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7 个结果
  • 简介: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目前的政策评估主要基于政策实施的进展和结果(与政策设定的目标相比)来进行。政策文本主要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分析。本文初步建立了基于政策文本的科技政策评估的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概念模型简单有效,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 标签: 政策评估 政策文本分析 评估模型 实证研究
  • 简介:草原、森林、海洋是地球上的三大碳汇。相对森林而言,草原的碳汇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其固碳能力不容忽视。草原碳汇公共政策是政府有关部门为规范、引导草原碳汇活动,推进草原碳汇发展,协调草原碳汇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本文以内蒙古草原碳汇相关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行政策规定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政策文本的梳理,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利益相关者、政策工具和政策价值三个维度对我区草原碳汇公共政策文本进行科学评判,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草原碳汇 公共政策 文本分析 政策工具
  • 简介:回望刚刚落幕的2016年,国家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破解立法难题。不少立法的前行路上,或掀起争议波澜,或遭遇巨大阻力。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中医药法、资产评估法的立法,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其最终破冰闯关,无不考验着立法的勇气和智慧,亦见证了现实的立法生态,留下了令人深思的时代记忆。

  • 标签: 争议四大 四大样本 样本分析
  • 简介:对任何权利进行保障都是需要成本的,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不能不计成本地保障任何权利,甚至生命权的保障也不能不计成本。本文以近期发生的两起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为例,引用法律经济学中的"最低防范成本原则"和"汉德公式"等经济理论,针对该事件所适用法律规则背后的经济逻辑进行推演,从而揭示尊重规则就是尊重生命的一般原理。

  • 标签: 生命权 最低防范成本原则 汉德公式
  • 简介:在晚清的广东方言中,苦力贸易中被掳卖出洋的男性被称为“猪仔”,与此对应,那些为服务“猪仔”而被集体贩运出洋的女子则被称作“猪花”。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往往比“猪仔”还要低贱和凄惨。因为正式档案史料的匮乏,“猪花”长期以来成为一个被忽略的群体,事实上,她们也是近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本文在可儿弘明以及美国学者挖掘整理的史料基础上,利用离散和社会资本理论,选择三位代表性“猪花”阿彩、扶桑和腊露进行个案研究,以点带面呈现这个群体的历史样态以及离散妇女生存的多种可能性。

  • 标签: 猪花 离散 排华法案 阿彩 扶桑 腊露
  • 简介:为辅助民警办案,提高搜集情报、侦查破案的能力,结合公安领域案件文本数据的特点,将文本挖掘技术应用于公安领域案件的分析处理中,提出了一个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案件信息处理框架。框架主要包括:信息抽取模块,案件分类模块。信息抽取模块主要运用正则表达式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出所需求的线索信息,在完成线索信息提取之后,将具有相同线索信息的案件进行串并案。在案件分类模块中,构建了层次SVM分类器和规则分类器,将两者结合对案件进行分类。在一定规模的数据集下对该框架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 标签: 案件分析 信息抽取 文本挖掘 SVM分类
  • 简介:财政补贴是政府将已取得的部分财政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接受者,是单方面的、无偿的支付,也是一种'负的税收'。在性质上,财政补贴属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范畴,其功能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活动,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方面极具价值与意义。然则,时下我国财政补贴刚性、补贴不规范等问题突出。而在税法上,财政性补贴根据不同情况可能是不征税收入,也可能是免税收入,还可能是应税收入,故而有着不同的评估标准和评价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补贴应以公共利益为准则①,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财政补贴的税法规制应遵循量能课税、受比例原则约束,并对收入类型作区别处理。

  • 标签: 财政补贴 正当基础 可税性 税法评估
  • 简介:环境权是否是一项基本人权或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学术界虽尚存理论分歧,但将环境权载入宪法文本的国家日益增多。本文以世界193个国家宪法为蓝本,考察环境权入宪的基本状况。从中可知,环境保护是以三种维度进入各国宪法文本的,即作为宪法权利之维、作为公民义务之维与作为国家政策、原则与社会目标之维。通过归纳与总结,本文认为宪法环境权是所有人或公民(国民)享有适于人发展的、良好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和谐的环境的权利,及时、全面获得关于环境方面的可靠信息的权利、参与制定与环境相关的公共决定的权利,以及权利受到侵害或造成身体或财产损失而要求法律救济并给予赔偿的诉讼权利。环境权纳入宪法之后,在具体实施与权利救济方面可能面临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

  • 标签: 宪法 环境权 基本义务 国家政策 权利救济
  • 简介:关于文书语言的生动性问题,教材较少涉及,论者也较少,但是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从一本应用写作人手,分析文书文本的语言使用情况,通过考察发现,某些文书文本里存在较多的生动性语言。同时,笔者探讨文书语言为什么要生动,以及如何才能使文书文本语言生动起来的问题。

  • 标签: 文书 生动 文本语言
  • 简介:将成本分担机制引入防灾减灾工作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控制防灾减灾总成本,降低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各个社会主体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合作关系,提高灾害应对的有效性。防灾减灾成本分担机制不仅要解决由谁来负责防灾减灾投入的问题,还要解决以何种方式、以多大比例来分担防灾减灾成本尤其是灾前的成本投入。这将有助于把防灾减灾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效益。

  • 标签: 防灾减灾 成本分担 风险分担
  • 简介:在直接民主审判模式下的古希腊时期,由演说家担任的"演说写手"和"辩护帮助人"未能在法庭辩护的活动中形成一门固定有序的职业,律师职业被扼杀于摇篮之中。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和帝国初期,随着诉讼程序的不断发展,陆续产生了由演说家担任的诉讼代表、诉讼代理人和由法学家担任的法律顾问,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他们被统称为"诉讼保护人"。至罗马帝国中晚期,国家公权力对司法诉讼的干预日益强化,执法官的专业化使得法庭演说家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学习专业的法律知识,并肩负起法学家的法律咨询功能,还组建了自己的职业团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律师由此正式成为一门职业。这是国家政权认可法治观念、司法诉讼制度不断发展以及法律制度日益完备的历史产物。

