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复杂的革命形势,毛泽东对党的纪律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一是“克服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建设;二是“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强化军队纪律建设;三是“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积极准备。这些探索,既提高了党的战斗力,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又提升了党的凝聚力,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同时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必要准备。

  • 标签: 毛泽东 解放战争 纪律建设 整党运动 整军运动
  • 简介:作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周恩来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事业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的思想内容表现在:重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路线作用;不同的统战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鼓励中共党员主动与非党员合作。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顺利筹备,足以彰显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作用。周恩来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周恩来 统战思想 解放战争
  • 简介: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加强了自身建设,如,整顿党的基层组织、树立中央权威、开展党内民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告诫全党继续保持优良作风,等等.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从严治党卓有成效,极大的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增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部队战斗力,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丰富经验也为今天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解放战争时期 从严治党 中央权威 民主集中制 优良作风
  • 简介:1946年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企图在3至6个月内消灭中共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随之打响。战争伊始,国民党军的陆海空军、特种部队以及后方机关、军事院校,总数达430万人,而中共方面只有61万人的正规军(野战军)、66万人的地方部队(军区、军分区、县属武装)和后方机关人员,总数127万人,双方兵力对比非常悬殊。

  • 标签: 战争初期 中共 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解放战争 武装力量 特种部队
  • 简介:1941—1945年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农民最痛苦同时也是最辉煌的时期。农村为军队输送了绝大部分兵员。集体农庄倾其所有为军队和城市提供农产品补给,个人消费几乎完全依靠宅旁园地上的副业产品。卫国战争期间,联共(布)中央农村政策更加灵活,默许庄员发展个人副业。政府还对农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积极提供支持,虽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有效和解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卫国战争重创苏联农业,农作物大幅减产,本来发展不良的畜牧业更是雪上加霜。战后,联共(布)中央没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而是进一步控制农业并榨取农民,农村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恢复,农民物质生活没有明显改善。

  • 标签: 卫国战争 苏联 农业
  • 简介:广袤的朱日和训练基地,黄沙漫卷,硝烟四起.2017年7月30日上午,刚刚参加完实战化训练的1.2万名官兵、600余台(套)装备,征尘未洗、整齐列阵,以战斗的姿态迎接检阅.

  • 标签: 中国人民解放军 训练基地 实战化
  • 简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在左右江地区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革命根据地的丧失及广西党组织被破坏又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西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张贴标语布告、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出版发行进步书刊、广西师专、山歌传唱、共产党领导人的演讲等。传播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共产党的性质与共产主义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党的民族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广西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还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平等和团结。

  • 标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马克思主义传播 广西
  • 简介:侵华战争期间,日本诸多女作家响应日本军方的要求,奔赴中国各地战场慰问劳军,回国后提交战地报告,四处巡回演讲,在宣扬日本的侵略国策、激励日本民众投身战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为侵略战争的协助者。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文化界对她们的战争协助行为缺乏必要的反思,对她们的责任追究被消解于对其女性身份的强调中,从而割断了对她们从走在时代前列的社会活动家到战争协助者的反思。今天我们应该在反思的前提下,在战争协助者的框架内重新审视她们在战争中的行为,提供一面历史之镜。

  • 标签: 日本 女作家 战场慰问 战争协助者
  • 简介:在传统中国的历史视野中,表面上看,生态危机导致灾荒苦难,继而引起战乱频发、加剧政治危机,但实质上,生态危机与政治危机有密切的逻辑关联。政策失当、吏治腐败大大加重了灾荒的破坏程度和民生的艰难程度,从而也为民心丧失、政治动荡、政权颠覆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空间。生态危机、灾荒频繁、政治腐败、阶级冲突、战争不断形成了生态危机与政治危机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逻辑链条。启动对历史视野中生态、战争、政治的理性之思,在肯定与否定、历史与逻辑、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张力中审视和开启现代社会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

  • 标签: 传统中国 生态危机 政治危机 灾荒 战争
  • 简介: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从南昌城头的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军队,迎来了自己的90华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一支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阔步前行的人民军队,正在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于8月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 标签: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
  • 简介:南昌,人民军队诞生的地方.在这座有着“英雄城”美誉的城市街头,以“八一”命名的地方随处可见——八一广场、八一公园、八一大道、八一起义纪念碑……这一切,都源于90年前8月1日发生在这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武装起义.

