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主体间性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有效探索,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以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感受和整体体验,实现主体间性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

  • 标签: 互联网 高职学生 思政课 主体间性教学模式
  • 简介:本文依据2017年广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资料,对城市老年住养老院及其主要服务需求意愿状况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住养老院的意愿比较强,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老年最希望养老院提供医疗保健和临终照护服务。老年的机构养老意愿存在群体差异,家庭、社会、健康、经济和养老观念等因素导致老年的机构养老意愿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医养结合服务对城市老年人和养老机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机构养老 养老院 医养结合 养老方式 以房养老
  • 简介:在众多的中国西部城市中,成都成为一处非凡的所在,这是一种文化必然?还是一个幸运,这非常值得探究!外面的人感到困惑,在落后的中国西部为什么会矗立着成都这座非常古老而又非常现代的文明大城,不仅是因为成都建城2300年以来一直水旱从,沃野干里,物产丰富.

  • 标签: 文化情结 成都人 中国西部 西部城市 大城
  • 简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中较为突出且重要的社会问题,适老设计逐渐成为养老设计服务体系之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老年退休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及个人的生活习性等问题,在两位老人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那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成为适老设计中的重要一步。本文对中国老龄化现状及我国当下主要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下的现状进行描述。通过对老龄的心里及行为的分析,得出在适老化设计下,可依照老人的现实环境而在适老设计中为老人设计出独立空间。

  • 标签: 老龄化 适老设计 独立空间
  • 简介: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基本状况、队列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老年的老化态度总体不甚乐观,出生队列较晚、中西部、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老化态度更为消极.在微观层面,老年个体特征和家庭状况影响显著,但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状况好、健康状况好、社会支持程度高的中、低龄老年群体的老化态度较为积极;具有照料孙子女行为的低龄老年人老化态度更好;对于高龄老年群体来说,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其老化态度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老化态度 基本状况 队列差异 影响因素
  • 简介:通过研究播音、主持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的规范性、交流感的学习以及应变能力的考察,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语言风格和提升个人涵,架构全媒体时代下的播音员、主持的语言素质,是每一位传媒人所追求的。

  • 标签: 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素质
  • 简介:本文利用2003-2015年的有关自杀的统计数据分析青年(15-34岁)自杀的现状和变动趋势.研究发现:从2015年数据来看,在整个年龄段中青年自杀率较低,但自杀却是青年排名前列的死因;青年自杀存在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农村青年的自杀率要高于城市,男性的自杀率要高于女性,25-34岁是青年自杀的高危年龄段.从2003-2015年中国青年自杀率的变化趋势来看,自杀率的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自杀率下降很快.在2010年左右,中国青年男性的自杀率超过女性.青年自杀率具有队列上的稳定性,男性在15-24岁间存在自杀率的突涨期.中国青年的自杀率在国际社会中处于较低水平,女性相较于男性还有下降空间.

  • 标签: 青年人 自杀率 变动趋势 队列分析
  • 简介:教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已在全国七年级使用,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历史教学不仅要与历史名人共情,而且还要与历史上的普通百姓共情,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能力。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历史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

  • 标签: 人教部编版 初中 历史新教材 特点 施教策略
  • 简介:本文运用2000年、2010年口普查资料,分析广州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异,探讨大城市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变化、分异程度以及影响机制,为大城市发展制定合理规划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广州市户分离人口分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两部分,两者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和户分离原因都较大的差异;测算了广州市内人户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居住分异指数和孤立指数,反映出人户分离人口更加集中近郊区,而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分异差别较大;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更多受家庭结构、房价、交通和户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大城市 人户分离 居住空间分异
  • 简介:朱晓阳是一位强调兴趣的学者,在经历报告文学创作和社会学熏陶后,他实现了从文学青年到人类学家的蜕变。他的人类学研究,也从开始时注重运用西方社会学主题来讲述中国故事,转变成重视直面百姓诉求,努力回答现实中的真问题。为此,关注农村、关注基层成为朱晓阳长期以来的研究兴趣,乡村政治也成为他一直坚守的领域。他不但在这一领域内积极运用影视摄像等新技术,更强调要从空间、资本、建筑等角度去理解农村发展和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通过将“地势”概念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相结合,才能更为确切地表达当地视角下的现实。

  • 标签: 真问题 乡村政治 空间地势