最常见于胸腰段椎体(T11、T12及L1),PVP及PKP手术在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疗效。经椎弓根入路手术风险较低,术后并发症少。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PKP明显优于PVP。

  • 标签: 椎弓根入路 PVP PKP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胸主动腔内修复(TEVAR)因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随着TEVAR的广泛应用,支架近端新发破口发生率逐渐上升,其引发的逆向撕裂A型主动夹层(RTAD)相关病死率高达37.1%,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本综述重点讨论RTAD的发生诱因及治疗方式,通过多角度了解RTAD,为RTAD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逆向撕裂A型主动脉夹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TCAR)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技术要点、围期处理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至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CAR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例,以颈总动脉入路,在颈动脉-股静脉逆向血流保护下,行颈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达到解除狭窄、重建血运的目的。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评估、中操作、术后处理、并发症及随访情况,评价TCAR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及疗效。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行左侧TCAR 2例,右侧TCAR 1例。共植入颈动脉支架3枚,手术时间分别为65、59、55 min,腔内操作时间分别为13、18、11 min,颈总动脉阻断血液逆流时间分别为15、20、13 min,对比剂使用剂量分别为20、25、15 ml。围期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分别随访7、7、6个月,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颈动脉支架通畅。结论TCAR采用经颈动脉入路,颈动脉-股静脉持续逆向血流的脑保护系统可有效预防围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卒中发生,是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保护装置 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以高热起病,初步诊断考虑泌尿系统感染合并胆道系统感染的老年女性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残存低热及炎症指标明显升高,后经追朔病史、既往影像学检查及进一步完善PET-CT检查最终确诊为巨细胞动脉炎合并风湿性多肌痛。由于没有典型的颞部头痛、颌跛行等临床表现,又没有血管杂音体征,这部分患者在临床上极易漏诊。PET-CT等新型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大血管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影像学检查对大血管病变的价值亦不容忽视。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风湿性多肌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内水平截骨颏成形手术配合的价值。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开展口内水平截骨颏成形手术的配合情况。

  • 标签: 颏成形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球囊肺动脉成形(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住院的CTEPH患者,所有患者经多学科讨论确定无法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PEA),具有BPA手术指征。BPA术前评估6 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行右心导管检查获得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指数和肺血管阻力(PVR),将BPA治疗前与最后一次BPA时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BPA治疗的CTEPH患者25例,共行67例次BPA治疗,其中男10例(40.0%),女15例(60.0%),年龄(57.8±7.1)岁,诊断CTEPH到BPA治疗间隔时间20.0(9.0,48.5)个月,共治疗肺动脉302支,18例患者BPA≥2次,术后随访时间5.0(3.5,8.3)个月,术后6MWD、心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显著改善[(425±74)比(345±109)m、(1.99±0.45)比(1.62±0.35)L·min-1·m-2、(68.1±6.5)%比(61.2±6.3)%](均P<0.05),术后血浆NT-proBNP、mPAP、PVR均显著低于术前[259(93,739)比806(148,2 159)ng/L、(40.6±8.3)比(47.3±10.7)mmHg(1 mmHg=0.133 kPa)、(11.9±4.9)比(17.2±6.5)WU(1 WU=80 dyn·s·cm-5)](均P<0.05)。咯血5例次(7.5%),再灌注肺水肿(RPE)2例次(1.5%);1例因RPE需无创呼吸机治疗,1例围手术期因咯血加重右心衰竭导致死亡。结论BPA能显著改善不能行PEA的CTEPH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肺动脉高压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钝性胸主动损伤危险分级系统,探索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8例钝性胸主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12例,中位年龄45(21~69)岁。根据患者主动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情况对患者进行主动损伤评分,根据评分对患者危险程度进行分级:低危组(评分≤2分)12例、中危组(3分≤评分≤5分)41例、高危组(评分≥6分)15例。分析不同分级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通过住院或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68例患者中接受非手术治疗21例,接受手术修复47例,其中开放手术6例,胸主动腔内修复41例。急诊手术治疗16例,延迟手术治疗31例。12例低危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仅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为8.3%(1/12)。41例中危患者死亡率为19.5%(8/41),主动相关死亡率为9.8%(4/41),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8%(4/37)。15例高危患者死亡率为40%(6/15),主动相关死亡率为30.0%(5/15),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1/10)。根据危险分级,各分级主动相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840,P=0.020)。随访5~52个月,无院外死亡病例发生。随访中并发Ⅰ型内瘘1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根据患者主动损伤程度和合并伤情况进行危险分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胸 损伤 多发伤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