  • 标签: 中国人民解放军 建军 武装起义 人民军队 纪念碑
  • 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和逐步定型的,经历了从工农革命军军旗、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的历史演变过程。工农革命军军旗:"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仍用国民革命军陆军旗帜。

  • 标签: 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史演变过程 军旗 革命战争年代 工农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
  • 简介: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回顾这支军队的诞生、成长,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不由得感慨万千。中国革命需要一支革命的军队,中国人民需要一支人民的军队,中国共产党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能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这支军队怎么才能担负起重大的政治使命,怎么才能为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去搏杀疆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推进,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 标签: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 中国共产党人民 人民纪念
  • 简介:"Booksaretheladderofhumanprogress."上世纪初,在涅瓦河边饱含革命激情朗诵散文诗《海燕》的高尔基说过这句话,至今仍被初三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时常提起。

  • 标签: 《海燕》 语文老师 the 高尔基 散文诗 涅瓦河
  • 简介:我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对老家的餐桌印象很深。那张餐桌造型简单而朴实,一张一米高的原木小方桌,没有上漆,一直放在厨房里。已经使用了数十个年头的它,承受了无数汗水、污渍、菜汤、虫蛀以及孩子们顽皮捣蛋的刻刻划划,桌面上早已经千疮百孔。桌面为数不多的完好的部分,已经变成了油亮的黑色.经过岁月的打磨,似乎上了一层蜡.

  • 标签: 餐桌 进化 桌面 虫蛀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各方面都处在巨大变化中:经济上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政治上由集权向分权转变;文化上由一元向多元转变。这些变化导致了青年思想的混乱。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进行了《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的谈话,阐述了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目标、以中国历史进程及四项基本原则为内容、以说服及比较为方法、以家庭教育为途径的青年历史教育思想。学习邓小平青年历史观教育思想,对用红色革命教育青年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青年 历史教育 启示 红色革命史
  • 简介:民国时期,十月革命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阶段性特征。关于十月革命精神的总结,在民国文献语境中有两个层面.一是总结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二是揭示十月革命中蕴含的内在精神。“走俄国人的路”是受十月革命影响后中国社会产生的变革中最深刻、最直接的表达,这不仅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还体现在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东方社会多了一条可以选择的现代化道路。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十月革命成为连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与世界革命运动的纽带。考察民国时期关于十月革命的期刊文献,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关于十月革命的思想和理论是根据俄国实际情况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证明了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正确可行的,激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中国人民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憧憬。通过通俗化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十月革命逐渐深入人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

  • 标签: 十月革命 民国时期文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史
  • 简介:随着军事航天技术迅速发展,太空军事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太空军事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导弹和反导弹系统的矛盾较量和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的矛盾较量.这两对矛盾不断激化而且相互交错,构成了未来发生“太空战争”的主要物质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矛盾斗争就已开始,特别是在60年代中期,美苏展开了旨在“确保相互摧毁”的以洲际核弹道导弹为中心的军备竞赛.为了应对进攻性洲际弹道核导弹的发展,美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开始研制和部署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矛盾较量从冷战时期-直延续下来,直至2017年“萨德”入韩在相关大国间引起激烈争端.1957年苏联发射第-颗人造卫星后,美苏迅速开始研制和发射军事卫星,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的矛盾斗争也随之开始.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军事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致这场战争被称为“最初的太空战争”.太空是在新科技革命强力驱动下发生深刻变化的国际安全战略新空间、新领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关乎国家安全顶层设计的太空军事战略课题.

  • 标签: 航天技术 导弹与反导弹系统 卫星与反卫星武器 太空军事化 太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