  • 标签: 律师 职业化 演说家 法庭辩护 诉讼程序
  • 简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非法集资和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手法也不断出现,致使老年人成为当前受到金融诈骗和金融不当行为侵害最严重的群体。犯罪分子将骗财目标从城市逐步向郊区和外省市老年人延伸,通过各种非法集资形式诈骗老年人,导致老年人身心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分析非法集资类案件中老年受害群体在金融消费领域的权益受损的共性管理问题,探寻老年金融消费者群体权益的特殊保护路径,从源头上加强金融犯罪领域的预防预警,以期对非法集资犯罪防控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老年 金融消费者 权益保护 非法集资
  • 简介:自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自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碰撞融合过程中重构了新闻文本间距。由传统传媒的窄距变为现实传媒的宽距。这种宽距带来了信息传播中的超速、广域以及鱼龙混杂的双重效应。应通过制定网路传播法治屏障、发挥传统媒体"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增加自媒体传受者的自我媒体素养与社会责任感,防止宽距负效应。

  • 标签: 文本间距 自媒体 宽距
  • 简介:《日瓦戈医生》中的散文叙事在受难、死亡、复活、仁爱等主题方面都与《圣经》故事存在紧密的文本联系。小说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崇尚的是一种彼此相爱、尊重个性的基督教思想。对帕斯捷尔纳克而言,《圣经》已经超越了宗教典籍自身的意义,它对《日瓦戈医生》的影响深刻反映出作家本人对于个性、艺术、历史、革命等概念的认识和思考。

  • 标签: 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 圣经
  • 简介:决策是政府管理的首要环节。其中,涉及金额较大,相对人较多,对公共利益或社会经济生活影响较为深刻的重大行政决策对社会公众和相关人权利义务有着尤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制度化范围内进行规范。而要规范重大事项决策行为,促进地方重大行政决策体制机制的发展,首先得有成熟的制度文本。采用定量的语义内容分析方法,以预先建立的重大行政决策要素类别为依据,以具有完整内容的句子为最小分析单元,对88个相关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的规范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同质化、形式化、简单化情况还时能遇见。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边界范围不清晰、程序设计不完备、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以及责任追究不合理四个方面。通过对各地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文本进行分析可探索出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的运行实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未来政府决策机制的完善提供思路。

  • 标签: 地方政府决策 公众参与 职责同构
  • 简介: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自初创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相关文本、判解与学说共同推动和验证了其衍生与发展。在文本层面,从条文表达、逻辑结构到具体内容,均经历了一个不断嬗替的过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判解层面,平政院、行政法院、人民法院通过判决、判例、司法解释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外来法律与本土文化的对接;在学说层面,学者们在西方学术继受及构筑本土特色方面提供了卓然智慧。行政诉讼的百年变迁表明,其目的已从"富国强兵"转向"控权保权",其模式已从"二元制"转向"混合一元制",其发展逐渐从"全球化"转向"本土化",其运行开始从"立法"转向"司法"。

  • 标签: 行政诉讼 司法判解 平政院 行政法院 行政诉讼法学说
  • 简介:近百年以来,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规则实现了从弗洛伊标准到达伯特标准的革命性巨变,其发展进化历程令人瞩目。但作为规则的创制者,联邦最高法院至今未公开揭秘改革的真正动因或内在的政策考量。从根源上看,由此引发的诸多猜疑和批判均是围绕裁判权在陪审团和法官之间进行部分让渡或转移的合理性而产生的争议。相较于旧法,专家证据可采性规则的进化客观上导致事实认定权向法官的适度回归,无论在法治价值视域还是在认知心理视域均具理性。但与此同时,新规则与司法实践的磨合难度也随之提升。跳出局限于法律文本的狭隘视角,探寻规则演进的本质、理性及实践契合度,更有利于我们客观冷静地看待他山之石与自身改革。

  • 标签: 专家证据可采性 事实认定权配置 规则进化理性 实践磨合
  • 简介:2013年,日本颁行《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作为日本防止校园欺凌的第一部专门性法律,该法严格遵循权利保障与职责履行相平衡的法理原则,通过对校园欺凌的概念、防止校园欺凌的基本理念、组织机构以及具体措施进行详尽规定,在保护受欺凌者和惩戒欺凌者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表明了日本对待校园欺凌的'零容忍'态度。我国应主动借鉴日本校园欺凌法律规制的理论框架,制定防止校园欺凌的专项法规,建立起全面覆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反欺凌职责体系,'硬化'欺凌事件处理规则与流程,为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与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提供法治基础与理念指导。

  • 标签: 校园欺凌 日本《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 权利保障 职责履行 法律规制
  • 简介:犯罪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从各个视角进行阐述,总体可分为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研究,其研究结论在局部范围内能够正确解释犯罪问题,但是各自成果碰撞后,出现了结论相悖的现象。为了解决犯罪理论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结论不一致问题,应用因素空间分析方法构建犯罪因素空间,对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进行协同分析,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 标签: 犯罪理论 因素空间 犯罪因素树
  • 简介:“善”作为一个最为常见的评价术语,是元伦理学家一直致力探讨的问题。从“善”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来看,它经历了一个由事实性述词逐渐地向评价性的赞词转化的过程。而且,“善”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具体语境中其内涵、性质、用法及功能各不相同。对“善”的元伦理分析,是科学、正确地使用“善”这一术语,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之关键。

  • 标签: 元伦理学 内涵 性质 用法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